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三桥

 苏迷 2018-03-03

  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龚志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节庆活动时间前后延续三至十夜,热闹非凡。

  元宵节之所以如此热闹,与古代都市多宵禁有关。唐代文人韦述在《西都杂记》中说:“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京城夜晚,平时由金吾卫率军巡夜,禁止人们夜行,只允许元宵节前后三夜可夜行。一年中仅三晚的不禁之夜,机会难得,特别是对于那些被各种枷锁长期禁锢着的妇女来说,更是欣喜若狂,她们纷纷涌上街头,呼吸一点自由空气。后来历朝历代,夜禁虽渐松弛,但妇女的人身自由仍受到种种限制,晚上出门仍是难事,只有元宵佳节,才能走出家门。

  旧时的元宵节,除了观灯赏月、猜谜杂兴以外,太仓妇女还有走三桥的习俗。这一习俗伴随着悠久的元宵节,至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1500年编纂的第一部州志明代弘治《太仓州志》载:“正月十六日夜,老妪率妇女历三桥,云免百病。”十六之夜,姑嫂姐妹们成群结队,走过三座桥后回家。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百病,所以,几十年后编修的嘉靖《太仓州志》就将“走三桥”叫做“走百病”。

  颇具太仓地方特色的走三桥习俗,与水乡河道密布、桥梁众多的特点有关。旧时迷信,认为人有灾难,可以禳除逃过,谓之“度厄”。过桥“渡河”正是“度厄”的象征,走过了三桥,也就度过了众多灾厄,就能无百病了。渡“河”二字在太仓话中又与“渡祸”谐音,因此过桥便有了消灾的寓意。

  当时妇女们走三桥时的欢乐场面,《嘉靖州志》收录的陆伸竹枝词《走三桥》这样描述:“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读后如临其境,人们走三桥时的愉悦情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陆伸出生于太仓名门望族,字安甫,正德三年(1508)进士。其父陆容为成化二年进士,官授南京吏部主事等职,工诗文,与陆泰、陆釴并称“娄东三凤”,所著《菽园杂记》有明朝记事第一之誉。陆伸家中藏书数万卷,他得以博览群书,并以修学著书为事。有《四部稿目录》《甘泉丛残录》等书。作诗也有一定影响,正是他的《走三桥》这首诗,为我们见证了这一古老的习俗。

  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走三桥的时间由十六夜改为十五夜,或者十五十六夜都走。乾隆《沙头里志》曰:十六夜,老媪多率妇女历三桥(今改十“五夜)。”这个时期,走三桥已蔚然成风,乾隆《镇洋县志》选录的清代邑人周素诗中叙说:快游连袂共逍遥,户户张灯不用挑。风月三桥行处好,喜“侬先过太平桥。”从诗中还可看出,这时人们走三桥,开始选择走桥名比较吉祥的桥梁,而不是盲目地乱走。

  太仓城里人一般走哪三座桥?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作了回答:十六“夜,妇媪率子女历三桥(其三桥在州署东,曰太平曰吉利曰安乐)。”三座桥均在州署的东面,州志还收录了具体位置:吉利桥位于北州泾桥北,太平桥位于清平桥西,安乐桥与二桥相邻。清州署原址位于原市政府地块一带,由此推断,三座桥可能位于今天的太平路附近。《太仓市地名志》记述,市区的太平路“以寓意得名”,是不是因为太平桥而得名,有待考证。

  走三桥,不仅城里走,乡下也走。从道光《璜泾志稿》和同治《茜泾记略》等乡镇志中,均有走三桥习俗的记载。此习俗不仅在太仓流行,还流传至苏州一带。清苏州人顾禄在《清嘉录》一书中收录了邑人陆伸的《走三桥》一诗,还说“走百病”这种风俗“今传”开来了。

  走三桥习俗,一直流传至清宣统年间。《宣统州志》记载的走三桥内容与《嘉庆州志》基本相同,只是走的时间变成了“十五夜”。

  数百年间,走三桥一直是太仓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走三桥是否真能消除百病,即使在当时也未必人人全信。但人们乐此不疲,延续数百年而经久不衰。这也许就是古人祈祷健康、渴望自由之良好愿望的内心呼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