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对学生课堂发言作出“有效”点评?

 芳草屋845 2018-03-01

师对学生在课堂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肯定,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回答教师都要用一个'好'字来进行。对学生中肯的评价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多元、一分为二的评价,包括鼓励和纠正性的。

怎样对学生课堂发言作出“有效”点评?

一、评价要及时、具体

在孩子的思维模式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相联系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所以,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及时。课堂上,当学生鼓足勇气回答完问题时,他其实是在等待老师的评价。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答问及时给予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能为我们的教学赢得最佳时机。当学生答得很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时,他对那一方面的知识就会记忆深刻。可以说,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是对学生良好行为和教学知识的一次强化和巩固。而当学生答得不对时,及时评价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再思考能力,及时纠正。总之,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千万不要不置可否地让学生坐下,不给予任何评价和引导,这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混淆是非,同时觉得自己不被老师尊重。

二、评价要有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首先要欣赏其勇气,并善于捕捉其思维的火花,要善于、乐于表扬学生,不放过任何一次表扬的机会。如:“你非常勇敢!”“你把别的同学说的记住了!”“你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课堂中出错是难免的,见解也可能很稚嫩,但总有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所以,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不是很理想,我们也要先表扬他的优点,再给予引导和建议。如:“你讲得很清楚,如果说得更简练一点儿,就好了!”“你读得很正确,如果能大声一点儿,那么大家都能听到你动听的声音了!”“虽然你说得不正确,但我还是佩服你的勇气!”……课堂上,我们还应使学生懂得评价和批评的艺术———先扬后抑。

怎样对学生课堂发言作出“有效”点评?

三、评价要客观

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地惊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新思维,真诚地赞美学生的精彩发言,但一定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与知识。当学生答错时,教师应在呵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及时地、准确地、不含糊地、委婉地指出,并给予引导和建议。如:“你很勇敢,但老师不赞成你的看法!”“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忘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了!”“把课文内容都记住了,真不简单!如果能当成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那就是最好的复述!”……

四、评价要有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引领,更是情感的付出、心灵的碰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答问,有很多是语言运用的一种训练,所以没有标准的答案,更没有简单的对与错。同时,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提升审美情怀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相倾听、互相解读、互相体悟、互相欣赏。这一切,不是板着脸高高在上的评判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对话。也只有具有情感交流的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相互造就。所以,我认为,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也是要有情感交流的。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在最后拓展交流时,我让学生谈谈: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当学生说到“我替爸爸拿过拖鞋”时,我面带微笑,轻抚学生的头,示意他坐下,然后说:“这样的孩子真让人喜欢。”当学生说到“我给妈妈洗过水果”时,我竖起大拇指说:“妈妈一定觉得很幸福。”……在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说句子时,当学生说到“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时,我点点头,感叹道:“这一定是你最快乐的时候了。”当学生用“渐渐”说句子“妈妈渐渐变老了”时,我告诉他和所有的学生:“我也渐渐变老了,不过,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渐渐懂事了,也还是很开心!”……看似随意的话语,实则是用心用情地在跟学生交流,每一次学生听了,都会冲我笑、朝我点头,那清纯的双眸里还有喜悦的亮光。学生感觉到答问就像是在和老师聊天,于是有了发言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也会相互感染,从而提高所有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怎样对学生课堂发言作出“有效”点评?

五、评价要有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期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对答如流。这样,我们教师便会觉得特别成功,也激情飞扬。但事实上,学生的答案,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全面,更别说十分精彩。而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顺畅时,我们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打断或否定学生的回答,置学生的自尊与创新思维不顾,而应该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方面。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解释“慈祥”一词的意思,一个学生说:“慈祥就是老年人的脸。”对此,教师是这样评价和引导的:“你认为慈祥是形容老年人的,是可以从脸上表现出来的,这是对的。你再想想,凡是有皱纹的脸都是慈祥的吗?慈祥是脸还是一种神态呢!具有怎样的神态才是慈祥的呢?”在教师的信任与期待中,学生说出了:“慈祥是形容老年人神态安祥。”“真了不起!”在教师的夸奖声中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一脸的自信。此时给予学生的引导,事实上是在点化学生的稚嫩见解,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当然,学生实在无法继续回答时,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台阶下,引导他重新思考或认真倾听他人回答,让学生与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