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孩子的 专注力、持久力、主动学习能力 就能事半功倍的解决孩子的问题 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未来成长 成就快乐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孩子听课走神,写作业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东翻翻、西看看,让我们很头疼。 甚至还有家长问过,是不是应该逼着孩子专注学习呢?如果你不逼着他,他现在什么都不会,将来怎么办?但是逼迫孩子确实又感觉不好,毕竟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快乐。所以到底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心流通道呢? 要明白什么是“心流通道”,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研究证明,当人们注意力完全集中、全神贯注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会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他把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叫做“心流”。 持续的“心流”状态,被心理学家们称为“心流通道”。 就拿我们常见的电子游戏举例,尤其是那种“打怪升级”的:一般在游戏开始的时候,你的能力低,敌人也不厉害;你费点儿劲儿,就能打败敌人,得到了一点儿小甜头——比如升级;升级之后你的能力变高了,但你发现敌人的水平也高了;你得比之前费多点儿劲儿,才能打败敌人过关……就这样一直打到通关。整个过程我们都非常专注,处于“心流状态”。这种持续的“心流”状态,就是“心流通道”。 人在进入“心流通道”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会特别高效。相必很多父母都会感叹,孩子学习的时候要是能进入“心流通道”该多好啊。 那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在学习时进入“心流通道”呢? 关键在于,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设置难度恰当的学习任务。简单来说,就是设置有一定挑战、又不会让孩子感觉太难,经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有能力解决的任务。 比如一道题,如果孩子想一两分钟开始有思路,经过推导和验证,10分钟能解出来,难度就恰当。如果孩子看了十几分钟,还是没一点思路,那可能难度就相对过大了。 要让孩子学习时进入“心流通道”,还要注意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从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一般只能持续15-20分钟。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20分钟内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孩子学习任务比较多,可以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完成一个小任务之后,喝口水、稍事休息,再进行下一个小任务。 还要提醒家长们注意,在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任务时,要与孩子平等协商、尊重孩子意愿。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对“自己制定”的任务目标会更加专注的完成。 这样一来,孩子学习任务的难度合适了,完成时间也合适了,又得到孩子的认可,孩子学习时就更容易进入“心流通道”,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让孩子保持“心流”状态确实挺好,可是我没有太多的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帮他制定学习任务,有没有方法能培养孩子自己专注学习的习惯啊? 还真有办法,心理学家帕拉迪诺博士研究发现的“注意力专区”,也能帮助您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和外界反馈这两个维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父母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孩子主动探索未知事物,让孩子更容易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不知不觉中还能锻炼恒心和毅力。由于孩子能够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更容易获得满意的结果,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专注力是一种性格力量 专注力不只是一种心理素质,更是一种性格力量,它能带给孩子的这些成长进步并不是独有的。性格力量还包括:好学、高效、自信、乐观、合作、平和、自立、自律、坚韧。这些性格力量同样能带给孩子可喜的成长和进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无法在它呈现的层面得到解决。”如果过于关注孩子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足上,不仅自己容易焦虑,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而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出发,重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持久力、主动学习能力”等性格力量,就能事半功倍的解决孩子的问题,并且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未来成长、成就快乐人生”。 那么性格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海克曼(JamesJ.Heckman)参与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孩子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我们在儿童时期给他们大脑灌注进去的知识和发展出的认知能力,而是一系列应对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由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Grit、自信心、社交能力组成的“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也叫作个人特质或者性格力量。 学习的烦恼 是家长和老师的烦恼? 还是孩子的无奈? 和计划心理学院 | 全面提升学习力 第5期《学习教练®高级研修班》 学习教练®旨在通过对心理及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与心理资本,最终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让学生快速提升学习能力,解决各种学习问题.让老师、心理咨询师们学会如何应对学生问题。 10年 近万个案例 200多所中小学试验证明 提升学习能力不再是难题 如果你喜欢本文,可以随手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教师、父母看到!感谢你的宝贵时间,感恩你的阅读! 青少年成长教练提供 从课堂到课外, 从线上到线下, 从资源共享到商务合作, 我们都紧密和大家连结在一起, 让我们共同推动青少年事业的发展。 教育, 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 在道路中穿行。 即使被刺伤, 亦不改初衷。 让我们一起帮助青少年, 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赢家。 青少年成长教练 Coaching |
|
来自: 咨询师曹丽君 > 《儿童青少年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