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关于“祠堂文化”

 风吟楼 2018-03-03



关于“祠堂文化”

文/彭妙艳


“祠堂文化”这个概念,是近年才提出来的。那么,“祠堂文化”是什么?现在研究和弘扬祠堂文化,又要侧重关注于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所谓“祠堂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祠堂为载体的文化。祠堂是先民精神与英灵栖息,后人祭拜先民的公共场所。分为公祠与族祠两类,公祠是供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先贤的祠堂;族祠是供奉宗族各“级”祖先的祠堂(现在人们谈论的,大抵属于后者)。所以,“祠堂文化”,指的就是以祠堂为平台的整个体系的文化。包括建筑、祭祀、族谱等方面。



以建设而论,因为它是地方与宗族祭拜、纪念先祖的地方,往往集中了建设者为了体现虔诚所表现出来的财力、智力的挥洒,非但规模宏伟,而且工艺精致,往往成为一个地方最有特色的建筑遗存,现在人们的重视祠堂文化,往往正是看到它的这一特色,以及利用这一平台祭祀先人,敦宗睦族的功能。“档次”稍高者,还可能用为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物尽其用,没有什么可以非议。

然而现在许多地方,许多宗族,莫名其妙地开展的“祠堂文化的研究”,以研究者大抵缺乏祠堂文化的理解、掌握与表达的能力,因此这种运动式的研究很可能就会把连亚文化、准文化都谈不上的见解,充当祠堂文化的说词,而其开山的、集约的效应,很容易以讹传讹,影响至祠堂文化的真正解读与传承,搅起激化宗族意识而冲淡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这样显然夹带强烈负面效应的举措,甚至很可能把地方文化的弘扬挤上非规范的岐路。



我不敢说我对目前似是而非的“祠堂文化研究”有着不见好的看法,但我以为对于此种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关方面与专家应当发挥正确引道的作用,而不是放任自流。最起码在出版这一环节上应该严格把关,而不是缺乏作为,多少也就可以发挥纠正的作用,而减少某些“谬种”的流传。

非同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整理,是真是假都不碍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事项,虽然有着文责自负的规定,但是这不意味着它不对一个地方的文化面貌产生直接的关联。倘若研究者缺乏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将差就错而还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文化产生社会效应之后,恐怕研究者不当回事,而地方的文化形象却要“蒙羞”,这就不是可以置若罔闻的闲事。过去不久在揭阳兴起的“郑和在地都青屿下西洋”的“研究”,它给揭阳历史研究声誉扫地带来的教训,相识稍能记事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这就是说,本文虽以“祠堂文化”为是,着眼点主要还是“文化”。在这个文化经常被用来“说事”,而真正能够“解读”文化的不是太多,于是“文化”也成为奇货可居的产品和商业行为时,特别需要有人对于进行时的“实文化”与准文化的研究做些研究,虽然后一研究的持有者不一定就是大师,就是圣人,但是其发声作为一种声音,对于提醒人们多作些分析与判断,而后择善而从,我想,多少有些参考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