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书 行书
草书 每日一题: 帖学发展到元明清,因为多所以烂。千人一面就俗了。又学不到二王、赵的水平。馆阁体约束多,魏碑有清新的意味。提倡魏碑的阮元、康有为、包世臣等这些大家的影响大。他们有高深的学识,有深厚的帖学基础。魏碑被他们点石成金。康有为晚年说:“前作书镜(广艺舟双辑),有所为而发。今若使我再读书镜,又当尊贴矣。”写魏碑的人必须“碑帖结合”,因为魏碑没有行草书。学碑的人一要加强文学修养,要“碑帖结合”。 每日一字:德 古碑帖多写作“徳”。写“彳”时,轻藏锋起笔。两撇在同一水平线上。心的撇是主笔。行书分清双立人和绞丝旁。心向右边倾斜,姿态美。草书中,双立人和言字旁常被一竖笔所代。有时,在草书中双人旁和三点水是一样的,不过要是用到像三点水时,右边一定是没有异议的字,不会产生歧义,如得字。古人造字严谨,不会混淆。
德,升也。从彳,悳聲。
——《說文》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悳作声旁。
——《象形字典》
德,形声。从彳(
chì),悳(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汉典》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从彳(街道),从直(目视标杆),会视正行直之意。金文另加义符心或以心代彳,突出心地正直之意。篆文分为繁简二体。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悳(㥁)与德。
悳(㥁)只作偏旁。
【本义】《说文·心部》:“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本义为对人讲理,于己无愧,即真诚,表里如一。又《彳部》:“德,升也。从彳,悳声。”所释为引申义。本义也是行的(做的)正,心真诚,表里如一。
【演变】悳,本义指真诚,表里如一。由于“悳”不单用,其义便借“德”来表示,并引申泛指①道德,品行:君子进~修业|~才兼备。按照好的品德行事于人有益,故又引申为②恩惠,恩德: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感恩戴~。用作动词,指③施予恩惠或感激恩德:三岁贯女,莫我肯~|以功受赏,臣不~君。道德是人的内心品质,故又引申指④心意,信念:受(商纣)有亿兆夷人(平民百姓),离心离~;予有乱臣(善治国的臣子)十人,同心同~。“德”的“升”义今已不用。
【组字】悳,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心部。凡从悳取义的字皆与德行等义有关。 以悳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德。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dé金文 、小篆 表意,从直从心,直(甲骨文、金文象目视悬锤以取直之形)为仔细看,表示修养而有得于心。(一说从心从直,表示内心正直。)隶定为“悳”。本义为道德、品行。金文 、小篆 形声,从彳,悳声,隶定为“德”。本义为升、登,假借为道德、品行等,与“悳”同,由此引申为节操。依照好的道德、品行做事而施于人就是恩德、恩惠,故又引申为恩惠等。《异体字表》以“悳”为异体字。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德”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彳”(chì斥),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总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金文②的会意就更为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③是小篆的写法,仍然是会意:其右部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所以在古代“德”字也可以写为“悳”(惪)。④是楷书的写法。
“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就是说:一个人要作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大意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至于“臣不德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的“德”字,由名词变为动词,是“感激”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并不感激您。当然,这个“感激”之义也是从恩德变来的。
“德配”一词,在古书中常用,本指“德行可与匹配”,后来则引申为对别人妻子的尊称,如旧时给朋友写信则常说:“德配康福?”也就是说:你的妻子好吗?
——(左民安《细说汉字》)
  ——《王力古汉语字典》
【078-德-魏碑得以复兴的原因】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7/24/001365061.shtml(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