分享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waiwlu 2018-02-28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前马门子村碑正面(后马门子村碑没有寻到)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大青堆子村碑正面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天启元年刻 《武备志》辽东边图中的“马门子”位置

《奉天通志》卷七十六山川十海城县长静堡条注云:“今边墙遗址,自北而南有门二,一曰二马,一曰珍珠。”按照《东北历史地图集·东北卷释义》解释:“二马”即今天沈阳城西沙岭堡南偏西的前马门子和后马门子,去烂蒲河东50余里;珍珠门在今鞍山市西,紧靠着太子河下游东岸。《万历武功录》卷十二《东三边·速把亥列传》记:“……备御王守道从长勇堡马门出边,行捕至烂蒲河六十余里,逢虏骑三四十……”。这里的明代“长勇堡”就是今天的沈阳西南七十里的彰驿站。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昭和七年(1932)马门子、青堆子一带古边墙地图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谷歌卫星地图中的前马门子、后马门子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谷歌卫星地图中的大青堆子、小青堆子

由此可见,马门实际上是边墙附近边堡的明军出外巡边,追击敌人出入的卡门及通道,而马门附近又设有烽火台。据2011年出版的《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载:后马烽火台(编号210114353201170027)位于大潘镇后马村委会院内,高程28米。原址西距彰驿站长城350米,西南距林台烽火台3800米,北距四台子4号烽火台1500米。台体地面遗迹消失,现为村委会办公楼,地面散见青砖残块。实际情况烽火台位于村委会办公楼东侧50米一户人家的房基上,此户房基相对高度明显。户主人否定了村委会办公楼是烽火台的说法,说村委会那地非常低洼,建楼时垫了不少土。户主人还说了一句后马门子村的老话,说“家住大台,不是当官就是发财。”很显然,户主认为自家地势高,所谓风水好。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边墙墩台图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辽河东部边墙一带的边堡大部皆抚降之,也就是说皆不战而逃或者不战而降。清初边墙马门附近,形成两个村落,北曰后马门子,南曰前马门子。按《于洪区地名录》对村名考证,是因为“明代辽东边墙由此通过,设有军马出入的卡门,两个村子因以为名。”此卡门位于长营堡(现今沙岭堡)和长勇堡(现今彰驿站)北南之间,东距明代得胜营子古城十里。此处出边一二百里,即是蒙古部落的驻牧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后马村委会东侧50米民宅为后马烽火台基址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后马村委会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后马村委会门口向东道路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后马村委会东侧50米民宅房后,地势相对高度明显,烽火台台基

【屯乡史地】沈阳西部辽东边墙附近的“马门子”、“青堆子”

后马村委会东侧50米民宅房后,地势相对高度明显,烽火台台基

那么马门子以东二三里的大青堆子村又和马门子有什么关联呢?先看看《于洪区地名录》是怎么考证大青堆子地名来历的,说:“清顺治时,有刘、崔、丁、张等六姓人家由河北昌黎县迁来,形成聚落后,初名青堆子,后在其村东部又派生一个同名的青堆子村,为区别二者,加大字,称大青堆子。”此处的青堆子的原义并没有解释清楚。升飞先生的《于洪区地名文化之旅》推测认为马门子与青堆子属于关联性地名,认为马门子有明军驻守,青堆子就是军马的草料堆场,我认为有商榷之处。考“堆子”源头,大概要追溯到一个满语单词——“鄂博”。按《清史稿》载:“其恰克图及沿边鄂博、卡伦之制,因山河以表鄂博,无山河则表以卡伦。鄂博者,华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垒为鄂博,以山河为鄂博。“以垒为鄂博”,就是垒一个石堆为分界线,“以山河为鄂博”,则是传统的自然边界,在这里“鄂博”已经引申为分界线的专属名词了。我们大致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鄂博——汉译石堆——引申为边界——再引为巡逻(或流动哨卡)。清初形成村落时,由于抚降之的原因,辽河东部的边墙边堡及边台卡门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清初仍然清晰可见,卡门附近的营房建筑肯定还有存留,上文说无山河者则表以卡伦,满语“卡伦”汉译为哨所,其意与“堆子”相同,而“堆子”更接近于民间口语。《柳边纪略》有:设堆子巡夜,始于己巳。这里的“堆子”即是哨所之意。“堆子房”这一称谓的建筑多见于清代文献,如在清代名士缪润绂所著《陪京杂述》官治类中,寻到“堆子”条目:“按城内街道皆有步甲逻守之所居之地名曰堆子”。堆子房多是一些城镇巡夜值守,陵墓及重要建筑的看护居住用房,后来有的转变为地名,细究这类地名可以大致认为是满族的生活及语言习惯造成的。

由此可见,“青堆子”与“马门子”是关联性地名,但“青堆子”并不是草料堆场,而是明军守卫马门而居住的营房。后来满族人移居该地,而当时的明军营房哨卡基址尚存,满语习惯称呼哨卡看护居住的房屋为“堆子”,“青”指青色之砖,汉译为青砖房子,按照口语习惯称为“青堆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