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陈氏太极拳所说的“转关”就是转换。 太极拳的每一动都有起承转合,每一势也有起承转合。也就是说,练习太极拳,有来劲,就要有去劲;所谓有去有来,反复折叠,进退转换。这也就是“转关”,我认为既是指外形动作,也是指内里的劲力变化。外面的动作是指步法、身形、动作的转换、折叠、进退;内里则是指内气、劲力的虚实、刚柔变化。拳论讲:身法须换得灵,意气也须换得灵。这就要求转关灵活。陈氏太极拳讲究转丹田,劲由内换,因此,陈氏太极拳的圈子走得比较大,转换比较明显,讲究缠丝劲。在练习陈氏太极拳时,动作虚实、内气变化等必须有一个转化,也就是“转关”。如果没有这个“转关”,劲力就不能很好的转换过去。比如,在步法重心的转换时,一方面是在丹田处,要由丹田的开合于转动,另一方面是在会阴穴,也就是裆部,也要有一个转化,这样,才能把步法上的前实后虚变成前虚后实,总之,练习陈氏太极拳,重心的转换不是直接拉过来的,而是要有一个回环,在回环的曲线中,把劲力转换过来;同时,上肢的动作劲力也要这样转换,也要有一个反复折叠。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太极拳没有直来直去的动作,是屈伸的曲线运动,因此需要有个转换。不仅步法重心的移动需要转化,上肢的动作也需要转换,比如闪通背的上肢动作,就像扇子骨一样拉开,必须有个转换,才能动作协调,劲力完整。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要注意每一处的转换,也就是“转关”之处要做好,在“转关”之中,是以腰腹的“转关”为最大。 对于“转关”,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转环,就是从圆环的这一个半圈转过来,再转回来。转环不是一个圆运动,是个半圆运动。在太极图中,其中一半是从阴变阳,另一半则是从阳变阴。这个转半圆转换之处,我认为就是“转关”。关,有关口,关窍的意思。这个关口、关窍,最重要的是在腰部。太极拳讲究太极腰,认为“命意源头在腰隙”,太极拳的“转关”就在腰隙这个地方。比如:做云手这个动作,腰不转过来,只有上肢动作,动作就不协调;必须腰部旋转过半圈,然后再转回去半圈,上肢才有左右回环的动作;上肢的动作也必须以腰为轴,就是“转关”之处在于腰隙;下肢也是如此,太极拳的根源在腰隙,下肢的动作也在腰带动下进行的。只有腰部先转过半圈,然后再转回半圈,才有上肢和下肢的动作。我认为,这就是“转关”的意思。 太极拳各派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在“主宰于腰”上却是一致的。李亦畬说:“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还说:“劲起于脊骨。”脊骨上面的“关”在夹脊,下面的关在命门。因此,李亦畬说:“力从人借,劲由脊发。”这里的关键是夹脊。 下肢动作的关键在于会阴穴和裆部,“往复折叠,进退转换”等,都要体现在裆部,这就是“转关”,做好“转关”,不能双重,不能双浮,要半轻半重。“偏轻偏重”为病,“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轻半重”也是要“转关”,就是虚实的“转关”,轻和重的“转环”。做好这个“转关”,关键是要把劲力抽回来,放在重心所在一侧的腿上,这样就能运用轻灵,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腰裆部的“转关”是否灵活。 我认为,“转关”就是阴阳和虚实的转换,也包含着步法、劲路的转换。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如果没有身法、劲力的转换,也就没有阴阳虚实的转换。 杨氏太极拳讲抽腰换劲,陈氏太极拳讲丹田内转,这些都是讲转关,也就是转换虚实。丹田内转就是两个肾脏的抽换,它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一虚一实,一轻一重,抽动转换,自然带动你的两腿,两胯,两边身体进行虚实转换运动。这就是“转关”。当然,具体到每一个枝节末梢,又有各自的“转关”。比如手臂,前臂和腕子也有转关;腿和脚踝也有转关。但是最主要的是腰胯部位的转关,其他细枝末节的转关就更加细致微妙了。 做好转关,主要是做好腰胯部位的转关。太极拳不能练成体操那样很外在的样子,要练得细致入微,内外合一,虚实转换,这样,才能做到引进落空。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屈伸等变化之间,都有转换,这个转换就是转关。把握好转关点,才能练好太极拳。转换要把握好度,也就是恰到好处,这就是个关口,也就是转关点。掌握好这个尺寸分毫,才能叫懂劲,才能做到抓拿截闭。所以,“转关”尽管是陈式太极拳提出的,但是,其原则道理却是普遍存在。转关是太极拳练习的关键之处。 吴氏太极拳在推手时讲究柔化,在与对方接手后,要使对方落空,这就是需要一个劲力上的转换,也就是转关。杨氏太极拳有《乱环决》,“乱环”指的是外面的肢体,而“转关”是内里的变化,比较小,比较微妙。因此,“转关”和“乱环”是内外呼应的。如果内里没有转关,外面都乱环也就没有威力了。转关是内在的东西,外在的表现是转环。 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是陈氏太极拳最早的著作,其中非常重视太极拳的技击应用,是陈氏家族历代太极拳实战经验的总结。书中说:“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他还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其中“来脉得势,转关何难”是对“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的注释。 所谓得势,就是太极拳讲的得机得势。这主要讲的是推手实战中,要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但是,在实战中,也有可能自己不占主动,处于被动局面,这就要用“转关”来解决,由被动转为我顺人背。这就需要虚实含展,以腰为轴,转换虚实,变被动为主动。所谓的“来脉”,就是对方的来势、劲路。如果能够探展之路,我认为是势在必行的。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不管是为了表演还是为了实战。我们都应该掌握好太极拳的气与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