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激励语言的研究

 花漾物语 2012-05-16

 课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有效课堂”。如何让有限的时间产生最大的效果,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最大的课题。现实中,往往是老师精心准备后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面无表情,无所事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教师的语言艺术成了打开这一问题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激励孩子更有效地学习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课题努力研究的原因。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来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不论是进行哪种类型的思维活动。人们只要是想把某种观念外化、表达和传递出来,就绝对离不开语言这一“外衣”。语言对教师群体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运用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探究一种能够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克服当前教师语言贫乏的弊端,能更有效激励、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保护学生自尊,增强学生自信,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愉快学习的激励方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2﹒实践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激励是学生行为塑造与改造的手段,从学生心理素质角度看,激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其对爱与尊重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的满足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的激发个体的动机,调动个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孩子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当学生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经常体验到成功和希望时,他们就会把课堂的学习当作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赞美鼓励犹如阳光雨露,为每个人所渴望,当这种渴望得到满足,学生便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渴望深入探求其中的奥妙时,教师要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觉得你很棒,仔细考虑一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听到这些充满鼓励的话语时,他们的思维将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促使他们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协作,一旦成功,他们将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欢欣,一个人如果体验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悦,将会激发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逐渐形成一个好奇---探索----成功----生趣----好奇的良性循环的心理系统,有效提升学生的情商,从而带动其能力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的、有效的运用言语和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课堂中实现师生间心灵的对话,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

二  课题的界定

在这个课题中,关键词就是激励。所谓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激励语言,就是说带有激励性的话,老师的激励语言,是对孩子的学习有鼓励和激发作用的话。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推动孩子战胜学习中的困难,甚至激发其潜在的内驱力,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课堂,我们强调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利用教师自身良好的语言素养,激励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孩子的鼓励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得到老师赏识的权利,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赏识和激励应该科学合理,但激励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颠倒黑白。

(一)激励要选准时机

教师的激励不是廉价的语言,也不是装腔作势的摆设,而是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在孩子最需要鼓励的地方及时给予春风般的温暖。

1.孩子缺少勇气时

在课堂中,孩子难免遇到困难,有的孩子还特别胆怯,生怕受到老师的同学的嘲笑,这时候教师的一句激励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拥抱,就有如荒漠中的一剂甘霖,给孩子带来信心,增进学习的兴趣。

2.孩子需要点拨时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要善于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有创造力有价值的东西。有的课堂孩子思维灵动,一个又一个亮点不断闪现,得益于教师的恰当鼓励。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就是要善于抓住时机,在孩子创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3.孩子学习受阻时

学习的过程永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拦路虎。这时候孩子最容易产生挫败和厌学心理,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孩子的沮丧,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想办法客服当前的难题。

(二)      激励方法多样化

     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犹如一阵阵春风拂面,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当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廉价的赞语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导致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的提高。因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运用激励语言应该方法多样,恰如其分。

  1. 教师的语言具有激励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语文教师更应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言。孩子遇到困难时,说一声“没问题,你能行!”让孩子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孩子取得成绩时说“你真棒,老师为你骄傲!”孩子做得不够好时说“争取下次努力做得更好!”或者“别泄气,相信你能行!”总之,教师的语言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掌握好教师的语言,就能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2. 合理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孩子们天性好动,试想,沉闷呆板的课堂如何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沮丧了,给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能超过十句鼓励的话语。孩子调皮了,摸摸他的小脑袋。干得好,竖起大拇指,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都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3. 编儿歌顺口溜等方式

小学低段的孩子,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儿歌、猜谜深受低年级孩子的喜欢,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在小学各学科中广泛使用。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的只要概念、法则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编成儿歌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同时也能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体差异

    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经常表扬和鼓励某几个学生,这样不仅对这几个学生造成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认识不足,产生自傲自满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同学,使未受到表扬的同学失去信心,盲目崇拜那几个同学;有的引发逆反心理,与那几位同学在心理上产生隔膜;还有的则对教师产生不满,认为教师这样做不公平,只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分化。

    1.注重性格差异

儿童既有好奇、好玩、好胜的共性,又有心理性格方面不同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要求,分层次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涉猎一些课外知识,向更高目标努力;对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前提下适时适当拔高;对于基础较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般而言,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恐惧畏难心理,不知如何迎接困难和失败的挑战,常表现出回避和不愿学的情绪。因而,此时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鼓励和适时的肯定,让他们反复尝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再试一次。”“别急,慢慢说,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均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给“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以自信,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注意年龄特征

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分层激励,分析学生客观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评价要以精神鼓励为主,适当结合物质鼓励。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奖给学生小红花、小金星、小贴画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式;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信任的点头、热情的握手、亲切的抚摸、善意的沉默、关注的语言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更强调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其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积极心态中找到自信。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诚挚的语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似乎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四、实施效果

课堂教学采用激励性语言,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创设张扬的空间,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激励性语言,为学生搭投起体验成功的舞台。

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非常在意教师对他的评价。因而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做表率,密切师生关系,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应对好各种生成的问题,巧妙设计激励性评价语言,使学生学得有滋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就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请同学们写出描写‘春天’的词语,越多越好”。这个“越多越好”其实就带有很大的鼓动性,就会激发学生尽可能写出描写‘春天’的词语。当学生找出描写‘春天’的词语,教师在表扬激励时,教师应注意灵活表达,既要能树立学生自信心,满足其荣誉感,也不宜言过其实,让学生盲目自大。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的使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宜采用比较平静的语调,避免优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傲气,让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学困生,则采用直接表露欣喜的语气,让其对自己的成功有深刻的体验。

(二)激励性语言,为学生插上了自信的翅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却想举手又有点怕举手。究其原因,想举手又怕举手的学生,要么是因为性格内向而羞于发言,要么是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对老师的问题没有把握,怕答错老师批评,同学耻笑。怎样让这类学生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励他们。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看到有些同学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可以这样对他们说:“孩子,不要怕,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教师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教师大声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并适时引导:“你看你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老师相信你,你能行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教师则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你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再好好动动脑,你能把答案找到的。还有谁来补充一下?”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可以话锋一转说:“他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宽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不再畏首畏尾,为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   

(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参与教学活动,但那是一种被动的参与,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反而会强化学生的消极性、被动性和依赖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只有主动参与,才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知道,学生正在成长之中,他们(特别是小学生)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发展主体,不会自发地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要使学生由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就必须介入教育的力量,给予适当而又必要的外在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现实的发展主体,并获得主动的发展。激励性语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运用激励性的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身潜能,以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比如,“说得精彩极了!老师要把最高荣誉送给你们,因为你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达。”融学习方法的指导于激励性评价之中,此时所总结的规律、阐明的学法等特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效果更佳;“他的看法你同意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诱导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你能第一个回答问题,真勇敢!”激励学生敢提问题、愿提问题;“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      激励性语言,为教师创设更有价值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与教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教学更具有艺术价

值。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当孩子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需要的是身边人对他们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孩子们在学校课堂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作为老师,我们上课的语言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消除孩子的恐惧,平息孩子的愤怒,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励孩子积极上进,丰富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生命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教学效率,让教学的艺术得以提升。

 上课伊始,老师便用欣喜的口吻告诉孩子们:“老师很高兴哦,因为你们都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我呢,这就说明每个孩子都准备在这一节课会好好珍惜时间,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是这样的吗?”孩子们高兴地回答:“是!”于是,课堂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老师的话语传达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珍惜上课时间。但是这样的话不是以命令的口吻说的,而是以询问的口气得到学生同意的。所以,孩子们不感觉被控制,而是认为自己有这样对待课堂的愿望。在课堂中,教师热情洋溢的表扬和激励往往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成为灵感迸发的源泉和力量。孩子有了创新的思维,老师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赏,遇到孩子错误的行为需要纠正,要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的品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自然爱上了老师,爱上了课堂,课堂效率就事半功倍了。

(五)激励性语言,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在一张对教师满意程度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92%的学生受到教

师语言激励后,能乐于跟随老师进行活动,另外,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发现,96%的学生受到教师语言激励后,能够与同伴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表达学习体会,能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游戏和练习活动,还能在学习中有创新的表现。

    聪明的老师都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所需要的信息,比如鼓励、尊重、理解、信任、依赖、期望、安全感……正确的师生交流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与上进的欲望,使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

    所以,激励性语言改善了师生关系。它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带来的“紧张、恐惧、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便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善意的批评也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激励性语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的期待与和蔼,会让学生从内心中产生敬慕,师生间就会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警察或法官”,而成为学生的朋友,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通过运用激励性策略,对学生参与行为充满期望,多表扬,多鼓励,坚持肯定性评价,从而产生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入最佳发展境界。    

 五、思考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抓住最好的时机,采用最好的方法,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激励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