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入门速记歌诀

 369蓝田书院 2018-03-01

1.医学源流歌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著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者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著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塘  取法上 

得慈航


注:选自《医学三字经》。


2.五脏歌



(1)肝脏歌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

逆时生恚怒,顺侯脉弦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旁。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2)心脏歌

心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3)脾脏歌

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磨谷能消食,荣身本在温。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顺时脉缓慢,失则气连吞。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湿多成五泄,肠响若雷奔。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4)肺脏歌

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

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

皮与毛相应,魂将魄共连。

鼻闻香臭辨,壅塞气相煎。

语过多成嗽,疮浮酒灌穿。

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本积息奔患,乘春右胁边。

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


(5)肾脏歌

肾脏对分之,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

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

味咸归藿豆,精志自相随。

沉滑当时本,浮瘫厄在脾。

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冷即多成唾,焦烦水易亏。

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注:节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3.病因赋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内经》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遍六经,必须熟识;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二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反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注:节选自《医学传心录》。


4.病机赋



窃谓医虽小道,乃寄死生,最要变通,不宜固执,明药、脉、病、治之理,悉望、闻、问、切之情。

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泻补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实虚之应,阿阿嫩柳之和,弦钩毛石之顺。

药用君臣佐使,脉分老幼瘦肥。药乃天地之精,药宜切病;脉者气血之表,脉贵有神。病有外感内伤、风寒、暑湿、燥火之机,治用宣通、泻补、滑涩、温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乎内伤,寒证不同热证。外感宜泻而内伤宜补,寒证可温而热证可清。补泻得宜,须臾病愈;温清失度,顷刻人亡。外感风寒,宜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溶。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胃脾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倘或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动,治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或泻里;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湿燥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泄折达发夺,五法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逆治,甚则从攻。病有本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而用补,实而用攻。少壮新邪专攻则是,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消溶。积在胃肠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女人气滞瘀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气病血病二者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阳虚气病昼重而夜轻,血病阴虚昼轻而夜重。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热;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轻妄行;阴盛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阴虚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以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凉,和血必须辛热。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乃阳气之依归。阳虚补阳,而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而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气行而血随。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燔,滋水养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无病,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使;痰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北地耸高宜清热而用燥,南方洿下可散湿以温寒。……医业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万变,仔细推详。姑撮碎言,以陈管见,后之学人,庶达迷津。

注:节选自《仁斋直指方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