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genyuanshuichan 众所周知,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主要为病毒和细菌,因白对虾没有特异性免疫,只有非特异性免疫,因此病毒病只能是预防,改善水质和提高对虾体质,一旦发病,外用药物或生物制剂很难奏效;而细菌病在近几年可谓是比病毒病更普遍、更深重得影响了养虾业的发展,特别是自2009年开始出现和扩散的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养虾界到了谈弧菌色变的程度。对于弧菌病这种细菌病,它虽然普遍,但应该庆幸的它不像病毒病一样决绝,不然养虾业将再次面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虾的命运。“弧菌”话题在各大水产论坛、微信订阅号的热门话题,其中各路专家提供了很多针对弧菌的方案,但归总一下,多数是预防派,因此一夜之间它就可以趁虚而入。 弧菌是一类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或直杆状、具有一端单一鞭毛、运动迅速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其兼性厌氧,喜欢以葡萄糖微能量。12种致病性弧菌中,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等最为常见。说说大名鼎鼎的副溶血弧菌,又名肠炎弧菌,一提绿弧菌或EMS您可能就想到了它,其实它还有个特性就是“嗜盐畏酸”,在有盐度的水中繁殖迅速,每8-9分钟就繁殖一代,在2216E培养基中,按万分之一接种量接种副溶血弧菌,2h进入对数生长期,至12h,就可以达到最大群体,直到营养和空间不适,才停止生长,这也是为何今天测池水没有弧菌,而通过虾苗、饵料、进水、工具等途径带入弧菌后,一旦污染物增多,可利用的营养变多,弧菌数量一夜之间就可泛滥。 在虾体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下,因不同弧菌菌株的致病性不同,虾对水体中总弧菌量的耐受大致103-104CFU/ml,如虾本身健康状态不佳,弧菌总量达到102-103CFU/ml即可发病,肝脏、肠道会富集高于水体十倍甚至百倍的弧菌。 水产养殖中抑制弧菌,噬菌蛭弧菌是最常用一种微生物制剂。其是20世界60年代中期Stolp等发现的一类细菌寄生菌,它比通常的细菌要小,有似细菌病毒(噬菌体)的作用,但不是病毒,具有细菌的特性。噬菌蛭弧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二类兽用微生态制剂(农牧函[1994]6号),作为寄生性细菌,与营自主生活的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易检测的微生态制剂相比,行业内检测方法普及难,难检测另一个角度讲就意味着门槛低,无法常规监控;此外,鉴于自然界中许多细菌都有天然的转化能力,噬菌蛭弧菌通过裂解致病菌是否可能摄取病原菌的致病基因,从而转化成有害菌,产生新的水产病害,值得注意。2015年9月1日农业部第2294号公告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停止经营、使用的81个兽用生物制品中,其中一项为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生物制菌王)。 其实,抑制弧菌您不只是有噬菌蛭弧菌这个选择。目前已证实有很多菌类如丁酸梭菌、褐杆菌,芽孢杆菌、橙色交替单胞菌、海洋细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微球菌属的部分菌株等都有很好的抑制弧菌的功能。例如:丁酸梭菌能通过抑制弧菌粘附,同时改变肠道环境pH来抑制弧菌的繁殖和生长,从而达到抑制的目的;乳酸菌通过产生细菌素、改变肠道pH等抑制有害菌繁殖;芽孢杆菌通过杆菌肽等胞外产物产生抑菌效果。 此株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的产芽孢革兰氏阳性菌,其生理特征,可代谢产生多种抗菌物质(抗菌脂肽)。抗菌脂肽一般是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它的产生不以mRNA为模板,不以tRNA为运输工具,而是利用20种氨基酸以外的其他化学物,通过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合成其活性产物。脂肽主要包括表面活性素、伊枯草素、丰原素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主要是通过疏水脂肪烃链和氨基酸作用于弧菌等致病菌的细胞膜,扰乱膜结构,与磷脂双分子层相互作用,形成离子通道,影响膜的通透性,造成膜的破坏或溶解,最终引起细胞的生长抑制或死亡。 此菌株在水体中繁殖速度较快,12小时左右即达到最大值(如图1),24小时以上持续繁殖达到生长稳定期。此菌对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明显(如图2),在使用后第二天效果显著,水体中的弧菌数量明显减少,且有效维持和控制弧菌数量7天以上的周期(如图3)。 此池塘 对虾活力弱,摄食减慢,肝脏微红,经检测水体中的溶藻弧菌严重超标,致使养殖生物出现病变前兆。当天立即发酵此株枯草芽孢杆菌,中午泼洒一次,24小时后弧菌数量减少高达90%以上,对虾肝脏逐渐转变正常,摄食速度明显提升,活力充沛。 根源抑菌枯草芽孢按照2-4ppm的使用量进行泼洒,间隔12小时连续泼洒一次,24小时后弧菌数量减少85%,苗体通透晶亮,活力旺,育苗成活率高。跟踪此虾苗,对其抗机械损伤、抗离水、耐盐度和温差波动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放苗成活率高达98%以上。 |
|
来自: tssenpujgg > 《芽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