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画家 | 魏为禧(文/黄少青)

 风吟楼 2018-03-03


《老梅愈老愈精神》


传统意识与现代审美的交融

——试评魏为禧先生画梅

文 | 黄少青


魏为禧先生是改革开放初期移居深圳的揭阳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并不限于梅花,但他擅画梅,享誉深圳。几年前,深圳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了他画梅。近期,香港一家电视台也采访报道了他画梅。2012年,魏为禧先生以一幅四尺整纸墨梅,一举夺得台湾全球华人艺术创作大赛水墨类金奖。去年,他把一批心爱的画梅作品汇编成画集,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他画梅的总体风貌。


《和月香》


在一幅画梅作品中,魏为禧先生有一个长题,说:“古往今来为人们赞爱的梅花,历史上已有不少名家产生过许多的不朽佳作。而且各家各派的风格丰富多彩。可以说,画梅花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是最普遍和成就最高的。据史书记载,画梅始于北宋的华光长老,名家有马麟、赵佶,元代有柯九思、王冕,明代有唐寅、徐渭,清代有石涛、金农、李方膺、赵之谦等。传统画梅方法丰富多彩,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或许,最初的画梅还可推至唐代,五代时滕昌祐、徐熙及稍后之徐崇嗣,均有画梅之名。准确地说,华光长老始创的,当为墨梅。重要的是,魏为禧先生这个长题,恰好透露出了他画梅认真学习借鉴了传统的信息。但很显然,他画梅也像吴昌硕画梅所说的那样,有“天机自得非师传”的成分,所以并不是只做了传统的搬运工。


《雪中香》


魏为禧先生画梅,以其学养和气质之故,隐现着与传统文人画互相勾连的精神通道,并喜欢借用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作为长题,来补白诗、书、画结合在一起的古典内容,因而每每让人觉得,在他的画面中仿佛有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的雅逸气息,在飘拂着,悄然弥散开来……与此同时,现代大都市的生活风尚,又使他那些或满目繁花或疏花清妍的画梅意境,无不渗透着现代的审美意识和情致。这使魏为禧先生画梅具有了较高的品位。清人朱方霭在其《画梅题记》中说:“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看来这句话至今并未失去其意义。以俗对高人,高人便是不沾染市井俗气的画家。故画梅要不沦于俗,最紧要处在于画家自身切切不可俗,这已经成为艺术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此我们也可对魏为禧先生画梅获得更多的读解。


《古干横斜意自芳》


魏为禧先生画梅,除了能够相当充分地表现出梅花在传统审美上某些精神性特征外,他也不缺乏自己的笔墨语言。比较明显的是,自古及今,采用枯笔飞白写梅树老干以显示其屈铁般的效果,是常见的画法。但魏为禧先生写梅树老干,却几乎不循此法,而是经常以浓墨湿笔,来画出其既盈润又苍劲的质感。有时还淡墨抹染,以求墨韵上的变化。其他粗枝细梢,也多以浓墨湿笔为主,偶尔出现枯笔飞白,也是意之所到,自然形成的笔踪墨迹,决非出于预设。在这样奠定了老干与粗枝细梢盈润苍劲的笔墨基调之后,荣茂纷繁的梅花点写与之相呼应,便在艺术语汇上造成了整体性的谐调之美。


《月亮代表我的心》


魏为禧先生画梅,在图式上,他也不生吞活剥某些经典性的范例。赵之谦的“井”字形交叉法,吴昌硕的“女”字形交叉法,他均无意仿效。他的构图,无论自下盘曲翻折而上的主干,还是交错纠结郁勃纵横的枝条,往往随机而出,不拘一式一格,充满自然生动的形态,并蕴含风骨,耐人寻味。


《不骄人》


值得注意的还在于,一般画家画梅,多写白梅和红梅,其他颜色的梅花则较少涉笔。事实上,梅花不仅品种众多,而且除红、白外,还有粉、绿、绛紫、洒金等多种颜色。魏为禧先生画梅,在敷彩上就比较多样化,常见他也以淡黄、浅青、浅绿表现梅花的多种颜色。由于这样的敷彩也具有梅花真实性的一面,因而更增加了魏为禧先生画梅的内涵和丰富性。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常常被婉娈烂漫的梅花唤起美不胜收的强烈感受。这无疑也是魏为禧先生画梅一个不可忽视的审美要素。


《报春图》



魏为禧,1943年生,籍贯广东省揭阳市。现寓居深圳,职业画家。香港国际潮汕书画总会会员,深圳市华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诗、书、画、印俱佳。2011年篆刻作品百寿图参加台湾全球华人艺术创作大赛,获篆刻类第一名,2012年以大幅梅花图参加该大赛,又获水墨类第一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