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发展阶段的阅读(一)

 zhumiao2017 2018-03-06

我们的孩子,他们清亮好奇的双眼,自睁开的那一刻起,无时无地不在阅读。让儿童喜爱阅读、乐在阅读,或者仅仅阅读了一本好书,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意义非凡的大事。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孩子能因为你走入书的世界,那有多幸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带孩子进入书的世界,共同做一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

说明:本文约6000字,需要阅读20分钟。


人是透过自己经验过的事实,来认知外面的世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世界,是无法深入认知的,就算有所认知,也不过是表面上的。换言之,人只能认知自己所知道的事物。


成长中的孩子,随着年龄及经验的不同,认知与判断能力自然会有差距。在此处,我们来谈谈孩子们不同时期所应该阅读的书籍。


目前韩国所出版的书籍,其划分之阶段性,有几项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寓言”归类为学龄前孩童阅读的书。


所谓“寓言”,如字面所解释,就是本身含有意义的意思。


伊索寓言中有则故事是《龟兔赛跑》,表面上,虽然是单纯的叙述兔子和乌龟比赛,最后动作缓慢的乌龟得到胜利的故事,但其实主要是在比较勤勉与技巧。


此外,虽然表面上,这是一个称赞乌龟的故事,但从不同立场来看,也可能是有贬低的含意。因为以运动家的精神而言,乌龟在兔子睡着的时候未停歇,反而继续往前爬,其实算是一个卑鄙的对手。在奥运比赛中,如果对方选手由于受伤或是犯规,而遭退场之时,另一队便会减少选手人数来比赛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没有如此处理,以比对方多的人数继续比赛时,通常会受到批评或责难。


因此,如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并不适合幼儿阅读。


以发育心理学来说,一到七岁小朋友的思考力,是无法了解故事内容的深意或是象征的。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发达,不过由于缺乏批判以及论理性的思考力,因此很难会去理解内容中所隐藏的含意或是象征。因此,孩子在八岁之前所阅读的寓言内容,不但无法消化,可能还会引起副作用。


例如,小朋友可能会对于在伊索寓言中,经常出现的恶霸强者,有着“强者是坏人”的印象,甚至产生“要打倒强者”的错误判断,让其价值观严重地出现偏差。


第二,无节制的使用幻想的叙述手法。


心理学者认为,通常五到八岁年龄层的小朋友,对于幻想可以了解,并能乐在其中,而一到四岁的幼儿,对于幻想则不会产生兴致或了解,而超过八岁之后,由于进入合理性的思考期,因此会对幻想抱持怀疑。


但是,韩国出版界却漠视了这样的阶段,并于一到十二岁小朋友的书籍中使用幻想的元素,结果产生孩子们太早接触幻想,或是超过所属年龄,却依然逗留在幻想的范围中。这会让小朋友变得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世界。


举例来说,在一九八○年代,曾经播过一部女超人(Wonder woman)的科幻电视影集,当时很多小朋友都在收看。当这部影集的收视率正节节上升之际,首尔某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为了模仿剧中的女超人,在自己背上绑了一个包袱,就从三楼往下跳,导致不幸死亡。


当然这女超人事件,不见得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不过这个案例也教训了我们,选择认知发展阶段的小朋友阅读的书籍时,需要更加谨慎小心。


(一)胎教时期(0岁)


“该从几岁开始指导阅读呢?”


很多父母亲都有这个问题,其实正确的答案是,从出生之前就要开始。


韩国有关胎教的纪录,是从郑梦周母亲李氏所写之《胎中调文》开始传承下来。虽然之前民间已经兴盛胎教问题,不过却都是依赖中国文献《小学》以及《谚民歌训》的介绍。


之后是由朝鲜时代的《东医宝鉴》、《戒女书》等部分书籍流传,直到师任堂李氏正式执笔写了《胎教新记》,才将自古流传下来的胎教内容聚集在一起。


孕妇求医吃药的原因,是在于要充分医治病痛,而为了让孩子乖巧完美,应安静的在家中,让胎儿感到舒适。不过这无法获得出众的孩子,比起上好的药物以及安全的环境,以恭敬的心补充心灵才是最重要的。(胎教新记第四章中)


自古以来,妇人们认为内容中所说之“以恭敬的心补充心灵”的方法,非阅读莫属。


早在1000多年前,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说“孕妇饮食精熟,羹宜鱼雁,其美牛羊,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厚其衣物,缓带自持,卧必晏起,朝吸天光,沐浴洗衣,男子勿劳等”。

 

隋代《诸病源候论》二:妊娠三月始胎,欲令子贤良感德,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是谓外象变者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对孕妇起居住行也有精僻阐述。古书告诫我们,孕妇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到胎儿发育。

 

西方的传统教育,同样提倡要多阅读好的字词。在此,将东西方以胎教为主题的内容,综合如下:


·存好心、想好事。

·听好话、说好话。

·阅读优美的诗词。

·阅读伟人的传记。

·阅读名言与格言。


(二)床边故事时期(一、二岁)


1

让孩子拥有安定的情绪


孩子生下来之后,首先见到的是自己的父母亲,孩子是透过父母亲认识这个世界。孩子如果在这个时期失去双亲,或是就算双亲健在,却无法受到充分照顾,这种孩子的情绪通常会处于不安定的状态。


小儿科的医师们指出,无法感受到爱而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孩子,得各种疾病的比率,比情绪稳定的孩子要多出两倍,尤以受惊吓、腹泻、感冒等的比率格外高,而且情绪上的不稳定,也会引起个性不稳定、认知方面的不稳定等。


但是,不是只要妈妈在家里,孩子们的情绪就都会是稳定的。如果妈妈厌烦孩子,或是不喂母奶而是喂奶粉,甚至应付性的照顾孩子时,就算二十四小时守在家里也毫无作用。


反过来,就算妈妈是职业妇女,但只要以全心全力的照顾,来弥补照顾时间的不足,依然可以解决问题。只要每天付出所有真心陪孩子三十分至一个小时,孩子们便可以根据先天的特殊感觉感应。没有义务和厌烦的感觉,真心陪伴孩子玩耍或聊天,孩子们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并会维持情绪上的稳定。

 

2

唱催眠曲,让孩子进入梦乡


哄孩子入睡时,唱催眠曲和不唱催眠曲的差异很大。首先,孩子的表情就不一样,比起没听催眠曲入睡的孩子,听催眠曲入睡的孩子,脸上很明显的有着幸福的微笑。这个差别是什么?应该是优美的节拍和歌词所带来的幸福感。


世上著名的音乐家都有创作催眠曲,如布拉姆斯的催眠曲、舒伯特的催眠曲,以及莫扎特的催眠曲等,由于这些催眠曲的旋律和歌词优美,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像这样的催眠曲,对婴儿来说是最好的阅读,也是最高的文学体验。根据阅读研究家们指出,听这种催眠曲成长的孩子,和没有听过的小孩做比较,其稳定感的差异非常之大。尤其把催眠曲歌词中的宝贝二字,改成孩子的名字来替代,孩子们会出现更幸福的表情。

    

如果父母在白天不能陪伴孩子,那么在晚上给孩子讲讲童话故事,或者给孩子唱催眠曲哄他入睡,绝对是一个最好的补偿。当父母抱着孩子念一本书或哼唱一段童谣时,或者在孩子耳边轻轻吟唱催眠曲的时候,温柔的抚摩、轻声的言语和深情的眼神,不仅能让宝宝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更能让宝宝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3

回答婴儿的每一句咿呀语


有些诗人将婴儿的咿呀语,比喻为“来到世界之前所使用的天使语言”。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最初使用的语言就是咿呀语。虽然大人们听不懂,但是孩子们通常从出生三个月之后,就开始使用咿呀语。只要和他人面对,孩子的咿呀语就会比起自己一个人时,说得更加有力。


但当孩子在说咿呀语时,周边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孩子的咿呀语会明显的减少,不过,如果大人们回答孩子的咿呀语,那孩子会很高兴的更加努力,且长时间的说着咿呀语。


咿呀语是孩子最初的声音表达,大人如果对于孩子的声音表达,同样以声音来回复时,会带给孩子们喜悦。这种喜悦聚集在一起,会形成孩子的人格,刺激思考力,进而会自然形成阅读的准备度。因此,妈妈们应该要对孩子的咿呀语表现出真诚的态度。


虽然周岁前的婴儿,在说话、走路、吃饭等多方面表现不够熟练,不过其精神方面的发育,则非常亮眼。


可以认得妈妈,可以区分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跟他说话时会用咿呀语来回答,对他讲话时则用亮晶晶的双眼望着你。此外,当妈妈瞪眼时会哭,如果用慈爱的表情看他,则会表现出幸福的样子。此时,父母可以做的阅读指导,不是着重于精神面或是知识层面的能力,而是着重于刺激孩子,可以让孩子们充分活用的言语层面。


言语心理学家们推测,婴儿的言语器官发达的时期,是在出生后六个月开始。由于从这段时期开始,言语会发达,因此,这个时期需要充分的言语上的刺激。反过来,如果这个时期未能受到充分言语上的刺激的婴儿,比起那些充分接受刺激的孩子,言语的发达较迟缓,而且其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人以后。


举例来说,哑巴父母亲所养育的孩子,不但言语方面会出现问题,其智商也较偏低。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言语上的刺激,会影响一辈子。


根据满周岁的孩子能听得懂多少对话,就可以决定孩子的语汇量。据研究指出,如果属于话多甚至有点聒噪的双亲所养育出来的孩子,比起沉默寡言的双亲所养育出来的孩子,更加伶俐且具有创意性。 

4

讲很多事情或故事给孩子听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七日,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妻,在白宫亲自主持有关幼儿阅读教育的专题讨论会。这场主题为《婴儿的头脑发达与学习》的专题讨论会的内容,就是告知大众要尽量对周岁前的幼儿,讲很多事情或故事。


但电视或收音机等传播媒体对婴儿是禁忌,换言之,人的声音会比这些传播媒体好,而且其中又属母亲的声音是最好的。


是什么原因,会让这种与安全保障或是经济问题,没有直接关连性的阅读教育专题讨论会,在白宫举行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头脑发达,会决定国家未来。


而专题讨论会的总结论是,拥有优秀的国民,就等于拥有一个优秀的国家。所谓优秀的国民,是由教育优劣来决定,教育的优劣则是于周岁时可以决定百分之七十。


就算不谈这专题讨论会,我们也知道,自己一个人长大的孩子,比起家中有爷爷、奶奶或是叔叔、姑姑所包围长大的大家庭孩子,其言语或智慧发达的较迟缓。此外,根据言语学者们的研究,孩子们到三岁时,就可以理解一辈子所使用的言语的四分之三。因此,目前家中有这个时期孩子的父母们,建议应该要不断的与孩子聊天。

 

5

给孩子听歌曲或童谣


童谣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上至天文地理,下达花鸟鱼虫,各地风俗礼仪,民间农谚谜语,应有尽有,既能展现儿童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各种认知和心态,又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发展能力,熏陶情感,培养美感,启迪智慧。清代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中曰:“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问候谣谚之涂。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已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字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注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由此可见,童谣还具有直抒胸臆、淳朴自然的特色。


可以这样说,幼儿教育与文学启蒙是分不开的,而文学启蒙与童谣又是紧密联系的。鉴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童谣本身的特点,由童谣开始的文学启蒙,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们带来难以忘怀的乐趣,给家庭注入融融的亲情。并且,童谣明快的节奏和悦耳的韵律,也符合孩子学习语言的特点。

 

孩子出生六个月后,当听到童谣或是歌曲,就会用身体或头部配合音符和节拍来感受快感。


这份快感,是幼儿们对于节奏与言语节拍最初的自觉,如果这份自觉可以继续延续成长,就会产生爱好诗与音乐的种子。


心理学家曾经表示,一个从幼儿时期听诗和音乐成长的孩子,和在嘈杂的噪音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来比较,其个性以及情绪上的差距非常大。


给一到二岁的幼儿听的童谣,最好是选择有着规律的韵律的催眠曲,或是有关花、树、鸟等大自然的童谣,也可选择有着妈咪和宝宝等,以家族成员为主的歌曲。

 

6

让孩子与图画书玩耍


图画书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是“上帝”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像新西兰图书馆员多罗西·怀特所说:“图画书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儿童阅读当然从图画书开始,读图有许多的好处,特别是在孩子识字之前,可能是最佳的满足求知欲望的途径。而图画阅读在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方面,还有在情感发育和多方面修养的培养方面,有许多益处。


当孩子可以自己坐的时候,就表示已经到了可以看图画书的时候。图画书最好是以小朋友或是动物为主角的内容,因为这样会比主角是和孩子有差距的人物的书籍,更能受到孩子的认同。而书中人物或动物的表情不可太过凶恶,必须有温和的表情,颜色则适合温柔的二次色,尽量避免刺激眼睛和感觉的原色。


通常孩子在看图画书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把图画书当玩具一般拿着玩耍的阶段。


对于周岁前的幼儿来说,图画书和玩具是一样的,会丢,也会放进嘴里,甚至还会骑坐在上面。此时父母亲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严重的责骂,并对孩子说书是很贵重的,所以要好好保存;另一种则是不管孩子是把书撕破或是丢弃,都任他随心所欲的做。


其实这两种作法,都可能会产生负面的结果。因为把书撕破而严重责备孩子,很可能会造成孩子对书产生恐惧感,引起孩子对书害怕的感觉反应;而如果任他随心所欲的做,孩子就会随便对待书籍。


当我们在选择要用哪一种方式之前,我们应该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喜欢书的孩子?


而处理像上述那种情况的方法,可以使用拟人化法。


一到二岁的幼儿们认为,宇宙所有的事物,都有着其人格。因此他们认为无生命物体,也会悲伤或是疼痛。


因此,对正在撕毁书籍的孩子说:“哎呀!哎呀!书因为太痛了,所以一直在哎呀呀的叫呢!”并装出非常痛的表情,就算是听不懂话的幼儿,也会停下撕书的动作。


假如童年中缺少图画书的熏陶,会有怎样的缺憾呢?曹文轩在有一次谈到图画书时,曾经感慨,小时候自己连吃点肉都困难,更别说奢侈到读图画书了。他自己是读文字长大,也是以研究文学、创作文学为职业的,多次荣获儿童文学奖,但不得不承认阅读图画书有阅读文字书不可比拟的开阔感。他断言,未来读图画书长大的一代肯定比自己有更为开阔的胸怀。

 

7

给孩子看图画书,并读给他听


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正是因为图画书是读给孩子听的,所以图画书对于孩子才是宝贵的。”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推广人、散文家柳田邦男认为,人的一生应该三次阅读图画书:第一次是童年时,第二次是生为父母时,第三次是当年华老去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透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去阅读同一本图画书,所领悟到的都不一样。人生的意义在图画书里,早就写好了许多的答案。


一直拿着图画书玩耍的孩子,逐渐长大后也会发现图画书与其它玩具不同之处。此时他们有的时候会翻开书,有时会很高兴的指着书中的图画笑,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准备好对图画书的鉴赏能力。


只会看图画的幼儿,当满周岁时,会开始意识到图画中含有故事,因此会自己看着书喃喃自语或摇头点头,此时,就表示已经到了可以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


国外有研究发现,与大人共读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关于插图的,小部分是关于故事情节的,只有很少的部分才是关于故事中的词语的。图画给了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线索,使孩子有机会思考。

    

比如,孩子和大人共读《快乐的泰迪熊》中的《泰迪熊火车历险记》这本书时,孩子会从画面中发现很多细节,问很多问题。大人读着文字:萨拉在读信,大家在听信。他们在收拾行李。孩子却从画面中发现,放大的信和萨拉手里的信是一封信,可是露出来的部分不一样,孩子要问,要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孩子还会去看泰迪熊们打开的箱子里有什么,那些昆虫盒啦、放大镜啦,都在哪里。 


不过,这时的孩子,还没有能力传达他们从书中所发现的印象,或经由印象所引发的思考,这需要具备理解力之后才有可能。


图画书并不是透过头脑向孩子叙述,而是透过眼睛。不过,孩子们并不像大人们,是以审美观的角度去欣赏画家所绘出的线条、色彩的调和、构图或是样式,因而感受到喜悦,而是一种不自觉中渗入眼睛的感觉。孩子们用眼睛发现图画所呈现的故事,而这就是自发性阅读的开端。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多年致力推广儿童早期阅读的梅子涵教授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读物应该是孩子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最好辅助工具,而不应该是通过简单的文字阅读而达到识字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色彩明快、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画书”,正是学龄前儿童读物的最好选择。


常和父母共读图画书的孩子,有机会自己细细研究画面,也比较容易逐步过渡到自主阅读。画面中的线索带给孩子疑问或猜测,使他们逐渐对文字产生兴趣,不少大人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开始自己读书。


当妈妈读书给孩子听时,孩子们会了解,除了图画之外还有文字的事实,并且开始区分图画与文字。当开始自觉文字时,孩子们会进而发现,文字中含有比图画更多的故事,这也会成为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极大动力。


图画书最好是选择单纯,并具有开朗正面意义的故事内容,对于一到二岁的幼儿,像动物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或是家族的故事较为适合。


根据统计,一到二岁幼儿最喜欢的故事主角是“熊”,“熊宝宝”永远都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明星。首先,熊宝宝的身体是圆滚滚的,加上看起来有点呆呆的纯真表情,以及跌跌撞撞的走路模样,这些特色和刚要学习走路的幼儿出奇的像,因此幼儿们喜欢熊宝宝,远胜于看起来精明的猫咪,或是动作敏捷的狗狗。


如果发现幼儿在咿咿呀呀的模仿读书时,大人应该要给予他们称赞和鼓励。此时称赞会带给幼儿阅读的勇气,也会使幼儿对书籍抱持肯定的态度。


对已经会讲话的孩子,当妈咪读书给他们听的同时,可以指着书中的图画问孩子:“这是什么?”诱导孩子回答出“苹果”、“猫咪”,或是“汪汪”的答案。像这样的作法,对于扩充孩子的语汇力有很大的帮助。


每次拿给孩子的图画书的量,应维持在三到五本左右,如果只给一本,孩子们很快就会玩腻,如果一次给十几本,甚至几十本的书,孩子们会感到混乱。而且每天看同一本书也会感到厌倦,因此需要使用让孩子两天看一次的技巧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