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雲泉 2018-03-01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止止庵这个地方,当年重建,花了不止十年的功夫,却在一朝之间毁于一旦,鲜少人知。

我对止止庵感兴趣是八月份有一位客人讲述起止止庵的来由典故,提到止止庵的建筑工艺(这位客人好像是建筑师之类的,客人太多记不太清了),说里面的建筑很有历史价值。

自武夷山本土作家张建光先生写过散文《止止有庵》之后,我就不太敢写止止庵,一是去的次数不多,二是2013年的一场事故之后止止庵一直是个禁地,这话题也不好重谈。后来了解了一下止止庵的史料,真正理解了止止的含义是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地方,还是有必要写一写的。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止止有庵的历史很长。

止止无庵的时间不短。

1700年的兴兴废废,止止行行,遗址复遗址,重重叠叠。

盛世修庵,又一轮修建开始了。主持者是颇有清风道骨的杨金鑫研究员。起意缘于何时?是那场大病未死参透一切之际,还是倾其收藏帮助受灾农户盖起新房之后。反正为此他苦心孤诣地准备了十年。祖上的房产被他抵押贷款投入前期,专家学者被他说动为之论证审批,社会人士被他感染踊跃帮忙相助。

难得之心可以理解,一为襄举善事,一为传承文化。不解之意却是为何独独相中此地此庵?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止止风景无限。背倚大王峰,面对虎啸岩。左侧天柱,右侧铁板。临溪一望,一棵合抱的古松正在送迎客人。步入幽溪,且听鸟鸣水喧花落,拾级而上,赏梅观竹抚石。散步开去,有百年不践之苔可踏,有世上难觅之花堪折。到得高处回首,端的是个背有靠,前有抱,左右可托,脚下溪水环绕所在。更有旗山猎猎这边来,鼓峰阵阵那边去。再往前行只能攀登而上,有一巨大石穴,可以崖居。盘起腿,收住汗,让思绪在山谷间自由飘荡。想千年之往事,究人生之短长。看浮云过眼无数,听山风响起又静。仿佛有位止止先人在说,“草青青,百鸟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咏心……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山上有摩崖石刻十几方,“止止壶天”让不少学者断定所谓武夷道教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就在这里。历史上有众多仙人羽士有缘于此。不远处幔亭岩上,武夷君曾宴请过各路神仙和乡民。此峰之上又有唐朝廷的特使投递过天书。宋朝的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等得道真人,就是在此卜筑古庵,止止一名也由他们叫起。抗金名将李纲曾经拜访过“三李”,见止止庵与梦境相符,萌生过建一座吏隐亭的意思来。后人有说,“年来欲问长生诀,止止庵中养太和”。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据《武夷山志》记载,相中这块风水宝穴作为修炼处的,最早是传说中的皇太姥,其次是张湛,再次是女真人鱼道超、鱼道远,后来是晋人娄师中、唐人薛邴。而筑庵取名“止止”的是北宋的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之后庵堂倒塌荒废。南宋时山南名士詹琰夫重建止止庵,延请白玉蟾卜居主持。

山以人显,在上述诸人中使武夷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六洞天和止止庵得以蜚声海内外的却仅有白玉蟾一人。

白玉蟾,字白叟,号琼王官,闽清人。他从小聪敏颖慧,七岁能赋诗,十岁应神童科,主考官以“织机”为题命赋诗,他应声而出:“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但屡试未能及第,于是看破红尘,入罗浮山修道,跟随著名道士陈楠学内丹,云游各地名山大川,于南宋嘉定九年入武夷山,隐居止止庵。据说他狂放不羁到有时蓬发赤足,有时青衣野服,有时狂行奔走,有时兀自独坐的地步。嘉定十五年四月间,他赴临安伏阙上书,却“因醉执逮京尹”未果。后来,他被召入京“为国升座”主持国醮,深得皇帝称许,馆于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诏封为紫清真人。白玉蟾一生著述甚多,有《武夷集》等六部数十卷文稿,均被视为重要的道经,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诗文俱佳,善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对白玉蟾有八斗之高的才学,我并不感到惊奇,因为自古方外之人大抵都是饱学之士,更何况他曾是个参加过科举的落第才子。而我感到惊奇和不解的却是,他竟然会不顾身份地位千里迢迢赴临安伏阙上书,究竟上书的内容是什么?

是为民请命,还是请缨抗金抑或光扬道法?

因手头上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自不敢妄断,只好猜测了,如果是为民请命,他大可不必车马劳顿远赴京城,只需与当地官府打个招呼即可,因为那时官场中不乏尊崇黄老炼服丹药之辈,凭着白玉蟾的名气,不愁没人奉迎。如果是请缨抗金,则有悖本分,因为是战是和乃国家大事,即便是朝廷重臣也不敢轻易言及,何况方外之人?如果是光扬道法却极有可能,因为既符合身份又属本职工作,说得上合情合理。况且从他后来被召入京为国升座的结果来看,可能是他的条呈受到朝廷的重视了。至于他“因醉执逮京尹”一节,想必是借酒发疯把事情搞大而有意惊动圣上以达上书之目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吧,可谓是山人自有妙计。

白玉蟾因名落孙山转而精研道法,入京主持国醮,终成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被载入中国道教发展史册,算得上柳暗花明又一村夕阳无限好功德圆满了。如果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吊死在一棵树上,其结局也许逃脱不了范进或孔乙己的厄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境其实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

巴尔扎克也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深得其中况味的白玉蟾才会在《止止庵记》中解释道:“夫止止者,止其所止也。”

然而,尘世中的有些人往往在“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上乱了分寸,该行时不知行,该止时不知止,直到身陷囹圄或上了断头台,才幡然悔悟,殊不料为时晚矣,在这方面的事例俯首皆是不胜枚举。

示:一般的旅游团都不会带客人去止止庵,所以这里也显得清静了很多。去止止庵,我是从九曲溪竹筏上下来,路过武夷宫,途径徐霞客像,穿过武夷山小植物园而来。自助游玩的行者,可以坐车在武夷宫下车,然后经过武夷宫到止止庵。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