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变的儒家,不变的道家,哪个是中国文化的源流?答案在这里

 向玄先生之问道 2019-07-22

文凡人问道

中国文化史上有两座避不过的大山----孔子、老子。

后世对两位圣贤都各有推崇,却很少人指出两者的关系,更少有人知道孔子曾经数次“问道老子”的典故。

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造,孔子学说变成儒家学说,而老子学说依旧是老子学说,这其中有这什么样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两种学说之间怎样的关系?今天笔者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01

老子其人

历代帝王、诸侯对于仙丹仙术有执着的追求,因此衍生出一派以老子为始祖,研究长生不老药和采阴补阳之术的道士。

相传,那天夕阳西斜,光华东射,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后,化作一缕青烟飞升,不知所终,后人称他是天上主管仙丹的太上老君。

可真实的老子却不是传说中那样飘逸若仙的,他是个凡人,他的童年非常不幸,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名字来自于亲戚见他耳朵大而垂取名为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

02

《老子》中国文化的根源

老子的神奇全部体现在他留下《道德经》,这可算是一本“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奇书。

以哲学方式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成为儒家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生,论道缘起的“万经之王”。

书中把世事人生凝练成一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哲理的高度论“为”与“不为”的问题。

他指出了统治者的治理之道,治理之权,阐述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很多人说老子是无神论者,或者说是个形而上主义者,其实我觉得这些并不是老子所说的“道”。

老子的“道”强调个人,强调个人的自我教化。

和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来教化百姓不同。

老子认为百姓拥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就像饿了就会吃饭,渴了就会喝水一样,什么事情都会自然地遵循客观规律,不必过度干涉。

但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辩证思想又指出,居上位者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管。

管理国家就像做厨师一样,只要掌控全局,因时因地因人来添加必要的东西,就能制作出一盘美味,所以提出治国如烹小鲜。

这些思想直接影响,造就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

老子的价值观飘逸玄幻,他比孟子更早一步看透生死,比孔子更早一步看透教化,他相信“生而有之,有而没之”都是自然界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是因果循环。

同时老子也对人的思想行为提出实用的指导,这些具体的措施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同根异源,同源异流。

老子在道德经立提出“上善若水”,即: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的处事之道。

他的价值观影响造就出一大批不落世俗尘网的能人,比较典型的如,“愿弃人间事,欲从松子游”的张良,一个功成身退的汉室功臣,处事不争,贵生死,重个人修行的典范。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无为”是因为其简单,正是因为质朴简单,所以一部《老子》可以上至天地宇宙,下至生活琐碎,把玩揣摩出无穷的道理。

03

老子与孔子的交汇

老子和孔子从各自的思想理念出发,本来应该很难产生交汇的。

两者治学目的不同,治国理念不同,本来道不同不相为谋,可偏偏历史上记载孔子和老子之间有过四次交谈。

孔子分别在青年,中年,老年,暮年之际向老子问道。

后世自汉武帝以来儒家学说一家独大,老子学说和孔子学说互相针对,几乎抹掉了这些踪迹,但是版刻,古书依然能够找到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例传》记载孔子“问礼与老子”回到鲁国后,与弟子说起老子,有这样的感叹: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我看见他就像看见龙一样,变幻莫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孔子同样吸取了老子的学说的无欲,勤俭,慈孝,上不怨天,下不由人等观点,衍生构建出自己的“中庸”之道。

04

孔子学说演变为儒家学说

其实早期的孔子学说只是单纯的强调道德的作用,其阐述的观点恰好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到汉武帝时期,当朝者更是直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很多带有统治目的的学说加入孔子学说中去。

之后这样的工作持续不断进行,并且衍生出一批根据当朝者需要,专门修改、阐述孔子思想的阶层----世家集团。

世家集团的工作就是大面积推广改造后的儒学,为当朝者选拔、任用巩固统治的人才。

乱世群雄争霸各凭实力,太平年代只有一条路,朝廷的选取。

只要做好了这个工作,就把握住了国家发展的方向,至此儒家学说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武器。

自汉武帝开始的举孝廉,开启了儒家学说的“圣人模式”,你表现的越孝顺,就能够得到乡邻的口碑,朝廷就能够看到你,选拔你入官场。

口碑自然需要有人传颂,帮着上达天听,这就离不开土豪财阀的支持。

他帮助你,你就要回报,这就是早期的家族起势。

之后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个时候国家的兴衰,百姓存亡都和他们没有关系了,他们只想着家族的繁盛。

河东裴氏自秦汉以来,历经六朝,直至隋唐依旧繁盛。

三国至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七百年不衰,之后西晋灭亡和世家南迁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05

科举制与儒家学说的再一次改造

世家集团的发展壮大是任何一位当朝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另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科举制的运营,本是希望平衡世家贵族与平民势力的轻重,更近一步掌控朝堂,巩固政治。

但最终科举制把朝廷和世家之争,世家与世家之争放到了台面上。

科举制给予贫苦书生机会,可是读书需要钱,需要资源,世家就往下发展,主动给予书生资助和政治资源。

唐朝的“牛李党争”世家门阀争斗足够可以颠覆王权。

宋朝、明朝更进一步,掌控了书生,掌控了儒学,就相当于握住了国家的命脉。

哪怕世家兼并土地,夺取人民利益,世家都可以用书生笔墨和管制,掩盖这样的事实。

至此,整个儒家思想已经背离了孔子初衷,与孔子最初糅合道家老子观点构筑出的“中庸”“仁爱”思想相去甚远。

儒家不再是思想工具,不再是利民工具,而是某些贪婪的世家与当朝者统治,奴化,剥削的遮羞布。

06

如何看待老孔学说关系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各有侧重,直至如今,捧读经典,穿过历史的尘埃依旧可以感觉到两位智者的光芒。

那些教人做人,教人求学,教人为人为事的谆谆教诲,无论后世如何演变、曲解都无法掩盖。

当代很多国人,谈起孔老的学说都觉得陌生,但如果你细心观察,那些为人老到、做事一针见血的“能人”们,其行为都暗合老子的思想。

现在有人提倡外儒内老,儒学提供做事的方法,老子教导为人的准则,在笔者看来是比较好的总结。

在笔者看来,两位圣贤与各自的思想学说其实是同源异流,应将老子学说作为基础,方能真正理解、运用儒家做人、做事的具体方法。

END

作者简介:80后,10年金融从业者,斜杠青年,新手父亲,热爱演讲与阅读。

关注国学,希望用古代中西方最具影响力先哲们的智慧,解决当下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工作、后代教育问题。

欢迎您关注我,您的点赞、评论与分享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往期文章回顾《道德经》中老子的口诀,越早知道,越能有大智慧《周易》阐述的2条人生大智慧与11条小技巧任何时候,人可以看低自己,但不可以看低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