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樾 I 目的性是决定孩子培养成败的关键

 望云1120 2018-03-09

前些天,我的一位好朋友要给孩子看学校了,问我给女儿转的哪个学校,然后他也带着孩子去学校参观并且参加面试。面试之后他跟我说学校整体感觉不错,但也有些不满意的地方,问我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学校。我理解他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他相信我一定是做了很多研究才做出了这个决定,所以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可以成为他做判断的参考。

我告诉他我在带着孩子去参加面试之前基本没听说过这个学校,也没有做过什么研究,我去到学校整体看了一遍,听老师介绍了教学的情况,当时就去交学费了,这个过程就发生在一个小时里,而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不是分析比对了很多学校之后来选择了一个最好的,而是我很明确我要给孩子选择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上面加粗的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这恰恰是绝大多数家长在制定孩子整个教育计划的时候所缺乏的,缺的是什么?是明确的目的。家长们或许会说,这还要什么目的啊,就是找个好学校让孩子好好学习啊。不,这不是目的,这是基本要求,是愿望,是上任何一个学校都有的要求,不是具体目的,如果我说到这里你还不能理解这句话,我就给大家举个例子——

假设你的小孩要上学了,你计划卖掉现在朝阳区的房子,去海淀买个学区房,此时你做这个决定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不应该是海淀的教育水平比朝阳区高,而应该是:买了学区房,孩子就能上中关村一二三小,上了中关村一二三,就能上人大附中,上了人大附中,孩子就很有希望考上北大清华。大家看,这是一个很清晰的线索,循着这个线索,你可以推导出现在买学区房的必要性。但是,很多家长没有这个线索和目的,做出的决定就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教育计划的逻辑链,逻辑是由一个个因果关系连接而成的,买学区房和上北大清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这中间还得有上中关村一二三小和上人大附这两个环节,你的计划才是完整的,你的决定也才是经得起推敲的。

回到我跟那位朋友的对话,我对他说: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学校,北京名气最大的哈罗、德威和鼎石,家长一样有各种不满,网上也有各种负评,在我们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目的?那个学校口碑很好不是目的,口碑和往年成绩是我们做决定的参数,不是目的。以我自己为例,我为什么会在孩子上了两年公立学校之后给她转学到国际学校,又为什么会在看了唯一一所学校之后就做出决定?因为,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要什么呢?

我女儿初中就会出国去读书,我希望她在出国之后能直接上课听讲,而不需要再去上语言班。这就是我的目的,特别简单清晰。但是,这些年虽然我也一直不间断的让女儿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英语,这些都不能解决她出国直接上课的问题,因为这些英语课程学的都是英语本身,是日常的会话,是单词和语法,能够自如的英语对话和能够听懂用英语讲的数学、物理、化学、哲学、艺术、生物、地理、社会课是完全两回事,“上英语课”和“上用英语讲的课”是完全两回事,我希望孩子能在出国之前就完全能适应“用英语讲的课”,这就是我的目的,是不是很具体?

基于这个目的,我看到这所学校所有的课程除了中国语文全部都是用英语讲的,不仅数学、地理、社会、神话是用英语讲的,连音乐、戏剧和体育课都是外教来教的,都是全英文的。对,这就是我想要的,有了这些,就足够了,至于这个学校在北京市的排名如何,跟我有关系吗?我的孩子又不在这里小升初,也不考高中和大学,那些人们常常拿出来评判一个学校水平的要素,跟我的孩子都没关系,我要的就是一个接近百分百的英语教学环境,在这里上几年学,孩子能够完全习惯“用英语讲的课”,出国之后可以马上跟那些国外的孩子一样直接上课。

我说完这些,我的这位好朋友也豁然开朗,他告诉我他的孩子本来就是美国籍,过几年也一定要出去读书,所以他也可以按照这种明确的需求来判断是否让孩子上这个学校。

日常生活里,家长们费尽心力去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是我接触的绝大多数家长在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的时候都没有具体可见的目的性,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举个常见的例子,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有几个家长能明确讲出你的目的,不要告诉我就是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也不要说陶冶情操,这都太空洞了,培养艺术细胞不需要学钢琴,听音乐的效果是一样的,陶冶情操更不找边际,你走在马路上能从过往的人流中判断出谁会弹钢琴吗?不能。所以弹钢琴与陶冶情操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就像买学区房与上北大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一样,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

大多数家长把愿望当成了目的。

但事实上,愿望和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可以实现的东西,是可控度极高的,而愿望的可控度是无法量化的。在弹钢琴这个例子里,陶冶情操是愿望,成为钢琴家也是愿望,那么什么是目的呢?目的可以是这些:

钢琴弹到10级,考学可以加分。

可以让孩子在学校的活动上表演弹钢琴,得到老师的更多赏识。

孩子自己酷爱音乐,学琴可以让孩子很快乐。

看明白目的与愿望的区别了吗?这也是我没有让孩子学钢琴的目的,因为我不需要孩子靠弹钢琴加分,我的孩子并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下表演,她对音乐也从没表现出强烈的喜好,没有目的的事,为什么还要搭上时间和金钱去做呢?

这些年我的女儿一直在坚持参加专业的游泳训练,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1、孩子小时候呼吸系统比较弱,经常呼吸道感染生病,练习游泳可以极大提高呼吸系统免疫力。现在我女儿很少生病,流感爆发她也没事。

2、她以后要出国读书生活,国外的人都很崇尚体育,他们的社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某个体育项目的喜爱来建立的,一个人如果在某个体育项目上有过人之处,身边就会聚拢一些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孩子就会有朋友,是的,游泳好就有朋友,别人就会因为这个事而尊重你喜欢你。

没有别的了,就是这么两个特别明确的目的,我没想过要女儿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那连愿望都算不上,我没有这种愿望。

讲到这里,各位家长应该基本明白了目的与愿望的区别,也明白了做一件事的目的的重要性,有多少家长年复一年的疲于奔命,为孩子做各种安排,搭上大量精力和金钱,弄得人困马乏,却总觉得不如人意,然后就抱怨,不是抱怨自己的决定有问题,而是抱怨孩子不争气,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安排实现自己的“愿望”,请注意,是愿望,而不是目的,后面就是恶性循环了,家长不断的逼孩子,孩子在痛苦中挣扎,挣扎到能叛逆的那天。

我的好朋友曾克老师两年前辞去了昆明电台台长的工作来到了北京,他的儿子几乎也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特别争气,学习极好,属于学校盼着能当云南高考状元那种。今年小曾同学就要考大学了,从去年开始,曾老师就经常跟我探讨孩子上哪个大学的问题,他说儿子喜欢历史,未来想做个学者,专心研究历史,儿子是可以上港中大的,同时也通过了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到底应该上港中大还是北大呢?我是一直支持上港中大,因为历史这个东西,在外面研究历史,受限制比较少,可以更真实客观,同时我提醒他,全世界研究亚洲史最领先的是日本,所以不论在哪个大学读本科,都一定要去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或者京都大学读博士,甚至最后留在日本搞研究。这样的讨论发生了很多次,最后曾老师的儿子自己决定来上北大,他有自己很明确的理由,比如北大的历史系在哪方面比较强,对自己以后去日本读博士有什么好处等等,这些理由其实就是目的。而有一天我跟曾老师喝酒的时候,我对他说,我大概想明白你儿子来读北大的原因了,因为你在北京,他想跟爸爸在一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小曾同学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感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样,能够在爸爸创业的那个城市读大学,对于这一对感情极好的父子来说,也是个特别具体清晰的目的。

今天讲这些,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亲子育儿范畴,是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掌握逻辑思维,明确目的,可以让每个家庭都少走很多弯路,孩子成年之前就这么十来年,你没有多少机会去修正弯路,厘清目的,坚持到底,养出个好孩子没有那么难,难的是让家长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

估计这篇也没多少人读。

没有广告,但有很多好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