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静、干净、精致、有境界”,她用8年时间办了一所好学校

 xulangmang 2018-03-10

 

“安静、干净、精致、有境界”。


2018年1月,广东省深圳市中小学综合素养“阳光评价”项目结果揭晓,办学仅10年的龙华新区潜龙学校在八大素养评价中名列前茅,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优质学校。


这个结果,让一向低调的潜龙学校校长蔡曼很欣慰。


作为校长,蔡曼的经历颇为特殊。因为“教而优则仕”,她曾两次调到区教科培中心任职,当时负责教师培训的她率队远赴欧美、近学京沪,“把国内外的好学校都看了个遍”。这样的阅历,既让她强烈渴望办一所心目中的好学校,又让她对什么是好学校有着独特理解。


为此,蔡曼选择再次回到学校,“安静、干净、精致、有境界”是她定义一所好学校的关键词,一如她的为人,低调内敛,为而不争。


从门脸很小的小区配建学校,到社会公认的深圳市“身边好学校”,蔡曼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在这里,她倡导“每一个潜龙人都重要,做最好的自己”的理念。面对新的城市发展需求,她又把实施“国际教育背景下的尊重教育”的目标写进办学规划。



1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潜龙学校的校园虽然不大,但每一个角落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很耐看。


图书馆里,书架有方有圆、有高有矮,错落有致。“不论一至九年级孩子都能方便地拿到书,这样他们才能热爱阅读。”蔡曼说。


图书馆的书多得放不下,学校就在每层教学楼设了读书角,整个校园就成了一座大图书馆。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可以在这里读书。遇到喜欢的书,尽管拿回家看也无妨。


教学楼里可谓“移步换景”:笑脸墙、谈心角、英语角、国学长廊、绘画作品墙、国际视野墙……


教室的门已经有些破旧,但蔡曼舍不得换,让师生们选出喜欢的诗词、名句,喷绘在门上,于是每一扇门都变成如诗如画的卷轴。课间,孩子们一扇一扇地读过去,学习自然地发生。


在蔡曼看来,这些细节折射出的是教育的品质。也因为这些细节,学校的空间无形中变大了,处处都是教育之地。


与这些充满匠心的空间设计相适配的,是学校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可选择的教育。


多年前,蔡曼在另一所学校任校长,学校的美术、戏剧等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不少奖项。但时过境迁,蔡曼开始反思:“学校教育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


如今在潜龙学校,“每生一特长,每班一台戏,每月一节日”,成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鲜明教育特色。


学校充分发掘教师的特长,并通过引入外聘教师,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程:武术、棋类、乒乓球、二胡、古筝、舞蹈、厨艺、国际礼仪、国际通识、创新思维……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和课程,每天下午3点50分后是社团活动时间,他们兴冲冲地奔向各个功能课室。


有了个性特长,就要有展示的空间,学校推出“每班一台戏”。每个班级在校期间,都有机会到学校小剧场排演一台联欢会,形式不拘,主题不限,唯一要求是班里孩子必须人人都上场。


几年来,“每班一台戏”已经演出100多场。每次演出,蔡曼必到场观看,学生家长也受邀出席,甚至同台演出。节目的质量虽良莠不齐,但孩子和家长都很激动。一些平时不太受关注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只有这时候,你才会发现,每个孩子都那么可爱,都有闪光点。”学校学生发展处主任张美蔺感慨道。


让孩子们最盼望的还有学校的“每月一节”:除了传统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还有国际节、国学节、英语节……以国学节为例,一个月内有国学辩论赛、诗词大会、国学大观园、书法大赛、国学诵读。


“这些活动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国际节蝉联“一站到底”活动冠军的九年级学生吕嘉星说。


“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新成长。”九年级学生郭熙雯说。在诗词大会“飞花令”环节惜败的她,却欣喜地结交了一批诗友。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课程、活动,学校的每一天似乎被拉长了,每一分每一秒都令人留恋、令人珍惜。“我们就是在慢慢享受每一天的过程中,心平气和地做一个教育人。”蔡曼说。



2

关注教育的“极少数”


有一件亲历的事,让蔡曼感触颇深。


蔡曼的儿子曾就读于英国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国就业。不久,这所大学迎来校庆,校庆组委会想方设法联系上远在中国的他,郑重邀请他参加校庆活动。


一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对一位普通的海外毕业生都如此重视。这件事让蔡曼的儿子特别感动,从此更加热爱母校。


这件事引发了蔡曼的思考:学校究竟如何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潜龙学校,“每一个潜龙人都重要“的理念,恰恰是在极少数容易被忽视的学生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潜龙学校的教学楼虽然只有六层,却安装了电梯。实际上,习惯于走动式管理的蔡曼,每天都是沿楼梯上下。


“安装电梯,是为了少数特殊学生。”蔡曼说。学校里有几名残疾学生,每天坐轮椅上学,为了方便他们的在校生活,学校不仅安装了电梯,还建造了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几年前,一位坐轮椅的女孩进入潜龙学校。她的到来给学校带来许多“麻烦”。学校为她准备了专用的卫生间,组织了一个学生团队帮助她,教师们平时也对她呵护有加。


问题很快来了,学校举办体育节,入场式上,这个女孩要不要上场?“还是别让她上了,推着轮椅上去,多不协调啊!”有人建议。


蔡曼坚决地否定了这一建议:“让孩子在场下做观众,那是对她最大的伤害。”


体育节上,女孩坐着轮椅出场,同学们推着她走在班级最前面。女孩高举红旗,笑得特别甜。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


从此,每一次大型活动都少不了女孩坐轮椅的身影。在“每班一台戏”中,女孩的父亲推着她上台演出,这一幕成了校园里的美丽风景。几年来,在照料和帮助女孩的过程中,班里孩子变得更友爱,教师们也变得更细腻。


“校长的做法启示我们,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做了母亲以后,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青年教师刘利桃说。


一年前,刘利桃接手了一年级新班。偶然的机会,听说附近有一所特教幼儿园,她不禁萌生了联谊的想法。


但班里的孩子们有些担心:“老师,那里的小朋友既听不见又不会说,怎么跟他们交往?”“老师,他们是不是很凶啊?”


几天后,孩子们带着绘本、文具,走进了特教幼儿园。孩子们最初有些紧张。但刘利桃欣喜地发现,游戏就是儿童最好的共同语言,孩子们很快不分彼此。此后刘利桃还经常邀请对方来小学一起上美术课。


上学期,刘利桃有了一个更大胆的尝试,她把幼儿园的孩子请上“每班一台戏”的舞台,与班里孩子同台表演。这些听障儿童的舞姿并不算优美,但他们快乐的神情打动着每一个人。幼儿园老师含着泪说,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受邀到小学演出。


而这样的教育活动,也让蔡曼深受感动。因为重视教育中的“每一个“,教育中自然有了爱,有了美。



3

珍惜每一个梦想


郝玉香是潜龙学校九年级班主任。两年多来,她的一项管理“微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里的学生,也感染着学生家长。


“现在通讯手段这么便捷,我就想借助即时通讯工具,让学生们学会相互发现、相互欣赏,也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郝玉香说。


于是,从七年级一入学,郝玉香就建立了班级微信群,每天安排3个学生在微信群里进行班级新闻播报。


每天晚上八点半,班级新闻播报准时发布。学生们事先准备好内容,做好分工,通过家长的手机把新闻发布出去。短短5分钟的播报,包括当天班级发生了什么趣事,谁获奖了,谁被表扬了,谁上课不太认真……学生们播报完毕,郝玉香会进行适当的点评,“特别是一些孩子被指出了问题,我就会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式”。


一次“意外”,让郝玉香惊喜地发现家长们对这件事的密切关注。一天,学生们播报完毕后,郝玉香觉得很详尽,就没有点评。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长询问:”郝老师,您怎么忘了点评?”


此后,郝玉香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对学生的播报进行点评。两年多来,这一活动一直坚持着。同时,播报形式不断创新,学生们加入了快板、三句半、背景音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天气变化时的温馨提示、学生生日时的集体祝福、考前的备考经验分享……


这样一项看似不起眼的活动,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贴近了。如今,大家有了新鲜事都会在群里分享。学生们变得自信、开朗,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表现活跃。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郝玉香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成长。“等孩子们毕业时,我会把全部的新闻播报刻录成光盘,送给他们作为终身的纪念,只是遗憾不能记录他们的全部瞬间”。


因为有遗憾,才会更觉弥足珍贵。在潜龙学校,教师们既关注教育的“每一个”,也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的每一个梦想。


一天,在与学生聊天时,一个学生问语文教师王俊珍:“咱们学校有那么多社团,咋就没有文学社?“


王俊珍一愣,随即回答说:“既然学校没有,咱们就自己成立一个文学社呗。”


“好啊,好啊!”这个想法得到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几个文学爱好者当即行动起来,招募社员、制定规则、商议活动形式,班级文学社很快成立起来了,王俊珍也顺理成章地做了文学社的指导教师。


因为是一个自发的“民间社团“,班级文学社至今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在校园里到处“流浪”,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在王俊珍看来,这样的文学社才是一个纯粹的社团。“我相信,文学社虽然不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一定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更大价值。”


而王俊珍也因此成了学生眼里魅力十足的个性教师。学生胡欣楠由衷地说:“在文学社里我们既学习作文,也学习做人,这是一段特别棒的经历。”



4

家长也是重要一员


潜龙学校的校门左侧,是一间宽敞的大办公室。这里不仅位置“显要”,也是学校特殊而重要的一个部门。


这就是学校的家长接待室,也是家委会办公室。


在潜龙学校,家长的“权力”很大。学校家委会成员每天轮流到校值班,每周参加学校的行政扩大会议,参与学校管理。


走进家委会办公会,当天值班的校家委会副主任王秀芬和一位家长义工正在忙碌着,桌上有一堆待整理的资料,还要不时接听电话。


“临近期末了,我们要根据家长们的日常表现,评选出十佳家长、百名优秀家长义工。”王秀芬告诉记者。


6年前,王秀芳的大儿子中途转学进入潜龙学校,如今,她的小儿子也在这里就读。虽然自己经营着一家公司,但无论多忙,王秀芳都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不折不扣地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一员。


8年前,蔡曼一来到潜龙学校,就把家长工作当成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健全了学校各级家委会,成立了家长义工队,坚持开放办学。每年新生入学,第一次家长会都是由蔡曼主讲。她告诉家长,大家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学习共同体,希望他们能参与学校的管理。


翻阅家委会的资料,记者看到,家长参与的学校工作还真不少。除了家委会委员每天值班,接待家长来访、接听家长咨询电话,每天还有家长义工在校门口执勤,维持上学、放学的交通秩序;家长委员随时可以走进课堂,监督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学校日常的各项活动、赛事也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家长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愿意投身学校事务,既源于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也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校里,家长和学生、教师享有一样的待遇。”蔡曼说。家委会成员来值班,学校为他们提供办公的便利和一日三餐。同时,学校的各种设施、功能场馆甚至特色师资,也都免费向家长开放。


“我们家委会也有各种社团组织,篮球队、合唱团、乒乓球队、瑜伽社团,定期组织家长在学校开展活动。”王秀芬说。同样,家长们的瑜伽教练也免费为教师们开班,实现“资源共享”。


让家长们尤其自豪的是,几年来,学校家委会连续在区里、市里被评为“优秀家委会”,这是他们为学校作出的一份贡献。


有了家长的参与,学校走向协商共治,一些棘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有一年,学校引进了一位新教师,结果学生不适应、家长意见大,集体到学校讨说法。怎么办?蔡曼决定召开一次听证会,家长们选出代表,会同家委会主任、学校负责人和那位新教师,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


听证会上,新教师虚心倾听,明白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也感受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她诚恳地向家长们致歉,并立下“军令状”:“各位家长,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保证一定会让孩子喜欢上我。”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学校明白了家长的诉求,家长也感受到学校的诚意,彼此皆大欢喜。从此,这位新教师工作格外努力,第二年果然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5

用善良温暖教师


潜龙学校的教学楼里,有一块教师笑脸墙。在一张张灿烂的笑容之中,蔡曼的笑脸不起眼地置于一角。


这像极了蔡曼的管理风格。她从来不是一位强势的管理者,总是以她特有的温婉、细腻,用“上善若水”的智慧感染着教师们。


平时在学校里,蔡曼极少批评教师。每天走在教学楼里,发现一些问题,她习惯于掏出手机,随手拍下照片,发到微信工作群里:这里的窗帘怎么掉下来了?这个门怎么没上锁?那里怎么有一堆垃圾没有清扫?


“只有校长尊重教师,教师才会尊重学生。”蔡曼说。为此,哪怕是让教师感觉不舒服的话,她都小心注意不说出口。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举行一场“潜龙辉煌,因为有你”的主题活动。每个教师都动笔写身边人、身边事,最想感谢哪个人,有哪一件事值得褒扬。


在活动现场,蔡曼拿出教师们写下的文字,一字不漏地当场宣读。有的教师写道,向某某致敬,她总是办公室里最晚离开的人;有的写道,感谢某某,她在我怀孕期间热心地帮我代课;还有的写道,某某辛苦了,他每天都为全办公室的人打开水。


这些感谢的话是谁写的,蔡曼并不点透,但被感谢的人心里很清楚,大家心里洋溢着感动,精神不由得被净化。


除了少批评、多激励,蔡曼总是用信任、期待的态度面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让青年教师黎腾飞至今难忘的是,7年前刚调入潜龙学校的他,就惊喜地得到参加全国教学大赛的机会。“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这样的事想都不敢想。”黎腾飞说。更没想到的是,蔡曼还委以重任,让他担任这次活动的领队。


因为这份难得的信任,黎腾飞和同伴们格外努力,一个假期泡在一起进行教研。那次比赛,他们载誉而归。如今的黎腾飞,已经成长为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年级长。


这种信任,还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


来到潜龙学校后,蔡曼因地制宜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先思后教,讲练结合,生生互动,留白质疑”的教学策略。


“这是总结了许多经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许多教师都在积极践行。”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宋真说。


但蔡曼并没有“一刀切”地强求教师按照同一模式教学,而是允许教师暂时观望。只要能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学。


“教育是一项慢工细活,不能采用‘大跃进’的方式,要学会宽容,善于等待。”蔡曼意味深长地说。


而让教师们深深感激的是,蔡曼总是把他们的事装在心里。


每年“六一”儿童节,蔡曼都会为教师子女组织一场专门的晚会,订一个大蛋糕。她亲手切好,一一送到每个孩子手中。一份小小的关怀,让教师们感觉无比温暖,视之为特殊的福利。


这一切在蔡曼眼里都不是些许小事,是对尊重教育的切实践行。


就在2017年底,一场主题为“国际理解与课程创新”的全省教育研讨会在潜龙学校举行。


蔡曼在会上作的主题演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怎样把理解、赏识、信任、宽容等重要价值,变成学校生动的实践,这才是实施‘国际教育背景下的尊重教育’的题中之义。”面对未来,蔡曼正在做“尊重教育”国际化的行动者。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