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 | 来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吧

 渐华 2018-03-08

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份第二个星期六成为我国一个特别的节日,这一天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是为了唤起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唤起人民对中国所具有的五千年灿烂文明以及所创造的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然而,我们知道,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都有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路径,是一个民族长期的积淀与传承的结果。今日,我们一起在这条流淌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发现自己的民族之魂。

从“传统”“文化”二词说起

在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轨迹之前,我们先来解读“传统”与“文化”的内涵。

关于“传统”,《辞海》的解释是这样的:传统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其历史性。即所有被称之为传统者,都是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这个有深厚底蕴的传统,也必然是被老祖宗普遍认同的东西。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难以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准的定义。不少哲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试图从各自科学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广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世界上一切打上人的痕迹的事物,均可称为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和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用来表明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经济形态、氏族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例如,古代文化、玛雅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狭义的文化是指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系统等等。现在人们在提到文化的时候,仍然会特别地侧重于精神与心灵属性。“文化”除了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外,还有大众话语上的理解。“文化”被看作是知识,例如,说一个人有文化,是在表示这个人有知识,高学历。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鲜明的表现就是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是三纲六纪(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显著特性。梁漱溟先生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文化发轫与百家争鸣】

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势力的发展,旧的思想观念,旧的礼乐制度不断崩溃。探讨社会变革的思想主张和伦理观点日益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繁荣鼎盛的时代。百家争鸣,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观点大争论。下面略举三家:

儒家,由孔子创立。儒家以继承和发展西周的礼乐传统为己任。“仁”是孔子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孟轲是孔子学说的直接继承人,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力主“法先王”,并提出“性善论”。儒家另一位继承者荀况,糅合儒法两家,在提倡儒家的礼治,孝悌、任贤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法家军权、法后王、统一等思想,力主性恶论。

道家,老子与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保存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叫作“道”,又叫“大”。“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社会政治和人生主张是“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庄子承袭了老子的思想,他对老子所讲的“道”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庄子的学说载于《庄子》。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共同构筑了富于中国特点的人生态度。士大夫进可“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可“出世”,归隐山林。统治者既可用儒家学说求得文治武功,又可用道家学说确保休养生息。“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与基本特色

法家,起源于春秋的管仲、子产,前期的代表为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和商鞅,其思想的主题是“变法”,力主以今法取代古礼,声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更法》)。后期的代表为战国末年的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又继承老子法术和前期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提出以法为本。韩非子主张的是极端的君权主义思想,比较适合当时的形势需要。而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秦王朝,就是以法家代表作《商君书》和《韩非子》提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蓝图建造的。

先秦诸子争鸣不论是在自然科学、生产经济、社会治理领域,还是在政治主张。政治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秦汉时期:推崇黄老、独尊儒术】

所谓“黄老之术”,是改造后的道家学说,即道家中的两派。“黄”指帝之学, “老”指老子学说。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黄帝之学不止讲道,还讲法。黄老之术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治”,主张减少统治者对人们自然生活状态的干预,让人民安居乐业。汉初的黄老思想主要集中在《黄帝四经》《淮南子》《新语》等著述中。

考虑到黄老之术具有局限性,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深受汉武帝的赏识。经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逐步把儒学推向国学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儒学也第一次成为官方认同的治国理政之术。

汉朝文化博大开放,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华夏族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而且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部少数民族直至中亚、西亚和欧洲都与汉朝有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朝在对外传播与发挥影响的过程中,也引进和吸收外来的精神文化,进一步丰富和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承前启后的再争鸣】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400年,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政治大动荡、文化大交融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发展程度的文化在这一时期碰撞、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中,影响我国最深的外来文化是天竺佛教文化。把天竺文化介绍到我国来的,大都是西域人和天竺人。前者是我国国内的少数民族人,后者是外籍友好人士。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既通晓汉语,又通晓梵文。天竺的佛教典籍都是通过他们翻译过来的。魏晋以来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伴随着佛教的流传,南亚、中亚等地区的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成果纷纷传入中国,推动哲学、逻辑学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

【唐宋时期:文化跃上巅峰】

在唐代,佛、儒、道三教并尊。在不同时期,所尊的次序有别。在唐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唐帝王以道教为“皇族宗教”,促使道教在教理教义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到了宋代,为维持统治秩序,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思想家,将传统的儒学与当时流行的佛、道结合起来,形成了更精致、更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政治哲学,即宋代理学。这种思辨哲学的政治实质,是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发扬孔孟学说是他们的共同之志,维护三纲五常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核心。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被赞为中国最灿烂辉煌的两个时代。在这期间,盛唐的大一统把封建经济、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历史长河流入唐代,扑面而来的就是群星璀璨的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篇章之一。清人编《全唐诗》收录诗作48900多首,后来又有补遗的《全唐诗外编》,增录唐诗2000余首。作品之多,内容之丰富,以及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而诗歌的水平,堪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从唐到宋,乾坤定矣,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

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秉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着朝廷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并取得巨大成就。当时的各种文体,互相影响,有破有立。而且派别林立,题材众多,并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文坛有长足的发展,散文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至南宋时期,文人多以作品抒发爱国情怀,多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意味。

【明清时期:文化衰落中寻找复兴】

明清时代的皇帝是个矛盾体,一边重儒学,一边大兴文字狱。从朱元璋的“以文字之过”而大量残害儒生,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清代文字狱。统治者在文化上推行文化恐怖政策,此举对中国文化的危害不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然而,虽然明清有着压抑的文化专制,但却是中华文化大总结的时代。尤其体现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史学较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著作繁多且体裁相当完备。官修的书籍有200余部,私人著作不计其数。纪传、编年、杂记、志书、舆图、类书、丛书等无所不有。

在文学方面,明代的传奇小说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如《列国志传》《北宋志传》《英烈传》等。创作于元末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在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广泛的流传。新创作的传奇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和“三言二拍”。

入清以后,中国古典小说达到了极盛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书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对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巨大概括力和精确表达,标志着小说已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以上内容摘编自《中国人的根与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