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临床辨治鉴别

 柴桂苓 2017-05-13
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是张仲景治疗胸中有痰饮的方子。
小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
苓甘五味姜辛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冲气既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简称苓甘五味姜辛汤 )
二方共有药物是: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干姜走中,温脾以杜水饮生化之源;细辛辛温走肺经,且通行十二经脉,温散肺中寒饮,与干姜配能领干姜入肺经。五味子酸敛肺
气,使上逆的肺气降敛于下。所不同的是:小青龙汤还有麻黄、桂枝、白芍、半夏。苓甘五味姜辛汤还有茯苓一味药,若加半夏,即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
姜辛夏汤)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等量,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有桂枝汤之意,麻黄发汗解表,平喘、利水,桂枝汤亦主解表发汗,因此小青龙汤揭示的含义之一是有表证的存在,这正如《伤寒论》第40条所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外感风寒表邪,内有水饮,饮在心下。(即膈以上的胸中上焦部位)
其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提示病位在表的饮证,驱邪的方法是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而排汗即是发表。
其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34条:‘’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其后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提示对于有支饮在胸中的饮家,外有表寒,小青龙汤亦有平喘降逆之功,通过麻黄、桂枝、白芍的走表作用使水饮从表而散,且麻黄平喘、宣肺、利水,更增强了平喘之力。因此外寒内饮者,都应用小青龙汤从表祛除病邪。水饮临症所见,支饮者(饮家)每遇寒而发,即便无表证,结合其发病季节或发病诱因多为寒,应用小青龙汤亦能得愈。
苓甘五味姜辛汤是从桂苓五味甘草汤变化而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36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
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本条承其上条,即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论述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逆的证治,当是其人本有胸阳不足,服小青龙汤辛温发散更致胸中阳气亏虚,阳不足则阴就阳位,下焦阴寒之气趁虚而入,出现‘’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此时予以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相配平冲降逆,茯苓引水饮之邪从水道走。第37条即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第38条为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证(以下简称为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这两方即小青龙汤支麻黄、桂枝、白芍、加茯苓而成,结合第36条及上文分析,张仲景似在提示我们,若外无表证,无表寒,胸中有水饮或伴下焦阳气不足者,应用此二方,使胸中水饮从下焦小便走出体外。从36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及以方测证,苓甘五昧
姜辛汤也可能出现小便不利,用茯苓导水下行,顺其势而为。
苓甘五味姜辛汤是使胸中寒饮从下焦而走,并无外寒表证,因此使饮邪不从表走而从水道走,在此张仲景提供了两个治疗支饮的法则:一解表,二利尿。


典型病例
①患者甲,男,63岁。入冬后常咳嗽,咯痰伴气促,痰多白稀,无鼻塞流涕,少许恶风寒,无发热、肢肿,纳一般,二便常,舌淡苔白,脉浮弦。辨为外寒内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法夏10g,炙甘草6g,三剂咳,痰基本消失,以补肾纳气中药平日调补善后。
(按):此病虽无外感症状,但起于冬季,提示患者对寒邪较为敏感,脉浮弦是表寒之脉,因寒而作,可视为外有感寒;从咯痰白稀量多、气促,可知痰饮在胸中积聚,因而用小青龙汤获效。


②患者乙,女,45。时值春夏之交,咳嗽,夜晚较甚,每于卧下时咳嗽明显,痰白稀量少,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痛等症状,不渴,纳稍差,二便常,舌淡苔薄白,脉沉微弦。辨为肺中有寒饮,无外寒证,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10g,二剂咳止。
(按):本病无外感病史,无外感寒邪表现,起病季节非寒冷之时;素无痰喘病史,虽不能称为饮家,但其卧下则咳,根据《黄帝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可以推断卧下咳或喘加重者,是水气上逆,因此用苓甘五昧姜辛汤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走。如何灵活运用这两个方法,关键抓住是否有外感表寒证或遇寒则发的咳喘病,这种情况属小青龙汤证,如无上述情况,因胸中阳气不充而咳喘的属于苓甘五味姜辛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