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为什么摸起来不一样?

 hogshy 2018-03-07


文/饶 毅

为什么有男人不介意其他人握着他妻子无毛的手掌,但介意其他人抚摸她有毛的手背呢?

这当然违背我国俗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所强调的手掌和手背无差别。其实,俗话流行乃因我们知识有限。

要验证手心手背有无差别,可以“以手试法”:在握手掌时抚摸对方的手背几次,看看对方和旁观者会如何反应,如果当场不遭暴力,可能人家以后也不太想与你交往。

手掌、手背有何区别?为什么可以通过抚摸安慰人和动物?

前不久出版的学术刊物《神经元》发表的文章,对此方面有迄今最详细的述评。当然,文章并非针对社交礼仪,以上比喻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长期以来,科学界研究的躯体感觉局限于痛、温、压/触,近十年研究了痒。对于痒的研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陈宙峰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董欣中贡献很大。

最近,对触觉的研究也逐渐明朗起来。触觉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般的触觉,即辨别性触觉,用来辨别物体;特别的触觉,即情感性触觉,用来交流感情

我们大家常被手掌和脚掌“一叶障目”。手掌的作用特别强,我们一不小心就以为它就代表全身。其实,手掌、脚掌无毛,其触觉只有辨别性,无情感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男人不介意其他人握着他妻子无毛的手掌。但是,全身更多的部位有毛,对触觉的空间辨别程度远低于手掌,起着情感交流的作用。抚摸的愉快不能通过手掌,只能通过有毛区的皮肤感受到,比如手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男人介意其他人抚摸他妻子的手背,虽然他无需知道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麦克隆等提出,情感性触觉与辨别性触觉从分布在皮肤的第一级神经元就不同,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通路不同,最后到达的大脑皮层区域也不同。辨别性触觉最后到达初级感觉皮层,情感性触觉到达岛叶等情感性区域。

这两种触觉模式有多个差别。辨别性触觉所用的神经属于比较粗、传播速度较快的Aβ类,情感性触觉所用的神经属于传播速度慢的C类。辨别性触觉的神经末梢在有毛和无毛的皮肤下都有,在手掌的分布密集,所以手掌对触觉的空间分辨率较高。情感性触觉的神经末梢在无毛皮肤中缺乏,只存在于有毛皮肤中,所以只有后者能够感受情感性触觉。辨别性触觉对他人和自我来源的触觉无差别,有同样的分辨率;而情感性触觉在他人抚摸时候的效果远优于自我抚摸。这需要大脑中有相应的机制分辨他人和自我,可能是当自我抚摸时,大脑同时把神经脉冲传到情感系统告诉它不要受骗了,这是来源自我、无情感交流意义的抚摸。

据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皮肤是社交器官,而且是面积最大的社交器官。有些病症也可能与此有关。比如,有些人大叫“不要碰我”,这可能是正常人避免交往的一种信号,也可能是患者的一种病症表现。这种对轻轻触碰的反感,也许不是因为它会产生一般的痛觉,而是令存在社交障碍的人产生更加不愉快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