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称考试葵花宝典】:一名检验师的考试笔记(临检篇)

 开心100mm05xkw 2018-03-07


罗江彭  虞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1.肝素多为肝素钾盐和钠盐,通过加强抗凝血酶II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进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理想抗凝剂,也是动脉血气分析常用的抗凝剂。

2.枸橼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抗凝作用不如其他抗凝剂。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3.瑞氏染液中的缓冲液是磷酸盐,目的是缓冲溶液PH值。瑞氏染液的最适PH值是6.4-6.8。

4.造血干细胞到网织红细胞需要72小时。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需要48小时。离体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仍然会继续成熟,所以网织红计数应及时测定。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脾处破坏。

5.健康成年人周围血液中,除网织红细胞外,均为正常形态的成熟细胞。

6.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化时增多,常作为诊断指标之一。

7.镰形红细胞:红细胞所含的异常血红蛋白S(HbS),在缺氧环境中溶解度降低,形成长形或尖形的结晶体,使红细胞膜变形,形成镰形。

8.裂片型红细胞是红细胞通过管腔狭小的病变微血管或微血栓的纤维蛋白丝切割所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时增多。

9.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色和灰红色。是因为胞质内残存的少量嗜碱性RNA与嗜酸性血红蛋白同时存在,因而呈现嗜多色性。

10.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和溶解后所剩余的部分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11.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颗粒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较少,约占20%属于溶酶体。特殊颗粒数量较多,约占80%。嗜酸性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属于溶酶体。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属于肝素和组胺,肝素具有抗凝作用,组胺参与过敏反应。

12.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平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均,随机分布的紫黑色和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13.正常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以2-3叶多见,杆状较少,两者比值约为13:1。

14.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周围血中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大于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又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是核左移并伴白细胞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退行性核左移是核左移并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特殊的感染类型,如伤寒。

15.核右移:周围血液中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严重者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是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使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核右移是正常现象。但在疾病进行中突然出现核右移,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16.红细胞稀释液Hayem液 包括氯化钠(调节渗透压),碳酸钠(增加红细胞悬浮性),氯化汞(防腐作用)。

17.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我国推荐的首选方法,血液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液作用后,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除硫化血红蛋白外其余各种血红蛋白皆可被高铁氢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该物质在540nm波长有最大吸收峰。

18.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   HCT÷RBC=MCV;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Hb÷RBC=MCH;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Hb÷HCT=MCHC

19.网织红细胞简称Ret,是介于成熟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不需要固定)后呈现点状和线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I型丝球型    II型网型   III型破网型  IV型颗粒型。正常情况下,I型和II型存在于骨髓,外周血中以IV型为主,III型少见。

20.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21.魏氏法,是推荐测定血沉的参考方法。使用的抗凝剂为109mmol/L的枸缘酸钠。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1:4,抗凝剂浓度过高会使血沉减慢,抗凝剂用量过大时,会使血沉加快。温度过高时,血沉也会加快。血沉的变化大多是由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变化所致,特别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crp等蛋白质。

22.血液中的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稀乙酸破坏。所以干扰手工白细胞的计数。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的白细胞数=校正前的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23.白细胞总数安静时降低激动时升高,早上较低午后较高,高值和低值可相差一倍。

24.6-9天,4-5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二到三岁时开始逐渐降低。

25.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淋巴细胞数减少。

2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乙醇-伊红稀释液,其中乙醇为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甘油可防止乙醇挥发,碳酸钾促使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溶解破坏。

27.SLE:系统性红斑狼疮。LE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因子,属于IgG型自身抗体(抗核蛋白抗体)。LE因子可使白细胞受累退化,导致细胞核DNA裂解失去原有的正常结构,变成游离肿胀的圆形或椭圆形烟雾状的均匀性物质,称为游离均匀体。均匀体吸引了若干完整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常为中性粒细胞),形成花形细胞簇。最后,在补体作用下,被其中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形成LE细胞。

28.血小板产生于骨髓中成熟的产板巨核细胞,由胞质脱落而来,寿命为7-14天。首选方法为草酸氨溶血直接计数法。

29.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即大小不一程度)的指标。

30.全血是非牛顿流体,血浆是牛顿流体。血浆粘度主要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

31.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血型抗原和血浆中血型抗体共同决定的。血型基因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BO血型基因位于九号染色体的长臂三区四带。该位点有A,B和O3个等位基因,A,B为显性,O为隐性。

32.组织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水溶性A,B,H血型抗原多为半抗原,称为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体液和分泌物中,但脑脊液中没有,因为有血-脑屏障的存在。

33.Rh血型遗传基因位于一号染色体短臂上,Rh基因是连锁基因,目前已发现40多种Rh抗原,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有:D. E .C .c. e5种。其抗原强度也以此为顺序。D发现最早,抗原性最强,仅次于ABO系统抗原。

34.新生儿ABO溶血最常见。Rh溶血少见,但Rh溶血严重,且多发生于第二胎。

35.血液ACD保存液: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血液CPD保存液: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

36.肉眼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达到1ml,尿液呈淡红色。镜下血尿,离心沉淀后镜检高倍镜下一个视野超过三个红细胞。

37.正常尿量1-2L,超过2.5L为多尿,小于400ml或每小时小于17ml为少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