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的佛像长什么样?欣赏了!

 木头ggp80jve02 2018-03-07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藏品鉴定156378-47680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明代佛像特征:造像面部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装饰上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所有造像皆配有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莲花座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纪年铭款,字体柔美;铭款从左至右刻写,而非当时中原流行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如此刻写旨在迎合和顺应藏族人藏文读写习惯。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口法,底盖封实后,一般要用掺有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用黄铜铸造,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从整体上看,所有造像皆造型完美,材质优良,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明代的佛像长什么样?欣赏了!

明宣德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说明:绀蓝色的发髻高束,顶严呈宝珠形。宽额丰颐,白毫凸显,双眉与鼻胫相连,眼睑略低垂,高鼻薄唇,面容和熙。身着天衣绸裙,肩搭帔帛,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全跏趺坐姿。此像的造型风格主要源于西藏,但并不似西藏造像那样过多强调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汉族的形貌,又有尼泊尔造像的秀美韵味。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裙裳、帔帛的质感较强,尤其在纹褶的处理上,转折起伏流走自然,颇为洒脱生动。可说是体现了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的佛像样式。

莲座的时代特征较为突出。束腰部内收,角度呈锐角,上下饰有两道连珠纹。仰覆莲瓣宽肥饱满,内缘纹饰尖端上卷呈卷草状,表层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尖角,微微上翘。“大明宣德年施”六字一行楷书阴识錾刻于莲座前方的台面上,款识端正,字体秀美,系明代宣德朝宫廷御用监“佛作”所造,为宣德皇帝的赏赐施供之物。整像用红铜以失蜡法浇铸而成,胎体厚重敦实,肢身与衣饰、台座采用了不同的妆金方式,色泽协调,交相辉映,气度不凡。

明代的佛像长什么样?欣赏了!

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说明:此尊螺发规整,肉髻圆凸,宝珠顶严。俊朗的容颜具有尼泊尔造像特征,尤其是佛陀的神态,慈祥大睿,体现出智善合一的佛性。腰身比例较长,给人以挺拔之感。身着袒右式袈裟,仍是不重衣纹刻划而使肢体突显的萨尔那特样式,仅在衣缘錾刻双行边际线,其间刻饰芥子纹。这种纹饰在尼泊尔风格的造像上经常出现,可能与当时的人们视芥子为具有神奇力量之物有关。膝间厚实的扇形衣角也是尼泊尔式的造型。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下垂施触地印。全跏趺坐。台座莲瓣挺拔饱满,内层瓣尖微微翘卷。像身与台座分体铸造再铆接而成,工艺细腻精湛,鎏金至今光灿,代表了尼泊尔马拉(malla)王朝前期的金铜铸造与镀金技术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明代的佛像长什么样?欣赏了!

明 铜鎏金药师佛像

说明:此尊螺发规整,肉髻高隆,宝珠顶严。宽额丰颐,弯眉长目,眼睑微垂,高鼻薄唇,嘴角略含笑意。身着袒右肩袈裟,左肩覆搭衲衣边角,织物质感较强。左手施禅定印托药钵,右手作施胜印执诃子,金刚双跏趺端坐。台座上下层各饰一圈连珠,束腰内收呈锐角状,莲瓣挺拔饱满,瓣尖勾卷,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楷书阴识,为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而不是自右至左的传统形式,主要是为了迎合藏族人的读写习惯。整像造型端庄,铜质细腻,工艺精湛,具有明永乐朝宫廷造像的艺术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