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迟迟不动诸葛亮, 有“养患”的意思吗?

 蜀山笔侠 2021-01-26

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不管从哪个方面对比,蜀汉都处于明显劣势,可是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蜀汉老是追着七倍于自己的曹魏打(按领土面积推算),即使诸葛亮死了,姜维还是逮着不放,继续穷追猛打。蜀汉凭什么?

三国形势图

有人分析过,这是诸葛亮“以进为退”的战略部署,蜀汉那么小,迟早要被曹魏所灭,到不如放手一搏,主动进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这个说法也有些道理,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你说进攻就进攻,曹魏的西北军难道是摆设么?还有一点,我们习惯认为诸葛亮主动出击是为了恢复汉室,那是我们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以蜀汉为正统的一种情感导向。而实际上,诸葛亮没有那么伟大,他只是站在如何让蜀汉生存下去的立场,决定蜀汉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

而笔者以为:这种情况更应该从强势的曹魏那边去找原因,它们出了什么问题?

1、真的是蜀汉追着曹魏打吗?

蜀汉追着曹魏打,其实是被诸葛亮所谓的“六出祁山”误导了,诸葛亮发动的其实都是一些小规模的边界战争,曹魏的关中重地始终都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除了一出祁山,诸葛亮想鲸吞整个雍凉,但都被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破解了。从那以后,蜀汉就没有对曹魏形成多大的威胁了,难怪魏延后来会大胆的提出“子午谷奇谋”。

而实际上,曹魏对蜀汉的姿态是很强势的,曹真坐镇关中的时候,他压根儿就不只是想的怎么守,而是怎么攻,只是蜀汉的道路实在难走,要准备充分才能动手,这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曹真搞过一次大规模入侵蜀汉的军事行动,但效果不怎么好。曹真的儿子曹爽后来也搞过这么一出,结果也是大败而归。

“曹魏八虎骑”曹真

而蜀汉要攻出来却很简单,但也只是小股部队骚扰,要大军出汉中,也是困难重重,所以诸葛亮每次出祁山感觉都是劳师动众。

2、曹真死后,为何情况就变了?

曹真在的时候,曹魏对蜀汉是很强势的,但司马懿上任后,似乎就有些风云突变了。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包括大将张郃的死。

曹魏在关中的统帅一开始是夏侯渊(之前钟繇时还没统一关中),然后是曹真(张郃客串了一下),曹真死后,张郃没搞成,被司马懿抢了去。随后就发生了曹魏处于战略守势的变化和张郃之死,诸葛亮硬是没死在司马懿手里,而是自己病死的。我很想进行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诸葛亮没死,这种局面至少还可以持续15年,直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

为什么这样讲?

司马懿有可能在“养患”,这是一些高明的军事家惯用的伎俩(不绝对)。理论我不解释了,看实际结果:

高平陵事变以前,曹爽对司马懿的消极抵抗政策非常不满,不顾司马懿反对,毅然发起了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可是没有司马懿的支持,结局可想而知。

但在高平陵事变(公元249年)以后,司马家掌权了,曹魏便对孙吴、蜀汉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到蜀汉灭亡(公元263年)只用了14年。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只想呵呵。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号“賨人客”,一个有“灵魂”的历史作者,专注原创,拒绝抄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