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求以生为本的语文智慧课堂

 复兴使命 2013-06-25

追求以生为本的语文智慧课堂

浏览次数:239 作者: 编辑:教研(教科)处 来源: 发布于:2012/11/14 

——五省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峰会见闻与感想

温岭市城西街道小学“名师工作室”

一、活动概况

2010423日,城西街道小学“名师工作室”学员与市第二批“瞿梅福名师工作室”学员一起,参加了由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小教专业委员会主办、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承办的“五省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峰会”,享受精彩的研讨过程。

本次研讨观摩活动包括汪潮、支玉恒等6位专家、名师共同展示的2个经典报告和10节精彩示范课。围绕着本次峰会主题“让学”,支玉恒、吉春亚、金明东、胡君、林姗几 位著名特级教师执教的这几节课,对于参加观摩的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饕餮大餐,不仅享受到了优课的丰富营养,更促使自己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语文课堂 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精心打造“生本课堂”。胡君的课如其人,给人一种自然、清新之感。有 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回归语文本位,让课堂更具有语文味,胡老师的课堂正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讯息;金明东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给观摩的老师展示了名师“润物无声”的课堂魅力尊重学情,润物无声,让各位老师深深折服!《穷人》一课,金老师深入剖析主人公桑娜和丈夫的心理过程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金老师的教学是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学生的段式发言、缜密思维折服了在场的所有观课者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最珍贵的东西》,感受到了他的“以读代讲”式教法,深深折服于他课堂中的那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吉春亚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给我们带来的是清丽、清新、清爽。老师执教一年级的一节识字课,让人感觉到她语文教学的扎实和朴实。

二、走进“让学”的智慧课堂

(一)浓浓“语文味”

吉春亚老师执教的高低两段独具匠心的语文课给人耳目一新。两节跨度很大的课,一年级识字课《识字八》和五年级阅读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所有听课老师为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吉老师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

1.清丽、清新、清爽的阅读课

吉老师的语文课犹如串串珍珠,充满着语文的光亮和浓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更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

开课: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始,吉老师巧用猜谜激趣:“我 打谜语你来猜,猜出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一时间小手如林,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林黛玉等名著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堂上此起彼伏,孩子们兴趣盎然,热情高 涨。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吉老师在介绍了严监生后,顺势牵引:“假如你们也拥有了这么一笔巨大 的财富,孩子们,你们会怎么花?”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这个问题犹如催化剂,给孩子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答案虽是五花八门,但我们知道孩子们课堂学习的探究元素真正被激活了,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最重要的情智基础。

导学:大珠小珠落玉盘。吉老师的教学围绕认识严监生这个人物展开,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让学生走进人物,再通过换位体验走出人物,建构自己新的认知。起承转合的教学环节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精巧而光亮。

其一,简介背景,初涉形象。通过向孩子们介绍《儒林外 史》,使学生了解到这个故事的大背景;通过介绍严监生拥有的财富,让学生对这样一个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介绍严监生相当富有,却在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 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梗概,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认识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埋下伏笔。

其二,范读引领,催生形象。严监生的意外举动和诸亲六眷 不解其意的这段描写,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吉老师指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先来小试牛刀,但效果不佳。这时候,吉老师亮出了她生动的范读,随着她的朗读课 文里的人物形象就像放电影般一个个在我们的眼前滑过。吉老师何以能将人物形象朗读得栩栩如生,那是吉老师深刻地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这原汁原味的范读征服了学生的心,也让学生快节奏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与文中人物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三,品词析句,凸现形象。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所 依附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吉老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多法导学,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一是咀嚼关键词,让学生走近人物。在学习严监生与大侄子的那一段时,吉老 师花费了较多工夫来指导。先指读,再让学生来揣一下严监生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当学生的理解较宽泛时,吉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亲人”、“摇 了两三摇”等,然后,学生合作交流,揭示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再通过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概括出人物的形象。二是扩展重点 句,让学生走进人物。有了第一段的学习基础,吉老师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后面的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读书体验,设想不同的角色,在想象的创写中自己走 进文本,走进严监生的内心,进而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三是品析重点段,建构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的交汇中,吉老师紧扣重点段,让学生练读 品析,点读、齐读、跳读、串读、分角色读、想象表演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诞生”出人物鲜活的形象来。

结课:余音绕梁不绝耳。吉老师在结课时带领孩子们回顾了 板书的内容,为他们勾画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 、守财奴的形象。然而吉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设置悬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引向原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会为生病的大老婆花钱看病吗?会为大老 婆的丧礼隆重操办吗?会为犯事的兄弟疏通关系吗?“不会!”这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选择。“大家都猜错了——事实正好相反。像这样矛盾的人物、不 可思议的情节尽在《儒林外史》中。”至此,学生的欲望再次被激起,如此多面性格的人物怎能不激起学生前去一睹为快呢!吉老师妙用拓展材料,让学生意犹未尽,真是得法乎课内,得益于课外!

2.简单而实在的识字课

吉老师执教一年级的一节识字课,让人感觉到她语文教学的 扎实和朴实,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简单,踏踏实实发展语文教学做出了范例。吉老师这节课设计形式多 样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识字;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 性和谐统一。

创设识字教学情境,搭建识字教学平台。吉老师识字课堂教 学展现生活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吉老师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给孩子直观的感性认识。吉老师把识字与生活情境、识字与认识事 物、识字与学习语言结合起来,使孤单的汉字拥有了灵性,让学生学习汉字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即认识了字,又领会了词语的含义。

引导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吉老师阳光亲切,面带笑容,富有亲和力;语 言诗情画意,带有磁性,富有感染力;她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吉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气氛活跃。她 让学生“读词语玩拼图”、“走迷宫”的游戏来巩固生字新词,还把生字编到一个新的语段中让学生读,既让学生进行回环认字,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谚语的意 思。吉老师变换多种识字形式,学生识字兴趣始终强烈。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吉 老师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自己读生字、读课文圈生字、同桌互读、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音节读等多种形式展开识字教学,并在字形教学中注重识字方法的 渗透,重点演示“即、寒、雁” 等字。吉老师写字指导到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板书示范,写好每个字一笔一画。吉老师重点讲解了“北、南”在田字格的书写,教师先示范写,学生再模仿 写,然后师生互评。

(二)简约课堂,扎实语文

胡老师的课如其人,给人一种自然,清新之感。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回归语文本位,让课堂更具有语文味。胡老师的《画家和牧童》正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讯息。

1.扎扎实实识字

老 师并没有因为这是一堂公开课而忽视了识字教学在低年段中的重要地位。导入后,胡老师先给足时间让小朋友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指名逐个读,发现读错的字, 认真耐心地教会,并讲清读准此音的注意点。接着,胡老师请学生再读课文,把刚才认为难读的读不顺的地方找出来,反复读,把句子读通。然后展示读,读通读对 课文是第一课时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胡老师把握好了这一点。孩子们越来越流利、响亮而积极的朗读,证明了学生对生字掌握得很好。第二课时,让我们意外的是胡 老师采用听写的方式进行巩固字词,先是一一出示词卡请学生默记,然后分别以听发音、看动作、听意思等三种方法进行听写。通过这种听写方式,学生不仅深深记住了字形,而且牢牢记住了字义。这种传统而新颖的词语教学法很值得学习。

2.轻轻松松会意

在课堂中,有很多词是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的,而胡老师运用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过了关。最妙的是,在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时,胡老师挥笔在宣纸上画了一只小鸡,孩子们恍然大悟地惊叹,两个词的词义也将永远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吧后 来我还发现胡老师不是为了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画好后请学生仿照课文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老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一只小鸡很 快就画好了。”胡老师说:“老师刚才画的是一只简简单单的小鸡,可是戴嵩画的可是一幅非常复杂的斗牛图,他也只画了一会儿功夫,课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 诚然,本课中胡老师作画的意义并不在单单体会这两中作画技法,更是引领学生体会画家画技高超的契机。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又感受到戴崧为何 “著名”了。把握了这一点,胡老师请小朋友在练读中把这种感觉带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完了”这一句时,自然精彩了。

3.实实在在读说

阅读课,读说是不可缺的训练要素,胡老师就从文本中挖掘了很多。在课堂中,胡老师突出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反复接触文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两句时,胡老师让学生进行比较两句赞扬的话语中,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两句话中都有“!”,还有语句反复的现象。胡老师再引导学生将 反复与非反复的句子进行比较,感受画家的著名。此时,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反复用词的好处,于是胡老师创设情境: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夸戴嵩的画?学生有 的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佩服!真是佩服!”有的说:“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只有大画家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可见学生已经对这一手法心领神会了。 最后,胡老师请学生选择一句练读,并可加上动作。孩子们精彩的读书声告诉我们,他们是多么快乐地读,多么喜欢去读,仿佛他们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员,在尽情 夸赞,夸赞大画家的精湛画技,深刻体会到了围观群众的赞赏之情。 在师生共同分析了两句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后,胡老师告诉学生这就叫“赞不绝口”。帮助学生提炼语言,积累语言,还语文课姓“语”的本色。如果在学生称赞 时语言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教给学生“上乘之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等词语,就能更好地提升积累语言了。

4.本本分分练写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又一重点。指导学生写字时,胡老 师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动。她分别出示“呆、兄、商”和“抹、挤、拱”等生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找到共同点,第一行都有一个“口”,第二 行都是左右结构“提手旁”。引导学生观察书写口字时要上宽下窄,还告诉学生,她观察过很多书法家写的提手旁,一提都特别有力,这样才能添份量。接着教师范 写,再让学生练写。学生练写时,教师轻柔的提示学生应有的正确姿势,令在座的老师也忍不住直起了腰。教师如果长期创设一个这样的练字氛围,还怕学生不能养 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吗

5.点点滴滴养成

汪潮老师说过:“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引领是至高无上的”在课中,我们无处不感受胡老师对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用心。才 读二年级的学生,在自学、预习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困难,在揭题后,胡老师先帮助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的意思,然后质疑,画家和牧童为什么放到一块,到 底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简简单单,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初读课文时,胡老师请学生说说,读书时应注意什么?学生通过对平时学习经验 的回顾,自然明确了读书的要求,学习起来就目的明确效果高了。看到有部分学生朗读姿势不是很好后,胡老师提醒学生读书时要注意姿势,又及时表扬坐姿正确的 学生。看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时,又告诉学生“学习要有良好的习惯。”相信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提醒、指导,学生才能养成习惯。

总而言之,胡老师朴实地教学,真实地引领,让学生积极而扎实地掌握,让在场的老师们领略了这份回归自然的清新和愉悦。

(三)共同的《生命 生命》

金明东老师上的《生命生命》第一课时和福州市群众路小学林珊老师执教《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我们浸染于这样情谊浓浓、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生命 生命》是台湾十大杰出女作家之一杏林子的一篇励志作品。通过“求生的飞蛾”无比珍惜生命、“生长的瓜苗”不屈向上的力量,联想到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从而感悟到“好好珍惜生命”、“顽强地活下去”的道理。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难度。

1.简约而不简单

金明东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给我们展示了名师“润物无声”的课堂魅力。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金老师的课堂非常的扎实。自从新课改以来,许多公开课都很花哨,老师们经常关注一堂课的“包装”,却忽略了“扎实”二字。一堂真正的好课,首先必须要做到扎实,让学生在40分钟里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一堂扎实的课,才能使课堂更有效。

课一开头,检查字词,看拼音写汉字;识记生字,指导重点 字的写法,扎扎实实地打下语文的烙印。正如薛法根老师说的,“小学做小学的事,语文做语文的事,这节课做这节课的事。”金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在做语文的 事。这堂课是以检查预习情况的形式导入的,教师请两个学生上台板演词语,其余学生自己在纸上写。这既呈现了新课的字词,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可谓一举 两得。接着,金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读词语,要求读出每个词语的感觉,相机理解生字意思,再读容易写错的词语,掌握一个擦掉一个。通过一次次不同形式的读, 并且在理解词语意思之后再读词语,这样子层层深入,我相信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些生字词。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课文的三段话被品成了简单的三行小诗: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瓜苗生长的不屈,生命是心脏跳动的震撼!

当一首诠释生命的小诗出现在黑板上时,金老师又层层深 入,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感悟出了“生命到底是什么?”金老师用饱含深情略带磁性富有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答:生命是什么?是飞蛾求生的欲望,是瓜苗 生长的不屈,是心脏跳动的震撼。金老师对生命一次次的拷问,学生一次次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一唱一和,语文的味道跃然而出。紧接着,金老师为学生插上想象 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想,用同样的语言格式说,用同样的语言格式写。学生一边试着用身边闪现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例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感叹,一边又一点 一滴地成长起来,对语言文字的听、说、写、运用能力渐渐成长起来。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 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 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 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通过读、写、说三方面的训练,此时对于生命的含义,学生的心里肯定有了答案,而这种答案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答案就在学生的朗读和创作的小诗中。

在金明东老师执教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他朴实、扎实的教学风 格,课堂听、说、读、写训练切实有效。在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今天,语文课堂就应该远离虚伪的美丽,以扎实的训练,朴实的教风,展示真实的课堂,为学生 的生命奠基。正如汪潮教授所讲的“简约语文”之特色――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追求的是实效,是一种高效整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2.将生命之帆扬起

在课堂上,林珊老师激情洋溢,非常热情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生,寓人文教育于生动的语言训练之中,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

在感悟“生命是什么”时,教师通过点拨关键词语、比较句 子、联系资料、指导朗读等方法着力引导学生品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林老师的阅读教学体现了指导的层次性。在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习了“飞蛾求生”这一部 分内容后,老师及时地总结了学习方法。老师说:“请大家伸出你的手掌,我送你两个法宝:一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二是联系作者的经历,理解课文。”刚 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下面,就用这两个方法,自己学习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选一个你最想研究的,可以是一个词 语,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琢磨琢磨,看能体会到什么?(生默读自学。)以方法为引领,历练阅读的过程学生自学后,纷纷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本教学片断体现了“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精讲“飞蛾求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瓜苗生长”这个部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另外,教师将生字“屈”与“茁”的字形比较、字意理解与体会句子含义巧妙地融合,也是一个亮点。

从整个上课来看,首先,注重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更是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心灵共渡”的生命成长过程。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听懂学生的发言——“我读懂了你的问题了”——就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

其次,参与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样,学生自 然而然产生一种“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了”的亲和力,是保证有效学习的心理力量。比如学生自读自悟时,老师“沉”入其中;比如评价学生“读书就应该向他这样小 小的标点都不放过”“我注意你那句读得特别好,说说为什么?”比如老师能够在学生发言后及时跟进指导,不知不觉地将学习引向深入。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 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入情入境,呈现昂扬向上的生命状态。

再者,老师非常注意价值观的引领和提升。“三维目标”的 提出是新课程重大贡献,“三维目标”是否和谐统一,也是考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优质的最核心的指标。这堂课是关于“生命”的教育,课文《生命生命》本身是 极好的教材,但是,再好的教材必须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尤其是教师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这座“桥梁”才能通向学生心灵深处。老师不仅用课文中的“生 命”、更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引领学生初步形成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情感——“要好好使用生命,不能白白糟蹋它。”

(四)以让为本,以简为美

似流水的灵动,有形亦无形,顺势也蓄势。若黄酒的醇厚,有味亦无味,微微醉的享受。又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教师、一群学生,这就是金明东老师《穷人》的一课。

1.亮点一:低入

    且看金老师的引入过程:

    师:板书5+2=

    生:7

    师:我要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出这样一道题我想说明两点:第一有缘相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机会,有的人会抓住机会,而有的人会与机会擦肩而过。机会是给勇敢、智慧而且有准备的人的。

    第二5+2指的是——

    生:课文中的桑娜原来有五个孩子,后来又收养了两个孤儿的意思。

    师:+号表示?

    生:抱养,收养

    师: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5+2还等于什么呢?

原来一个简单的等式可以这样自如地架起数学与语文课堂的桥梁。52这两个再普通再熟悉不过的数字,触动了金老师敏感的神经,把它们和五个自己的孩子、两个西蒙的孩子联结于一体;一个再普通再熟悉不过的加号,因走进《穷人》的文本环境中,即有了“抱养、领养”的理解;“5+2还等于什么呢?”紧承一问,打开了一闪数学通向语文的门,牵一发动全身了。这样的“低入”营造了一种近乎“零于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易学、乐学、能学,有得于学生积极参与、自由发挥、充分思索。这样的引入实在是巧!

2.亮点二:智解

《穷人》一课中,金老师以“忐忑不安”为基点,大处落笔,整体构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体会桑娜的矛盾心理。

对于段落篇章中的关键词,我们总试图寻找适当的方法,让 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更准确。就是这个“适当的方法”,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有时,甚至把握着课堂的命脉,决定着课堂的成败。它彰显着各位教师的神通。我 以为,金老师的神通就在于此,他敏锐地发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通过桑娜说话语序的错乱体现她的“忐忑不安”,以“如果按照事情发展原来的顺序应该是—— ?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这两个问题,指引学生关注主人公说话的顺序,从这个矛盾的细节中感受桑娜的紧张、害怕、担心,以致语无论次。教师及 时的点明:这就是“忐忑不安呀!”酣畅淋漓的词意教学让观课者豁然开朗:啊,原来还有这一绝呀!这一绝又一次诠释和印证了:深入是为了更好的浅出。

3.亮点三:深剖

    深入剖析主人公桑娜和丈夫的心理过程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金老师的教学是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学生的段式发言、缜密思维折服了在场的所有观课者。老师的预设,结合学生的生成,让课堂在语言训练中飞了起来。

    师: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师: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意味着丈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许会被压得喘不气来。

    生: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没有精力为丈夫分担重任。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生: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生: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通过“抱”与“不抱”后果的联想与辨析,学生自由地调动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桑娜的理解。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

4.亮点四:妙结

    课堂以5+2=?开始,以一贯之,进行求解,最后又以同个等式结束:

    师: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生:等于更艰苦的生活。

    生:等于美好的心灵。

    生:等于沙俄王国的残暴制度。

    生: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

  生:是爱护每一条小生命。

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

  这不正是写作中的首尾呼应、点题提升吗?

5.亮点五:善“让”

汪潮教 授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让学”的主张,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手,但这并不是弱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课 上,金老师尽情体现了以让为本的本质,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 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 深处。

于是当老 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 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 受。整堂课上,老师始终尊重学情,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却能润物无声,催发了学生生命。

三、感悟“让学”的精妙阐释

(一)构建灵动、多元、开放的课堂

一声“Hi!Hello!”汪教授以他独特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讲座。讲座的时间不长,但精彩不断,期间汪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让学观,详细地从让学的教学观、目标观、学习观、方法观、教师观等多个维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让学世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以学生主动、深刻的学习为主,教师的组织、帮助为辅的现代教育场景。汪教授的讲座可谓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加上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聆听者在忍俊不禁中豁然开朗。

1.学多于教

语文教学犹如“植树”,树木是自己长的,别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长。而且,外界对树的作用主要是根部,而不是枝叶。学多于教才是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学多于教”,即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突破教材、突破教参,让课堂教学闪起亮点,教师的教学有新意、学生的学习有创新,教师善导、学生想学,所学内容大大超过教师所教内容的量,师生合作常常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深入理解

“为理解而学习是“让学” 的一条得要信念。“深入”是相对于“肤浅”而言的。语文课堂表演盛行、平移明显,学生的学习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了了无几。“深入”有 深思熟虑、深情厚谊、深入浅出之意,更多地深入到语文素养之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当然,不能把“深入”简单地理解为深奥、深刻,这里指的是相对 “深入”,相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提升学习能力。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学习方式。 其一,主动性。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二是语文学习责任。学生自己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学习与自己的 生活、生命、生长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其二,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从某 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让学”把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 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的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独立“生长自己的知识。第三,异步性。“让学”的异步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始状态和个别差异,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差异发展。我们在倡导“让学的同时更应注重有效的“让学”,防止学生学习的“形式”、“惰性”和“虚假”。

4.合作导师

“让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也关注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让学”不弱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不提倡学生的“无师自通”。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低入:设计简约、适度的内 容和方式为开端,用最适合学生的为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先学:教师要设置“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 之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理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梳理,并设计有效的应答、应对策略。

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导师”。导师的职责是“向导、伙伴、顾问”,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师生之间是一种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教育者应置于学生之间,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指导。

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某些偶发事件、情感的闪念、思维的火花、学生的观点等都可能是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

教师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研究语文是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形成“让学”意识和提升“让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的问题

支玉恒老师指出:从语言文字上着眼、着手、着力,教师上课不要太注重形式,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的问题。语 文的手段就是听、说、读、写,通过听说读写来学习语文,从而达到解决语文的问题的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学习。就如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最珍贵的东西》这一课 时,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胸有成竹的支老师手拿一支粉笔,只是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感情,悟 出哲理,只是用实实在在、简简单单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的手段”,解决了在许多人看来复杂艰难的“语文的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本味,看到了返 璞归真的语文课堂。

1.——可以出神入化

支老师的课上,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诵读文本,读着读着 课文理解了,情感出来了,思维激发了,读竟然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有的教师觉得初读部分太过“平淡”,不易出彩。往往在学生初读一、两遍课文后,便开始 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课文还处在磕磕碰碰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很困难的。由 于情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支老师常以“读”为主线,辅以“听、说、写”等“语文手段”,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读, 语文最普通的教法,又是语文教学中最珍贵的东西。学语习文、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要务主旨和有效策略。支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范式语言中涵泳熏染,悄然无 声地受到文本秘妙的浸润,读中明理,读中学写。在引领学生反复的诵读中,将本文在谋篇布局、语言组织上的特色明确清楚地告知学生,并不断地以读的方式,让 学生来体会和感受这些特色的妙处,然后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智慧的语文课堂,“读”有多重?支老师告诉我们:从激发兴趣到调动情感,从整体感知到个性解读,从言语习得到拓展仿写,从思维训练到精神发展,都不能也不应该舍弃有效的“读”——语文教学最珍贵的东西。

2.——找准源头活水

过去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 读”。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 挚的情感,同时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交融。因此,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还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 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3.——恰在水到渠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由读到写是一种由“入格”到 “出格”的过程,这就是迁移,通过迁移能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熟练。在语文的读写中就存在着语言的迁移,结构的迁移,写作方法的迁移 等诸多因素,而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迁移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积极的,才能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清晰地欣赏到如虹的读写之桥,欣赏到学生用心 谱写的习作新篇章。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的综合性训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找准适当的时机,在学生“情动而辞发”时进行写的训练呢?请看支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片断:

师:现在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现在你们每人写一段话,仿照第二到第七自然段那样,写一种珍贵的东西……谁有勇气到黑板上来写?

:希望是免费的。在绝望之中不放弃,那是希望;在失望之中有信念,那是希望;在困境之中会坚持,那是希望,让你不断坚持下去的希望是一份金钱买不到的力量。

:信念是免费的。信念,那份对自己的坚持;信念,那份对自己的考验;信念,那份对自己的证明,只要努力奋斗就不会成功吗?

在反复读文中,孩子们与作者的心灵一次次碰撞和对接后,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有了很多心里话。支老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孩子们把这些心里话“倾诉”出来。

正如支老师自己所追求的那样“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 题”。教学手段如此简单,而支老师竟能带领学生走入文心从而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理的启迪,他用心灵引导心灵,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去感悟文章的灵魂, 教学的内涵又如此丰富。“简单最难”,能把“简单”做到这样的“极致”,支老师是真正的大师。

四、结语

幸福在哪里?不在柳荫下,不在睡梦里,幸福在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中,幸福在大师们闪动的智慧里……

大家风范,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情智共生,心灵碰撞,似曾相识的故事,丰厚的人文底蕴。听大师们的课犹如品一杯醇厚的酒,清冽、甘甜,朴实中见智慧,从容中显实效;犹如饮一杯浓厚的咖啡,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令我们折服的除了名师们那充满灵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艺术之 外,还有他们那极深的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且感情饱满。某些方法可以加以修改,创造性的拿来为我们所用,可那种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文 化底蕴以及基本功却不是学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感悟。更重要的,是要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生命与智慧的 生长,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

一切不平凡都是由无数个用心深思的平凡铸就的!是灵动的智慧,智慧如芬芳的野花一路散落,每踏出坚实的一步,便会看到一程的山花烂漫。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关爱学生、勇于探索的心,一定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悟有所得。

(本文由温岭市城西街道“名师工作室”学员鲍晓莹归总张丽君、季秀华、陈宇星、应海鸥、蒋灵君的个人心得体会,工作室联络员江瑾琦调整修改,领衔人瞿梅福校长最后审核指导。)

          二○一○年四月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