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书法的来龙去脉

 南山梵境 2018-03-06

 

古人创造文字是为了表述;

数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先人创造了文字是因为要表达语言,甲骨文是现今发现最古老的文字。从表面上分析应该为刀刻的文字,或者说是利器雕刻而成,有专家认为是先以毛笔书写,后以利器雕刻。然而,以现代的雕刻刀具在骨头或龟板上雕刻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人又是怎样去雕刻这些文字的呢?

因为甲骨文是雕刻的文字,我无法看到其文字的书写方式,文字的书写方式(或者说书写的笔法)只能在篆体文字后去分析。

 

古人书写文字的线条是为了顺势;

古代涉及文字的线条,大篆体、小篆体有着同样的外貌特征,这些文字中包含了早期的金文、石鼓文,而秦朝时期的小篆体是具有代表性的篆体文字。它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使用唯一流通的文字,笔划、结构都已经规范。

篆体文字特征是线条均等;粗细一致;弯曲缠绕。毛笔是当时的书写工具,要书写出粗细一致、均等的线条,书者必须合理利用毛笔的物理性能。例如书写直线条(不管横、竖),平行运笔,笔毫会造成松散现象。当时文字的载体是竹简、木椟,表面都有它们的天然纹理。因此,毛笔书写时需要转动笔杆,使笔毫绞结在一起,线条的质量就到保障。其道理非常简单,就像古代的羽箭,箭尾嵌有定向的羽毛一样,使羽箭在飞行中旋转,箭的直线飞行就得以保障,也正如现代的枪膛勾有膛线,同样是使子弹在旋转中飞行。

然而,弯曲的文字线条同样是根据笔毫的物理性能,以不同方向转动而书写出质量相当的线条。因此,古人书写线条是为了顺应笔毫的物理势态而转动毛笔的。这些固定转动笔杆的动作方法正是早期书写文字的笔法,也就是“书法”的萌芽时期。

 

文字的变革是因为书写速度;

统一后的秦朝小篆体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篆体书写弯曲缠绕、缓慢,使文字向快速的直线条过渡,因此逐步演变成以直线条居多的隶书。“书法”

到了成型时期。

 

隶书演变为楷书是因为文字载体的改变;

由小篆体演变而成的隶书已基本完成汉字的结构、笔画、和笔顺。小篆体过渡到隶书也正是文字载体的过渡时期,从竹简、木椟过渡到纸张。

载体的改变也带来了汉字的又一次变革,从隶书过渡为楷书。本来硬质条状的载体改变为平面软质的载体,执笔的角度及支撑点的微小变化,使文字演变为更加适合于手部运动的楷书。

其中的变化特点有:其一;执笔倾斜角度发生变化。其二;执笔在平面纸张书写时,手腕有了支撑点。因此,书写文字的横画会从左至右向上提升,其原因是以手腕的支撑点为圆心,书写横画的时候等于在画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楷书碑帖中横画基本上是从左至右向上提升成左低右高之状,而楷书的各种笔画更加适合了手部运动。

北魏就是从隶书变化为楷书最为多姿多彩的时期。“书法”到了成熟期;而唐代是楷书“书法”的规范期。

 

“书法”的舍弃是因为简化

宋代的高桌椅的出现,使原本席地而坐的习惯改变,书写的位置也随着改变,本来的“书法”已经不适合手部运动习惯,同时制笔工艺的改良,提按运笔减去了绞转运笔的繁复习惯,书写小面积的字体在视觉上差别不大,“书法”这套古老的书写规则被彻底抛弃。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种化繁为简的书写方法也代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文字向快速书写的体现。但是,“书法”这套创立汉字的法则就完完全全地消失了,汉字最终停留在楷书的形式上而没有进一步演变下去。

其实,汉字的进化一直都是以高效、快速、简化为最终目标。古人没有可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苦练数十年而不得要领的文字,恰恰相反的是,古人是创立了一种易于使用毛笔学习汉字的法则——“书法”,它能使学者在短时间内把握书写的技巧,文字就能得到广泛地应用,这才是古代发明创造“书法”的最终目的。而每次文字的演变都标志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列位:多点好奇心吧!想想看。

 

原创作品,转载请通知作者本人。谢谢!邮箱:chan-lq@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