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两大中国汽车品牌和两大德国汽车公司接连有了新关系。 先是本月23号,长城汽车、宝马中国公司宣布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将国产宝马MINI纯电动车。 转过天来,24号,德国戴姆勒集团和中国吉利集团先后发声,吉利集团在二级市场购买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多说一句啊,这个戴姆勒是由奔驰和克莱斯勒合并而成的。因此不少媒体选用的标题是吉利成为奔驰的大股东,毕竟大伙对于奔驰这个牌子更为熟悉。据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介绍,这笔交易的目的也是寻求在电动车领域能有更好的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别看吉利成为戴姆勒的大股东,但不意味着就此就能够参与到戴姆勒公司的运营管理,双方能展开合作。这是因为吉利是通过二级市场收购的股份,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证券化!简单的来说,李书福买了人家发行的股票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比例了,可你的收益是通过股市的变化来体现的,并不意味着你就有资格进入到董事会。 而且德国采用的是监事会、董事会两条线的管理模式,理论上说成为大股东的李书福有可能进入到监事会,但是监事会不参与具体管理,具体经营还是靠董事会,因此说吉利自此和奔驰取得了合作,为时尚早,二者不能画上等号。 但是我们相信,李书福大手笔收购奔驰的股份,绝不是说仅仅想通过股票获利这么简单,必定是看重了人家的技术,要干实业。 这回吉利集团花了570多亿人民币购买奔驰9.69%股份,绝对算是花了重金了,按照吉利目前100亿的预估净利润计算,这不到10%的股份,吉利需要付出差不多6年的净利润,我豁出去6年的收益也得干这事,称得算是战略之举,出于长远考虑。 戴姆勒公司在咱们国内的合作伙伴并不少,北汽奔驰、福汽奔驰、比亚迪、北汽新能源都是合作伙伴。而且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比亚迪、北汽、吉利还排前三位,吉利来这么一手可以说让各方都有点措手不及,未来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有可能会更加激烈。 借着这个事儿啊,我们想给大伙介绍介绍李书福是如何把吉利汽车这个品牌做大的。咱别光津津乐道乔布斯啊,马斯克啊这些国外创业者的成功路,国内民营企业家的实业发展之路如今回忆起来同样值得称道! 据说李书福想要自己造汽车,源于一场车祸。1990年的时候,李书福搞煤气灶生意,在把煤气灶送去进行质检的路上出了车祸,怼大树上去了,虽说没有性命之忧,但撞的也够惨的,浑身是血! 出事故的那片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阵儿马路上车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偶尔路过几辆车也都不敢停下来,可不嘛,荒郊野岭大晚上的,路边看见个浑身是血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吓一跳。 李书福回头看了看当时开的那辆波兰车,撞的都不成样子了,感觉这质量太次了,自此有了自己造车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初,别说造车了,哪家能有辆私家车那都是个梦啊,太奢了。有辆大发,别是黄大发,红色的大发车,这就算了不得了。要是能有辆夏利,大款! 放到现在的话,不次于S级的奔驰。 您想,那阵月收入刚刚上三位数,一辆夏利好像得十万上下吧,工薪阶层想都别想。 李书福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先富起来的,还不是小富啊,您想1994年的时候李书福有两家企业,一年好几个亿的产值。那阵儿全国亿万富翁能有几个?可别看这么有钱,你离造汽车还很远,连门槛都到不了。 一开始,李书福想的挺简单,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我有样学样不就行了嘛! 造车梦的第一步就是拆车。1994年李书福拆了一辆价值百万的全新奔驰,又拆了一辆二十多万的红旗轿车,摊了一地的零件,看了看,觉得也没嘛难的啊,把发动机、变速箱什么的买过来,攒在底盘上,再按个壳子不就得了嘛!经过近半年的反复拆装研究后,李书福楞觉得已经掌握了汽车的基本构架,把这两辆车攒一块,又找钣金凿了个车壳,做出来了所谓的“吉利一号” 不知道郭德纲相声里那段是不是来源于此啊,一房顶的零件,攒出来一辆车,还饶进去一辆摩托车的灵魂。 这车上路肯定有人管啊,没几天,李书福接到通知,你一个私人没有生产权,马上停止。当时有明文规定,要生产汽车必须得到国家的许可。而当时国家根本不可能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国企都很难拿到生产权,更别提你一个私企了。 于是乎,李书福退而求其次,汽车造不了,我生产摩托车总行了吧。 当时摩托车也不便宜啊,一辆好的雅马哈要四万,一稍微高档一点的像铃木王、本田王,都是一万七八,两万多一点那么贵。李书福剑走偏锋,不造大摩托,就造轻骑,脚底下是踏板的那种。别说,一下还就火了,一年时间就卖出好几十万辆。 可就在摩托车厂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突然提出不造摩托了,还是继续造汽车吧。可见是多么念念不忘他的汽车梦。 想造汽车还是面临老问题,一个是盖厂房的土地,还有一个就是资质,汽车出生证的问题。土地问题李书福找到地方政府,说要投资占地几百亩地的摩托车基地。 一开始当地政府也纳闷,你这个造摩托车的厂房怎么这么大呢? 李书福只能是含糊着说,我们要造大摩托,大摩托就需要大厂房。不然没辙啊,你没有造汽车资质,实话实话的话这块地不可能批给你。地的问题解决后,李书福又费尽周折解决了资质问题,终于算是迈进了造车的门槛。 接下来就要考虑造什么样的汽车! 作为一家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私企来说,要生产高档轿车几乎那就是痴人说梦,只能生产像夏利、奥拓一样的微型车。此时即便最便宜的夏利、奥拓也要七、八万。于是吉利定位于当时我们定位三个五的计划:百公里五升油,五万块钱一辆,能做五个人。 咱说过,汽车是个产业链很长的产品,不可能全车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很多部件都是买来的。吉利一上来买了很多夏利,买完之后还是拆,了解构成以及他的供应商都是谁。 即便这样,也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他们第一个去的是上海大众的一个零部件汽车公司,跟人家说我们想生产轿车,准备到您这采购零部件。人家回了一句话:“第一你拿钱来,第二卖给你还贵一点,比市场上都贵。”就算是你带上现金买零部件去,有的企业还不卖,甚至有些企业把次品卖给你。 吉利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成为了今天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当时谁能想象到这是今后能够收购沃尔沃,成为奔驰最大股东的企业。所以说咱们的民营企业家,这些干实业的成功企业家,他们的创业精神一点不输给国际知名企业创始人,相信凭着这股精神,咱们国产品牌汽车的知名度肯定会越来越高。 下方广告由广告推送。用户点击,将为会我们带来一些收入! 请大家在积极关注的同时不要频繁重复点击 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的支持 (节目音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