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游先蚕祠记

 吴越尽说 2018-03-06

 
​趁冬日午后暖暖阳光,信步走至位于盛泽镇镇东的“先蚕祠”,盛泽人叫“蚕花殿”。大门口栅栏外停满车辆,蚕花殿东面是东菜场,摊位一直摆到这里,要拍一张正门全景有点困难。入口有售票窗口,但大门敞开,似乎免费开放,没有买票就直接进去。

 
 

    入得园内竟然只有我一人,令我大感意外,也好,可以尽情游览,拍点照片。虽也算本地人,但因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盛泽休息一、两天,总有家务事要处理,有时也只路过顺便看看,很少纯粹游玩。今天机会很好。

 
 

    相传先蚕祠建于清朝道光年时,为当地丝业商人公建,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敬奉蚕神的公祠,已升级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祠内主要建筑为“蚕皇殿”,殿前香炉烛鼎供商人及香客祭祀所设,可见红烛栉比,想必上午香火甚旺,香客一般不在下午行愿。

 
 

 殿前广场很宽敞,“蚕皇殿”坐北朝南,古戏台是坐南朝北,中间宽大广场可容纳数千人,殿前可拈香擎烛,转身朝北可观看古戏台,广场的用处合二为一。广场两侧长廊,廊壁上嵌满石碑碑文。

 蚕皇殿内供奉着三位人文先祖,从左至右为:嫘祖、轩辕、神农三尊塑像,我赶紧恭敬地作揖行礼。嫘祖是我们丝绸工作者共同的先祖和宗师。

 
 
     我三十多年前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与丝绸有关的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盛泽当时最大的国营丝织厂,最初是织造挡车工,那时真的每天都摸着晶亮柔滑的蚕丝,盯着织机一寸一寸把蚕丝织成绸缎。男挡车工在我们这一代之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东侧廊壁石碑,碑文未及细看。

  九十年代我又在丝绸服装厂工作,那时真丝绸服装仍然是出口欧美的主力产品,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化纤仿真丝兴起,真丝绸逐渐被取代。现在我还在丝绸印染厂工作,但大量生产的都是化纤绸和棉布。

 近年来真丝绸产量及销售量越来越少,桑蚕丝愈发稀有及昂贵,正在逐步退出普通服装和日用品,未来将会成为定制高档服饰、工艺观赏品的高级原料。

 
 

▲西侧碑文。

 千百年前嫘祖传授养蚕缫丝技艺,是为了让勤劳人民掌握更多农耕技术,从而丰衣足食。当传统丝绸受到“舶来品”化纤丝的猛烈冲击,盛泽人在这些冲击面前并没有“束手无策”,而是顺应时代变革,再一次进行创新创业,运用世世代代传承和积累的经验技术,使原料和设备全部国产化,生产出各种超细旦丝、异形丝、复合丝、记忆丝等等,织造成各种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的化纤绸。如今的盛泽丝绸业,真丝绸走高档工艺品之路,而化纤绸则满足了人民群众各种消费需求,路子越走越宽。

 盛泽丝绸行业立志于传承丝绸历史和技艺,不仅复原了古代宋锦,制作成宋锦服饰,还创造性的运用于手袋箱包等工艺品,使传统丝绸换发新的生命力。这正是我们丝绸人所要坚守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只要有这种信念,再来一次创业又有什么可怕的?

 
 
 

▲蚕皇殿屋檐,非常精美。

 不知为何,就在蚕花殿,在这冬日温暖阳光照耀下静谧的园子里,我联想到自己大半生与丝绸的不解之缘。好大一阵才回过神来,继续观赏。

 古戏台也是蚕花殿重要一景,戏台西南三上三下楼宇最早是丝业公所的议事厅,现为“吴江丝绸陈列馆”,今天星期天不开放,隔窗也看不清里面的陈列物。东南的楼宇楼上估计是观戏雅座,楼下会不会是接待室或化妆休息室?

 
 

​ 古戏台不仅高大,还金碧辉煌,台额、台沿及台柱上方的麒麟都镂花描金,十分端庄艳丽,台前匾额上书:普天同庆。台中圆门上方书:歌舞升平。很有喜气。

 
 

 过去每年小满节气时,古戏台要连演三天“小满戏”,四乡八邻都会聚集来此看戏。蚕花殿自1999年修缮后,如今每年也都会开锣演戏,剧目不再限于古装戏,据说还可以表演旗袍秀,传统文化里又注入了新时代新元素。不过,自从收门票后不知看戏的人群还会不会踊跃?我一次都没赶上。

 蚕皇殿的偏殿是观音殿和财神殿。财神殿现在似乎成为所有祠、庙、名胜遗址的“标配”,过去没有的后来也要千方百计加筑一座,助力吸引香客,有财神引路,自然香火更盛。

 
 
 
 财神殿前是一个院落,有曲桥、半亭、假山和池沼,供香客和游人歇息,倒是十分幽静宜人。只是这里好像多日没人打扫,地上很多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有的被风吹到水池里。

 
 
 
  最后,我再仔细地观看蚕皇殿墙砖上的浮雕,左右各一方,均是一位老者和一位后生,就是看不出他们在做什么,不像采桑、养蚕,也不是缫丝和织绸,到底在做什么呢?

 
 
​  文化依靠传承才会延续,只有在延续中才能创新发展。

                               

                                    写于201712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