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堆子”考

 zqbxi 2021-10-23
关于青堆子地名的由来,在庄河当地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由石嘴河入海口的小山(当地人叫坨子)而得名;一说是唐朝军队东征高丽,兵船过境,北望河口,山水一片黛青,故名。近年来读史,颇感“青堆子”一名似乎另有缘由。

考“堆子”源头,大概要追溯到一个满语单词——“鄂博”。按《清史稿》载:“其恰克图及沿边鄂博、卡伦之制,因山河以表鄂博,无山河则表以卡伦。鄂博者,华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垒为鄂博,以山河为鄂博。蒙古二十五部落,察哈尔牧厂八旗各如其境,以鄂博为防(见《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七.志一百十二》)。”如此说,“鄂博”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界碑。查清时期历史地图,沿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自西迤东,直至北海(今鄂霍次克海),清廷设有多处巡逻鄂博。“以垒为鄂博”,就是垒一个石堆为分界线,“以山河为鄂博”,则是传统的自然边界,在这里“鄂博”已经引申为分界线的专属名词了。据方式济《龙沙纪略》记载,每年五月,黑龙江将军都要派出三支队伍巡边,而在更偏远的外兴安岭一带,则是三年一巡。史料载清廷巡逻队必须到达指定的鄂博,取回上一次放置的木牌回来交差。

杨宾的《柳边纪略》载:“比年来正、二月间,走山者(指采参人)或盗马,因设堆子巡警(《柳边纪略.卷四》)。”又说“设堆子巡夜,始于己巳”。杨宾的父亲杨越是抗清义士,因浙江“通海案”被流放宁古塔,杨宾在其父流放二十九年后(康熙二十八年)前往宁古塔探视,回来后著成《柳边纪略》一书。我们引用的是清筠石山房抄本,里面有详尽的校注,而“堆子”下面并无标注,可见“堆子”在当时已为人所熟知。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鄂博——汉译石堆——引申为边界——再引为巡逻(或流动哨卡)。

我们知道,庄河设治前属岫岩州,因海防冲要,岫岩州分别在大孤山、石城岛和庄河三地设巡检司,稽查匪类,兼理民政。而青堆子作为大孤山和庄河中间的小商港,势必会有巡检司派出的分支机构。考旧编庄河县志,自光绪以后,凡盐务、缉私和税捐各项,均在青堆子设有分卡。所谓“分卡”,即上文曾引用过的满语“卡伦”,汉译哨所,其义与“堆子”相同,只是“堆子”更接近民间口语。

查地方志,青堆子旧称“青口”,一九三四年编《庄河县志·艺文志》,载有庄河永源书局编印、于大观撰写的《重修青口普化寺碑记》,该碑记撰于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至于青口何时改为“青堆子”,笔者无由考证,按聂士成《东游纪程》载:“又行三十里,至青堆镇,有小河入海,可泊商船,贸易数十家”。聂士成于1893奉清廷之命,巡查中俄、中朝边境,在次年返回途中,他记下了这段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