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经典,融会贯通 本期讨论案例 男 45岁 颇强壮 主诉: 右侧肋间神经痛 发病情形:某日突然发热、恶寒、右胁挛急、疼痛难忍、不可转侧、自汗淋漓。 已不大便四日,脉双弦,舌淡苔白。 答案见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解)
乍看这个病案怎么没有舌脉,病例也不太完善啊。 这就叫特异性方证。只凭这些就准错不了,就足够了! 这是安医生经历的真实病案,是按事实记录,病人怎么说安医生怎么记录,也不知为什么到天亮自己就又好了,能参考的条件实在是太少了。 有的朋友说了,不能以伤寒论的条条去套病例才好。而主要是发一个病例,让初学者闹清楚为什么这么用,明白中医的道理,授之以渔。而不是以伤寒的条条去套病例才好。 对此安医说:中医的各种理论实在是太多了,温病、伤寒、金元四大家、喻嘉言、陈士铎、陈修园、郑钦安等许多种理论各不相同,互相攻击、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时候了。 安医生中医研讨群内有几百人,究竟按那一套理论来解释最好,大家都能接受,什么是中医的普通话啊! 一点破事,解释讨论一天,还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最正确,随手翻开医书连名医家都是如此,嘴里说谦虚,实际是老子最天下第一。让许多初学者根本无法适应,不听还好,若连续看了三家理论反而糊涂起来,仲景一条文要解释千句,完全没有原条文来的直接干脆明白。 你瞧《伤寒论》:“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多直接,易懂易学少打嘴官司。 患者仅服一剂芍药甘草附子汤,傍晚就不在发烧,再巩固一剂痊愈。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可往上披上理论。 中医本来就是什么都要解释,解释不通也要解释,多种理论,多种认识。 有朋友说是桂枝加附子汤,有说是柴胡汤,有说是桂枝汤,还有人说是柴桂汤等等, 不管怎么说 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 现在不在汗出上辨寒热 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 最初安医生也这么说,也这么认为,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后来在实际中受了挫折以后,就知这个认识不对了,如更年期妇女,先是轰热,燥热,然后是汗出后无热感,紧接着是恶寒,若这时当表证治疗了,那就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如果掌握不了这一病机,说啥都白搭。 临床关健是:汗出后、恶寒,这一字眼,顺序有变,而不是恶寒、发热、汗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