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汗法与解表药(3)

 行走如初 2018-03-06

戊戌年 乙卯月 丁酉日

正月十九

2018.3.6


Lights & Motion - The March 来自请风停下来 06:45

白话汗法与解表药(3)


曾骞(散人)

 前  按

今天的内容不是很多吧。

 

06


之前已提到治病其实就是类似于洗衣服。


汗法,广义上而言,为解表法。开通其表的方法统称为汗法,汗法却不等同于大越其汗,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汗,意于去遏之阻,使毛孔腠里之开,在于增补体表之津液能量。这一切做到后,人体自为,可能通过大汗,也可能是微汗,也可能仅仅是体表潮润而已。这个汗,是指人体去汗,不是我们刻意地硬性其汗。我们的目的在于解表,使得人体的体表外在呼吸通畅起来。


拿生活中的例子而言,把窗子打开,本在室内抟住不散的异味或气,可能一下就猛烈呼出而外,也可能慢慢流通出去。总之就是会出去,怎么个势态,处决于整体状况。


所以,为什么所谓的汗法可以通利关节,可以透疹解毒,可止逆可散邪,可止悸可化饮,可化气可行水,可治痈可治疽。实际上根本原理只有一个,本身其证出路需要从表而解,我们完成了这个路线的能量调整,人体自然而然中去完成该有的循环,其原本之邪无有可附,那么可见甚至不可见的多余存在就消退了。甚至包括一些表里同病的情况,解了外循环,从而里循环也有去路交接,里证也解除了。


解表就是洗衣服的一种方式,那么洗衣服的方法有了,就还需要配合一定的清洁品。我们医者的工作不光是要运用好清洁产品,同时也要研发清洁品的搭配。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伤寒经方中汗法解表的药势。


解表药的共性特点,一般都具有催化、上升、疏散、香滋却不厚重的特性。整体配用时,第一原则基本遵循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所谓补之,实者攻之。所谓的补之,是解表药需要根据阴阳能量大象的方向,配合胃部的能量建设,有了根本力量,才能够采取越发,以及路线障碍上的瘀堵清理,不然就容易更加耗损。


汗法治则上,适于的基本大象格局的基本法:

太阳者,宜汗,不可吐、下;

少阴者,宜微汗,同时需温里;

阳明者,宜下,热而不实宜清热,胸中实,宜吐不宜下。阳明者不适宜汗;

太阴者,里虚寒重,汗、下、吐不适宜;

少阳者,宜和解,汗、下、吐不宜;

厥阴者,宜和解,汗、下、吐不宜。


以上是基本法则。


实际临证中,往往种种格局合并而见,在合病中,见之阳明者又有太阳者,则汗法可用。比如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芍药替杏仁,因为内里津液虚需守,不宜多散,故易杏仁为芍药为敛。见之太阳太阴者,汗法亦可用。比如小青龙,小青龙中的干姜、细辛应于太阴层,而麻、桂则应之太阳;见之太阳阳明合病者,汗法亦可用,比如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麻黄、炙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从这个药势中,自然看得出来什么应了什么。见之太阳阳明太阴者,汗法亦可用。比如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其他类如此。


只要从这个角度看,就能明白,整个伤寒经方是怎么变出一个又一个的方子的,从而形成了大小坐标。


就依汗法而言,在汗解的基本方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的基础上,变化出来诸多方中,规律是什么,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是所守出路的路线在表,通过表可解其当下主要所偏;第二在于本身所需根本能量需要给足,同时行之解表之法。这就是基本法向应急法门的转化。如果不遵循这两点,就不知道变化之道。


懂得了这个原则,直接随证而异,守着能量、加路线的原则,以药势而应各层面所需,开出来的一样也是仲景经方,一样会在无形中完成所谓的六经各证的合病应治,完成基本方相互组合的随证而演。


再者,在各经合病的情况下,解表之法,与其他各法的同用,是层面所需,分个击破的思维。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不容易陷入死板的汗法禁忌了。


比如一个正在汗出大虚恶风,又发热,同时又是阴证,而且里证明显,出现下腹部痞块严重抟痛甚显,却大便数日不解的病人怎么办。脉是浮缓却重按无力,起弹甚弱。基本法则中,阴证是不可汗不可下的,但人体此时的各病位又需要汗与下而为之。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应急变化了。


表证已有桂枝汤证,那么表之层面则用桂枝汤所应,里阴大格局则可以用附子、干姜、炙甘草类,而下腹之痞,若为痈脓者,则可入之去痈脓类。就可以如此组合起来了。


这就是基本方组合的演变。


07



解表药:

 

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苏叶、独活、防风、菊花、蜀椒、黄芪、杏仁、细辛

 

麻黄:味苦、辛,性温。本身没有太多滋养性,主宣窍之用,因此可以应于伤寒、越汗、解表、祛湿、祛黄。


经方中,麻黄的使用,是仅次于桂枝的解表药。阴证,津液虚弱者,用量要小。另外,小剂量地施用麻黄,往往重在利湿。


桂枝:味甘、辛,性温。有香滋。路线由脾至肌表。在合病,并病时,可治合病、并病之外证。广泛用于六经证。


经方中使用甚多的解表药。


①   由脾的路线携带能量外出,补充外证津液虚;

②   桂枝可解热,后世认为桂枝辛温,只能应于风寒不可风热,此有偏颇。当肌表力量不足,难以打开排热时,需桂枝先带能量补充表虚,使得表路可自开,同时用清热药势相配合解里热。比如有大青龙,比如白虎加桂枝汤;

③   所谓的降冲作用,实际上是桂枝引邪外出,当增加桂枝的用量时,实际上是在带着滋养性地加强向外气化的力量。所以在五苓散中,桂枝由里出表而利水,在桂枝加桂中治所谓少腹冲心(由于气化不开,故而人体需要上冲冲开,加强这个冲力自然就冲开),在桂枝甘草汤中所谓通阳,实际上是因为所谓心阳太弱,造成了动能不足有瘀存在,桂枝滋而化其阻;

④   当桂枝与基本能量药生姜、大枣、甘草等温中药势合作时,健胃能力很强,原因在于中焦得到姜、枣、草的帮扶后,再用桂枝进一步地气化运转,自然就有健胃的作用了。

⑤   桂枝用于痹痛。往往在严重的津液虚的痹痛中,肌表失养,桂枝要比麻黄广泛,因为桂枝有香滋,应于津液虚的缘故。比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葛根:味甘、辛,性平。有香滋。解肌、清热、解痉。药势在外,引津血于肌表皮下分间。


生姜:味辛,性温。温化虚寒,健运胃部,和胃故可降逆,又具发越能量于表。


葱白:味辛,性温。温中发越解表。不具滋养性,越发性强。


苏叶:味微辛,气清香,性温。势能在中上。苏梗、苏子皆辛温,苏叶长于表,苏梗长于理旗,苏子主温中化痰与降逆(因为较叶梗部味势更重,故更入深部)。


独活:味辛、苦,性温。古代羌活与独活不分,《本草纲目》以后才一分为二,认为独活应下,羌活应上。一身之痛,实可二者同用。


防风:味甘、辛,性温。有香滋。故而往往一味防风,即在某种程度上有桂枝汤的作用。多用在外,与深部药势同用时,可由里出表。因为其味其性较桂枝弱,故没有桂枝的滋养性强,经方多用防风,与桂枝、麻黄、杏仁、生姜、荆芥等合,解太阳之表。与附子同用,可解少阴之表。与干姜、黄芩类同用,可引表里之间邪之外出。


菊花:味甘,微苦,性平,微寒。因其轻,故而上。主清上热。菊花可解风热表证。若配防风、桂枝则实际可表里双解。与甘寒类同用,可解表里同病里热偏轻者,比如后世经典方桑菊饮。


蜀椒:味辛,性温。温中,引寒邪出表。即所谓的辛温解表。经方主用于温中祛寒,杀虫,治在太阴,如乌头赤石脂丸。在解表发汗中,可治太阳阳明合病,比如大建中,升麻鳖甲汤。用于温下寒而引邪外出,应之寒热错杂的厥阴病,如王不留行散,乌梅丸。


黄芪:味甘,性微温。有香滋性。用于表虚为主,不适宜表实。相当于一张面膜敷上。因为黄芪虽有滋性,却味势不厚,故不入深里。后世认为黄芪补气,所谓的补气之长,而经方重在用于表证。

经方用黄芪有两大特点,一是多与桂枝同用,尤其是在汗出恶风表证津液虚甚时,以其香滋进行滋养,其所谓的补虚,是指香滋养濡其表。二是黄芪之治证,多属肌肤间病,利其分间,实际上是香滋皮下空间,使得皮下分间强健,而邪无所宿则自退。后世所讲的黄芪托表,实际此说比较抽象,根本原因在于黄芪香滋于表,使得皮下有养,从而解决表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水肿的问题。气一行之,则肿可利。

经方中,桂枝加黄芪汤,应于太阳。乌头汤,应于少阴。千金三黄,应于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黄芪建中汤,用于太阳太阴合病。防己黄芪汤应于太阳太阴合病。


杏仁:味甘,微辛,性平为主,微温。疏散药,能上能下。与宣表外行药势配合,走上。与苦降破势配合,走下。杏仁的发汗力量比较缓,所以不作为解表主药。主要作为配合势。杏仁与麻黄配,则疏散中至上与外,杏仁与葶苈子、赤小豆配,可治各种密度不甚高结的停水,与主行水气渗湿甘淡势、及疏散表证水病的温散药势配,则可去肿。与火麻仁、大黄等配,则下行润下。


细辛:味辛,味温。极具香亢催化。其味飘散染覆极强。细辛,远嗅比近闻更能体会其味势,这个走窜特点,决定了其由里出表的大作用。实际上,所有具有这个特点的药势,都是有此规律的。细辛既具有解表,可归入解表类,也可以归入温里强壮势。细辛远远不是后世归经药物学上讲的归于少阴之用,实可广泛用于六经各证。

经方很少单用细辛,往往多因势而配用于六经各证。

细辛是伤寒经方中非常核心的一味药,其所用之合,可列于下:

里证虚寒而饮之太阴格局,合作于干姜、半夏、五味子、茯苓类,解决里虚寒饮。

外寒里饮之太阳太阴格局,合麻黄、桂枝、生姜类,由里出表,解决表里同病先救表。

外寒里饮的太阳阳明太阴格局,合作于麻黄、半夏、石膏、五味子、黄芩类,强壮内里,再而出表,解决表里同病,里证津液虚先救里。

(注:表里同病先救表是一般原则,当津液状况发生里明显缺亏丧失时,则启用应急原则,就是表里同病,里证明显、津液内失甚重时要先救里再解表)

上热下寒同时局部路线瘀阻明显的阳明太阴格局:合作于附子、干姜、大黄等。涉及到在建立能量外,需要做局部路线的攻瘀,所以还涉及到局部去瘀。

上热下寒厥阴格局:合作于黄芩、黄连、干姜、附子、桂枝类。势重在上下交通。


下一篇,也就是第4部分,将会继续讲汗法详解与相关药势详解。


另注:封面与内文图片来源于我的朋友郑阳先生的摄影作品。




(再次重申:本处仅为文论推送平台,医案仅供思维分享,求诊看诊为严谨事宜,本处不作任何网络诊断,以及因条件有限,目前不接诊异地来诊,勿网络留言问诊事宜,以及咨询,所有相关此类问询信息一律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