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瘫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方法

 红会医院康复科 2018-03-10

1.姿势
   偏瘫开始注意姿势的摆放,采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体位和抗痉挛的模式。具体摆放要点:下肢屈髋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仰卧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垫,纠正肩胛内旋内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痉挛。下肢呈膝髋自然屈曲。健侧卧位:患肩前屈90度左右,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患侧卧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

    一天24小时都维持完全的抗痉挛体位实行起来不太可能,但部分抗痉挛体位必须保持。首先考虑肩髋关节。平卧位屈曲的膝外应放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外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不要将患手放于胸前以防上肢屈肌痉挛。
2.床上训练
    起立床训练:早期就开始起立床训练,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尽早使患肢负重,预防骨质疏松,获得直立的感觉刺激,通过反射机制诱发肌张力等。

     伸肘训练:取仰卧位。治疗者一手放于肱骨远段支持,保持肩前屈90度,同时发出伸肘指令,使病人努力伸直肘关节。病人进一步可进行主动伸肘后令其反复做伸曲肘、摸对侧肩的训练。肩不能控制前屈位时应给予帮助。

     双上肢上举:仰卧位,下肢良好肢位下双手掌相触、手指交叉相握、患肢在上(称Bobath 握手),用健臂带动使肘伸直,做全范围的肩前屈运动。前屈终点手掌翻转使患侧前臂旋后肩外旋。患肩由被动逐渐增加主动程度。手掌相触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肩外旋。这个训练,对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会肩关节空间位置和运动觉,增强对患肢的认识都很重要。

     患上肢上举:治疗者一手帮助维持病人肘关节伸直,帮助带动患上肢上举。最初的独立活动可训练上举90度位的稳定控制,将上肢带到此体位下,鼓励病人伸肘和肩并向上挺住,可用手指一触及目标引导。待控制能力提高后进行小范围有控制的活动,直到全范围的活动,并能控制在任何角度。

    桥式运动: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立膝位)屈膝髋,足平踏于床上,用力下踩将臀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稳定,尽可能达到充分伸髋,保持23秒,勿憋气。通常最开始训练时需帮助病人放置好下肢,在膝部给予向下压力,甚至帮助抬臀。因患下肢用力时伸肌张力的增高,需帮助固定膝、踝来保持稳定的体位。逐渐过度到独立完成桥式运动,且充分完成后可适当给予阻力。此动作变的容易完成后,可以在臀抬起后,再抬起健下肢保持单足支撑,即单桥运动。桥式体位是一个良好的抗痉挛体位;是自理训练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做好强而有控制的桥式运动,就很难达到充分的伸髋,而这必将影响正常的行走;另外桥式运动也为坐、站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翻身:由仰卧位-侧卧位。双髋膝屈曲,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度,头转向侧方,健上肢带动患肢伸直肘向前送,向翻身侧用力转动躯干,同时向同一侧摆膝,完成肩胛带骨盆带的共同摆动-达到侧卧。这一过程治疗者应站在转向的一侧,以解除病人害怕摔下的顾虑。初期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治疗者用手做目标,引导病人上肢向一侧带动或帮助摆膝。向患侧翻身较向健侧容易,但需注意勿使患肩受损。

    起坐:由侧卧位开始,健足推动患足,将小腿移至床缘外。患侧坐起时,将健手掌插在患侧腋部支撑,用力推动躯干,手掌边推动边后撤,同时躯干用力侧屈至做起。有困难时,治疗者可在膝、小腿部推压或由颈部向上推以帮助坐起。健侧起坐时,用健肘支撑将躯干推起来完成,但此动作易使本已有患侧躯干肌痉挛的情况加重,故一般能够完成后就不需再训练。

    挤压肩关节:仰卧位,患上肢充分伸肘上举。治疗者一手握住患手,手掌相对腕背伸,另一手放于肘部,保持肘伸直,将肱骨推入关节窝。同时帮助病人做前屈、外展运动。病人需注意体会此过程中的感觉,进一步病人可主动用力送肩推治疗者的手活动肩胛骨,这时治疗者可推压给予阻力。此活动也可在健侧卧位下进行。

     牵伸躯干肌:仰卧位、患下肢屈膝、髋内旋,治疗者一手下压患膝同时一手作用于患肩,使患侧躯干肌受到缓慢持续牵拉,以此使痉挛的肌肉放松,控制拇指关键点降低手屈肌痉挛,可在此位置下训练手指伸展。

     肘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因旋前肌紧张造成旋后困难,通过利用持续牵拉旋前肌后快速牵拉旋后肌,而后马上令病人做手掌向上翻的前臂旋后动作,治疗者可顺势给予适当的助力。

    骨盆带摆动:运动功能恢复是由躯干开始、近端至远端顺序进行的。摆髋是早期髋控制能力的重要训练。仰卧立膝位,双膝一同从一侧向另一侧摆动。患侧跟上健侧髋由外旋位向内旋位摆动的过程是此项活动的难点,开始可适当给予帮助。

    分夹腿运动:在同上体位下,两髋同时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复运动,回位困难时可在健膝内侧施加阻力,加强联合反应来促进患髋由外旋回到中立位,因髋控制能力差分腿时易过猛外旋损伤内收肌,因此应注意保护。进一步可进行患腿分、合活动。

     仰卧位屈膝运动:下肢抗重力肌痉挛造成屈膝困难,所以应进行屈膝运动。仰卧位下膝由伸展位开始做屈膝运动,足跟不能离开床面。初期有困难可在稍屈膝位开始,治疗者可帮助控制足跟不离床或稍给予助力。

仰卧位床边屈膝:髋关节始终保持伸展位小腿放于床缘外,治疗者帮助

    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响,活动过程不应伴有足下蹬。此动作已脱离共同运动。

    俯卧位屈膝:俯卧位时,髋关节为伸展状态,向后钩腿屈膝,用力屈膝时易同时产生足内翻、屈髋,治疗者应帮助控制,伸髋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进行。

3. 坐位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可分为三级,一级:静态平衡,这是病人最早就能进行的相对容易完成的动作。训练时让病人坐于椅子上或床边,双足平放于地上,双手放于膝部,保持稳定,如有困难可稍加帮助调整体位。开始时病人多易向患侧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这样既可以牵伸痉挛的侧屈肌同时也是辅助下坐位平衡训练。另外也可以被动牵伸患侧侧屈肌。坐位平衡训练时病人前面可放一面镜子,以弥补位置觉障碍的影响,使病人能通过视觉不断调整自己的体位。

    静态平衡完成好后需进一步进行二级自动态平衡训练,即自行躯干腰部活动。训练动态下的平衡,让病人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标物或转移物品,由近渐远增加困难程度。三级他动态平衡,是在静态平衡下治疗者从前后左右各个不同方向给病人施加推力,打破静态平衡,使病人尽快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在给予推力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病人以防摔倒。

    通过平衡训练,不断增强躯干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应水平,为站立行走做好准备。在此训练中应诱发出患侧的保护性姿势反射,这也是一种促通。

    坐位下患肢持重训练: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躯干前倾抬头,向前向患侧方向触及目标物。此过程足跟向下用力,将体重渐移至患侧下肢上。训练负重时应注意足跟不能离地,不能出现前脚掌用力下蹬的现象,更不能试图单使健腿过度用力,因极易引起踝震挛。

   坐-站训练:病人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边缘5cm左右,双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后,上肢像上述前倾持重训练一样,躯干前倾双腿负重,将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髋,抬臀离开床面后挺胸直立。治疗者可在患膝和髋部给予帮助。站起后治疗者可继续用膝顶住患膝防止\\\\'打软\\\\',注意此过程中应防止在站立瞬间健足后移造成健下肢单独负重站起的情况。治疗者可用足在病人患足后抵住。躯干前倾是屈髋的过程而不是弯脊柱和低头。

   由站-坐训练:由站立到稳定的坐下与上述相反,但更难于完成。因为这主要是通过股四头肌的离心性收缩来控制,要求更好的下肢肌群的协调作用。开始治疗者可帮助屈膝上提腰带控制坐下速度。

    坐位下屈膝踝背屈:此训练要求屈膝过程时足跟不能离开地面。踝背屈可在坐位膝关节自然屈曲位下进行,应防止内翻。

    坐位下的上肢训练:耸肩运动,和上肢反射抑制肢位下肩胛活动。上肢上举和患肢独立主动上举训练等卧位时的上肢训练也应该在坐位下继续进行。

4. 站立训练

    站立平衡训练:是站立位下的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训练。方法基本同坐位平衡,但保持站立平衡还需要膝、踝、髋关节稳定控制。利用姿势镜此时仍是必要的。在静态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训练患侧下肢持重:两足稍分开,让病人将重心渐移向患侧,逐渐提高持重训练的目标。

立位下屈膝训练:病人站在做屈膝动作时保证髋保持伸展。

   膝关节稳定性控制:膝关节不稳定表现为站立和行走时膝打软过伸病人因为无力控制而通过过伸锁住关节来求得稳定。训练可在站立位下尽可能患肢持重,上肢可扶持肋木、平行杠或桌椅进行患膝0--15度范围有控制的缓慢活动。也可在床上或坐位下进行,由治疗者帮助一手通过足底施加推力另一手放在膝关节膝伸屈时上下引导控制活动范围。

5. 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

     手杖和扶持下的步行:采用三点支持步行,步行顺序为手杖--患腿--健腿,即:健手持杖,先伸手杖,后迈患腿,最后迈健腿。手杖的长度为自然站立,股骨大转子到地面的高度或自然站立、屈肘30度、腕背伸约25度下持杖的高度。多脚杖有更好的稳定性。必须使用辅助器步行者才较早给予使用手杖的训练指导。

    上、下楼梯训练:由于下肢有一定的伸肌异常运动模式,伸膝时踝尖足内翻,病人感觉患腿长,不得不向健侧侧身。正确的上下楼训练方法是,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

6. 平衡和共济训练

     平衡板训练:为进一步提高平衡能力,可在平衡板上训练,通过自行摇摆或治疗者摇摆,训练动态下的平衡能力。另外也可进行单腿站立,踩直线站立和行走来进行高水平的平衡训练。

7.运动量的控制

    在家中每次康复训练前应测定血压、脉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血压和脉搏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方可进行康复训练。

    测量脉搏方法:测量脉搏时应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排按在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摸到脉搏跳动为准,每次测量十五秒钟的脉搏乘以四即是每分钟脉搏次数。应学会自己测量脉搏,运动后即刻的脉搏可作为运动强度是否适宜的指标,如果脉搏超过指标,说明运动强度太大,心脏负荷重。

    自觉用力系数(见附表)是以活动时感到吃力的程度,对活动强度进行量化的方法。自觉用力系数分数由6206代表休息状态、20是累得筋疲力尽。因为在康复训练多不能实施运动负荷测定,因此病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判断运动量重要的依据。病人康复训练时运动强度需维持相当于自觉用力系数1215分。见表。

    单个动作每日反复重复50300次,恢复步行的病人每日的步行量可在50008000步,但是运动量大小以个人全身状况、耐力、体力和在医师的指导下来决定,应循序渐进,防止过度疲劳或引起意外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或者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华图康复】

投稿/合作请联系

huatukf@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