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川雅之作品 黑川雅之 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他用八个字,概括了日本的美学。 书中最后一个小段落,标题是“为了美而活着”,这是对日本人的总结。 通篇语言也在有意或无意蕴含着审美意识,重合又并列,微小而整体,混沌又有规律。 微 细小见宇宙
△ 日本天目大师 木村盛康[宙]系列作品 “现在”中有时间的一切,“这里”有空间的一切,“个体“内有人的一切。 在”现在“,从”这里“,用”个体“感知构成的世界。这是日本的思维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现在。一期一会。现在包含了过去与未来,人们更珍惜每一次相遇,每一个当下的时间。 这里。微中即见所有。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并没有严格的内外对立的界限,房屋内的空气与自然的空气是一样流通的。房屋由中间往外延伸,是走廊,庭院,再到天地景象。由于房屋是自然宇宙之间的一个存在,房屋也包罗了所有宇宙的变化。 个体。在意他人的原始情感。日本以服务著名,它根源于个体彼此的体谅。世界的生活方式由自然而定。而个体之间恰当的距离与关切形成合理的共携共存的关系,这是一种源自上古时代的本能而衍生的思维。尊重他人的个体形成集合,就成为一个和谐的群体。 并 网状的关系
△ 日本手作 轮岛涂 由于尊重每一个细微的存在,没有绝对的上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是拥有对整体性的理解后,自然的找到自己的坐标,并顺应整个社会的需求做出适当的举动。 在《日本第一》中,日本的政治体系关于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公务员们为了整个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行录取、学习和筛选。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高低,每一个决策不是个人的权力拍脑袋的,是从整体社会利益的思考,考虑每一个利益方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每个人都是分子,没有绝对的权威。 有意思的是,这种思维正是21世纪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思维本质。在互联网的连接里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没有人有能力对整个网络的运行发号施令,只能由参与连接的人认同网络的运行规则,成为一个分布点。 在设计上,日本以手作著名。手作各有差异,因为个体是不同的,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最舒适的尺寸与样式。最合理的设计是根据个体的需求产生变化,而非让个体去适应通用的器具。 气 只可意会的场
△ 京都八濑琉璃光院 日本的设计常强调”万物有灵“。”灵“即有部分是气。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我们常说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不拔剑的,剑人合一,剑气即可逼退敌手。 日本的建筑,就是一种营造气而构成的场。它的原型是走在原野中的旅人,遇到一棵树,便想倚靠着休息。因为这棵树让他觉得安心,平静。日本的传统建筑,就是由柱子形成的小林。它没有把外界环境阻挡在外,它无法像西方的城堡一样抵御野兽的入侵,它对家的象征意义强过实体意义,是一种心灵安定的居所。 间 气流动的空间
△ 长谷川等伯《松林图》 黑川雅之强调这是日本审美意识的根基。但他解释得并不清晰。 我理解的“间”,是让个体发生关系的空间。个体与个体并列存在,但如何当在个体之间建立关联,让他们的气产生流通与交汇,这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就是“间“。就像连接两点之间的线一样。因为这个”间“的存在,个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产生了新的有别于个体原本的”气“。 “间”,是音乐中乐符间的“间奏”。不同的“间”,会形成俨然不同的余韵。 “间”,是画面中的“留白”。两小片松林都是各自独立的,但当它们由“间”相连在一起,就汇成一大片深远的松林,而中间的留白就成为深远的部分。 秘 留白的臆想
△ 阴翳构成日本审美的习惯 秘是“间”的初衷,是以退为进。 阴翳让人看到各种光线下映射的美,就像越没有光污染的郊野越能见到灿烂的星空一般。 秘是一种对光明的期待。试图用暧昧唤醒人们的想像,通过想像去完善所造之物的“灵”的一部分。不是试图宣扬某种认知,而是希望对方在发现与探知中,达到共识。 素 本色之美
△ 三宅一生作品Flying Saucer,1994春夏 素往往会被简单的理解成"简约”。日本对设计造型的简洁背后,是对材质的追求。 “素”源于对自然材质的偏好。自然的材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会露出和自然间一样的风化质地。如果由土、木、竹、纸制造的房屋,会融回原本的色泽。 人不自负于对自然的支配力,而是谦卑于自然的规律。不是追求制造永恒,而是思索如何在时间中如何回到自然的美。 由此,三宅一生从裁好一块布开始。根源的理念,是如何让身体决定衣服的样式,而不是像西式服装如何让身体追求实现衣服完美样式的比例。在山本耀司的设计里也可以看到不谋而合的观点。 三宅一生最新的展览《MIYAKE ISSEY展:三宅一生的工作》,展示从制布开始的造物过程。思索是源于对身体的关注,然后从材质着手实现设计。 假 顺势而为
△ 传统日式建筑构造 人生只是人类长河中的一瞬。居所只是暂时的。 没有绝对的生命,也没有绝对的设计。日式房屋由落地的移门分隔成不同的间,如茶の间,寝の间等。但这不是绝对的隔断,也没有明确的功能。一个空间,铺上被褥就成为卧室,铺上茶席就成为茶室,将房屋所有隔门拆掉,就成为开敞的大型宴客的空间。 破 守破离
△ 由破而生的千利休茶室 前几天在看日本天目大师木村盛和的访谈专辑,他反复提及,一定要遵循即有的制作之道,他正是如此才能从16岁一步一步走到80余岁的成就。这就是守的力量。 因为有守,才能有破。因为有破,方而生离。离就是突破与超越。 破的本身,正是基于前面七个顺应自然的意识之上的,顺应自然,也会对生命充满了不安。这种不安,会孕育反抗的意识。 破就像审美的基因突变。在顺应之后,变异式的跨越。而这种进化,本身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中国的审美意识
△ MUJI淮海路旗舰店开幕的排队大军 近年国内渐盛的对日本美学热,其实根源还是自我意识的抬头。 东方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人文风俗,在很多层面都有相近的部分,必然在思维意识上有共通的一面。对日本美学的认同,其实更多是在东方背景下的理念重合的部分。 日本藉由此前经济的发展地位,使得自身的文化在世界的层面得到传播与认知,也更容易由商品的全球交易进入我们的视野。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这八个字,构成了日本的审美意识。 这些意识对于中国人是容易被读懂并接受的,但中国的审美意识更复杂一些。例如,中国也有以微知著的思维,但自古地大物博的丰裕感,塑造的整体思维必然强过于个体意识。 气与间,构成中国山水画的气韵,但中国更多的时期还是倾向巍峨如玉山而非阴柔如翳的美感。 欣赏与理解不同的文化,回归到自我文化的思考与总结。这才是复兴中国审美观的方式。 提问时间:你用哪个字概括中国的审美意识? 「Merci 偷看世界的有色眼镜」 关于美学、设计、经济、管理与生活 微信号:merci4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