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诗歌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杏坛归客 2018-03-08
   

端午节诗歌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端午节诗歌和诗歌中的端午节”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为落实两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关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的精神,以及上级领导对中华诗词研究院近期工作的指示,中华诗词研究院于2017年5月24日,在北京北辰大酒店召开 “端午节诗歌和诗歌中的端午节”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辞赋杂志社、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在京单位的诗家学者,以及中华诗词研究院杨志新副院长和全体工作人员20余人。与会诗家学者围绕屈原精神与端午节、端午节诗歌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端午节民俗文化及其现代传承等,以及当前诗词发展的其他话题,进行了充分交流。部分与会诗人,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端午节诗词,博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杨志新(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自信的核心任务,中华诗词研究院是在国家层面设立的专项文化机构,在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和格局下做一些事。现在,诗词发展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样一个艺术形式,包括挖掘、整理、运用资源,对接传统。我们看诗词,既要看到诗词创作,看到诗词文化活动和对外交流,也要看到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到诗词文化参与我们的国家建设,参与我们的教育及其他基础制度建设。斯大林曾说,俄罗斯诗歌对俄罗斯民族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回顾我们的诗歌传统,也可以说这样一句话:传统诗歌对我们民族的作用更加巨大。我们看待传统诗歌,发展诗词文化,就要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任务里面来看,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格局里面来看。端午是个节点性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不开成宣读论文的会,而是开个务虚性的会,大家放开谈,充分交流意见。将来,诗词院还会举办很多小型的务虚性的座谈会,讨论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期待各位诗家学者的支持!

 

罗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聂绀弩诗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听了志新副院长的介绍,这个端午节诗歌座谈会,实际上是贯彻两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精神。中国是诗的国度,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是它的诗歌。当前传承发展优秀诗歌文化,包括传统诗词和新诗,都要既接天堑,又接“地堑”,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创造增量。诗歌能做什么?大家都熟悉“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但是,唐代孔颖达还提出“诗缘政”的观念,同样值得我们继承。诗中所写,有大我,有小我,言大我之志,自然就是“缘政”了。古时候的“政”,包括伦理,内容很宽泛。我们如果真正把诗学的这三个命题发扬光大,把传承诗歌传统与端午节在内的节日联系在一起,落实到诗歌书写传统节日精神层面,落实到书写具体生活习俗层面,与时代真正接轨,就能做到上接天堑,下接“地堑”。

 

范诗银(国防大学中华军旅诗词研究创作院执行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端午节活动内容似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俗民化的包粽子、采青艾、系彩丝等,一类是文人化的吟酒赋诗祭屈原。我们分析古典诗词中有关端午节的书写情况,可以看出几个现象:一是关于端午节,唐宋时期,纪念屈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节庆内容,不同时代的社会危机感程度,左右着诗人们在诗词中对屈原的涉及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人们以及社会上的情感需要。二是端午节诗词,数量虽然不少,但还没有出现像辛弃疾的《青玉案》写元宵节、杜牧的《清明》写清明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重阳节那样深入人心的好诗词,这给我们的端午节诗词创作提出了挑战,也预留了空间。三是端午节与诗人纠缠在一起有一千多年了,端午节也就是诗人节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下发展诗词,应抓住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大好时机,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将端午节确定为全国诗人节。最近,刘征等60多位诗人签名倡议国家设立诗人节,中华诗词学会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确定各地学会明年端午节举办“中华诗人节”,如能得到中华诗词研究院的支持,活动会更有意义。此外,建议诗词院组织专家,对端午节诗词(包括其他节令诗词)进行搜集整理,向社会推出传统节日诗词的权威经典读物。

 

成思行(诗人、文化工作者)
       节序词在宋词当中地位非常重要,《全宋词》中有5%的词是节序词。有人对其中的端午节诗词进行过统计,一共是118首。《贺新郎》就有13首。这些端午词,大多数都写到屈原。虽然端午节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民间多数人还是认同端午节起源与屈原有关。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偏安小朝廷,社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忧心国事的诗词跟北宋时期相比大大增强了,其中端午词里头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最为明显,他们主要以三种方式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一个是使用与屈原有关的典故,二是继承屈原开创的寄情香草的传统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第三是用节令气候,比如说端午节的雨,用这样的意象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对宋朝端午节词进行分析,为我们的端午节诗词创作,会提供不少有趣的经验。

 

杨志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出版管理处处长)
       端午节和诗歌的关系,可以从民俗与民间文化的层面上研究,还可以从衍生出来的龙舟竞技进行研究,应该说,从很多角度都可以考察、研究端午节,如民俗、文化、体育等。我们现在最成系统的、最有文化意味的、最高境界的还是从诗歌的角度进行的端午节研究。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很大,屈原可以称为中国诗歌的父亲,就像俄国人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父亲一样。屈原滋养了中国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尤其是他的浪漫想象和个人修养。从《诗经》以来,他是第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个体诗人,开创了很好的诗歌传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后世严格意义上超过屈原的诗人,不能说没有,但是在屈原的高度之上的人确实不多。你要排名中国十大诗人,屈原当之无愧应该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可以考虑李白及其他人。所以,研究端午节诗歌,屈原的诗歌内容与诗歌艺术及其影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王子江(中华诗词学会宣教部主任) 
       端午节诗歌可以说是中华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刚才范诗银副会长讲到缺乏太出名的端午节诗词,但是,我做过一些搜索,作为节日诗来讲,端午节诗可能是最多的,为什么?这是诗人的节日,能不写点诗吗!屈原在这天抱石投江而死,后人写诗追思他的比较多,感情悲壮的作品比较多,很多是表达心中的不平。追思屈原是端午节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从古诗或现代诗来看,都是这个样子。建议我们中华诗词研究院应当把端午节及其诗歌当课题来研究,从它的起源,它发展的过程,它的影响,包括现有研究成果等来看,完全够了一个课题条件,如果设计好了,还可以向国家申请研究资金。

 

袁志敏(中华辞赋杂志社副社长)
        辞赋起源与屈原密不可分。我们《中华辞赋》杂志从创办一步一步走来,大都与端午节这个时间节点相关。从我们2007年拜访文化部领导,提出创办杂志的想法,到次年试刊成功,再到2011年的中华辞赋高峰论坛举行,都是如此。2014年,《中华辞赋》杂志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有了正式刊号,从此填补了辞赋类刊物的空白。古人常常把诗词曲赋相提并论,这些年来,随着中华诗词不断发展繁荣,我们也见证了中华辞赋创作的发展历程。我想,进一步地发展好、传承好中华辞赋,接下来有这几项工作需要推进:一是要成立中华辞赋学会,二是启动中华辞赋创作大赛,三是修建中华辞赋博物馆,四是统一编纂《中华辞赋大典》,五是加强辞赋写作培训,建立自己的创作队伍。传承屈原精神和端午节文化,不仅要从诗歌着眼,同时也要从辞赋着眼。大家和衷共济,共同促进。

 

史建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研究馆员)
        每年过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屈原,纪念屈原,不管历史上的端午节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也不管哪些人物曾经在端午节被人们忆念,最终,屈原成为这一全国性节日唯一关联的历史人物。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中后期,那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价值朝秦暮楚的时代,而屈原却与众不同,他期待能遇到尧、舜、禹、汤、文、武那样授贤任能的明主,期待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事实上他也是国之栋梁,具备优异的政治才能。然而,当他理想破灭,无论被疏还是遭贬,他始终心怀楚国、心系楚王,宁肯放弃生命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国家,不放弃自己的故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选择卓尔不群。正是这一选择,国家、民族、黎民上升为精神象征,可以超越个人遭际而独立存在,可以不拘于执政者的贤明或昏庸而成为国民内心深处最崇高的那部分,而且,士大夫们从此有了内心深处可以坚守的精神家园。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研究所研究员)
       端午节是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围绕端午节形成的诗歌数量非常之多。端午节岁时节日文献往往写作于节日到来之前或稍后,许多还是参加节日活动的直接产物,受体裁的限制,每一件作品往往篇幅短小,但它们数量庞大,荦荦可观,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端午节日习俗的白描,又有对端午节日生活的刻画;既有对节日“陋俗”的批判,又有借节日抒发的人生感慨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从而构成端午岁时节日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作者真实的主观感受、“言志抒情”,描述节日形态、活动过程和身处其中的情感,是端午诗歌与其他类型岁时节日文献的明显区别。也正因为这一点,端午诗歌在节日“生活”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整体上来讲,利用诗歌作为史料,可以对端午节做如下角度的研究:第一是端午节形态和意义的研究,第二是端午节的历史研究,第三是端午节的区域比较研究,第四端午节俗的主体体验和感受研究,第五是端午节的书写及其与端午节传承演变的互动关系研究,等等。

 

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从屈原和端午的关系和端午节的一些宫廷习俗可以看出,诗歌自古以来一直融入在端午的习俗当中,吟诗咏唱本身就是端午节的一项习俗。站在文学的视角,人们大都非常欣赏典雅的文化,诗歌被认为是具有典雅的气质,是艺术作品,有高超的技巧、灵感和艺术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高的地位。尽管如此,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节日习俗研究中,不能忽略诗歌本身是端午习俗当中的一类事项。像清明踏青,中秋团圆,重阳登高那样,端午吟诗是这个节日当中一项突出的习俗内容。诗和歌的定义,我相信一样有广义的和狭义的界定。在当今语境下,诺贝尔文学奖都可以颁发给流行歌手鲍勃?迪伦,说明文学的定义范畴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假设举办诗歌主题的全国性活动的时候,有没有可能一方面做狭义的纯高雅的诗词曲赋,另一方面有没有可能和白话文运动后的新体诗、散文诗,甚至民歌等领域有所衔接,从多方面来振兴传统诗歌?

 

张受庸(编剧、自由撰稿人)
       作为一个电视人,我还是说将来我们可以探究一下诗歌和影像的结合,特别是民俗节令诗歌与影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13年,中央台做一个与诗歌有关的栏目,我们跟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都进行了沟通,我们做了10集的纪录片,叫《诗行天下》。我是创作人和总撰稿,我当时做了几个板块。后来做了诗人地图这个东西,我们拍了桂林、云南、江南、塞上等几个地方。诗歌传播的确还需要借助另外的传播手段,不仅仅是通过文字的表达,能够让我们阅读,其实它更应该向民间下行。我认为影像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做成小片,通过务实化表达,通过网络媒体、手机终端等广为传播。今年端午节,我们在央视科教频道做了一个类似的节目,我是总撰稿,5月30日播出,欢迎大家收看!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