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设情境进行小学语文词语理解的初步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香茗室 2018-03-01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词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标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学习,字、词、句是基础,语文学习中若没有对新词汇的吸收与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会显得空洞与苍白。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其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有以下状况:

    首先,缺乏目标及过程展现,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只是作为指导阅读的突破口,只是为理解句意、段意服务。有的老师孤立地进行词语解释,再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索性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有的老师甚至把字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中没有反馈,而从造成了词语教学的缺失。其次,忽略方法及序列训练,各个年级段理解词语的方法、要求各有侧重,螺旋上升。但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教学的序列性,随意性较强。没有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再次,缺少情趣及文化意蕴,每个词都是有温度的,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是缺少灵动,缺少生病力的。

 

2、研究目的:

    通过实施创设情境理解词语教学培养全体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理论意义

    语文教学中重视深入词语教学,更有效的理解词语,运用词语,逐步积淀,让词语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利于传承和宏扬民族文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词语教学的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研究目标

    通过扎实有效的进行创设情境理解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体会深入、贴切的理解词语内涵,培养良好的品词酌句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能力。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市直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对比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理解词语。如词语比较,情境理解,文化意蕴链接,文本阅读研究,日常积累内化和运用,资料查阅等。

三、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 准备阶段(2013.7-2013.8)

  1、申报课题。

  2、寻找影响学生理解词语的原因。

  3、理解研究对象理解词语能力的现状,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设计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9-2013.11)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理解词语能力现状开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实施有效的创设情境理解词语教学,加强小学生理解词语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其课文语言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根据语境理解词语,感受文本的感觉。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内涵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3.12-2014.1)

整理课题材料,总结研究材料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工作。

1、创设情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在情境中理解词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进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进步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笑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还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强化训练。

教学案例如下:

词语教学一: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读读这句话,哪些词最能看出他的焦急?

生:巴望、天天

师:“巴望”也可以换成——

生:希望、盼望

师:指导朗读

词语教学二: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好像(能找出“好像”一词的学生不多)

师:是呀,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其实已经长高了。那个人为什么没有看出来?

生:是那个人心太急了(学生能体会到这点的人极少数))

词语教学三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指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提示“自言自语”要读得轻

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焦急

词语教学四:

师引导想象:我们看看图,从中午到太阳落山双手一直——

生:在拔苗

握住禾苗小心地拔,手都——

生:痛了

从中午到太阳落山一直弯着腰,腰都——

生:酸了

从中午到太阳落山一直蹲,腿都——

生:麻了

怪不得,他累得————

生:筋疲力尽(读词语)

这样的词语教学,做到随文学习生字词,紧扣词不离句子,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去理解。那这样的教学,有效吗?组里的同事意见产生了分歧。这使我陷入了反思:这样的词语教学是否真的落实了词语的意义、意味和运用?这样的词语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细细回顾了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让我意识到了这堂课的词语教学我没有引领学生走进词语的世界,也没有做到依托词语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

于是,我开始去查阅有关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一些资料,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词语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抓关键字”、“借助画图”、“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常用的理解词语方法,还要对重点词语、关键词语、富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等,做到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让词语理解做到“丰满”“厚实”,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扎实有效的进行创设情境理解词语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贴切的理解词语内涵,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品词酌句的能力和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在情境中进行理解和品读,学生逐步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