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猪发生蹄病的原因 种猪发生蹄病的防治措施

 破窑赋 2018-03-11

随着我国猪饲养量的逐年上升,更多的饲养者加入养猪行业当中,但是因为饲养者的专业知识以及饲养场的规模和环境因素都不相同,所以猪的饲养效益存在差异。猪在饲养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很多疾病,种猪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生产中必须尽量保证种猪的健康。在众多的疾病中,种猪发生蹄病的情况比较多见,所以必须多加留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种猪发生蹄病的原因 种猪发生蹄病的防治措施。

0.06.jpg

1、常见蹄病发生的原因

1.1 品种因素

临床中观察可知种猪群中的后备种猪和青年种猪的蹄壳比较薄,蹄部在逐渐生长形成的同时会承受逐渐增大的压力,而且增加的速度很快,结果就会导致体裂的情况出现。猪场通常引入的种猪品种发生蹄裂的概率要高于地方猪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地方种猪比新引入的种猪更加适应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联系。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通常会引入的品种中以长白猪发生蹄病的概率最高而大约克次之,但是尤其以杜洛克发生蹄病的概率相对低些。猪蹄部的强壮性是与遗传性的关系非常大,所以工作中通常能够通过选择种猪的品种改善此种情况。

1.2环境因素

如果种猪的生活环境中湿度偏低且气候比较干燥,就会导致猪容易发生蹄裂的情况;种猪生活的环境中湿度偏大,则会导致种猪的蹄质变软且耐压强度比较差,实际生产中很容易就被腐生菌侵蚀,从而造成蹄叉腐烂的情况出现,但是这些情况主要是在我国南方的种猪场中比较常见。

目前在我国大多的猪场中通常采用的消毒剂呈酸性或者是碱性,所以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之后还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及时将猪场进行冲洗,以保证清洗彻底且干净。否则场内会残留一些未冲洗掉的消毒剂,这些消毒剂非常容易将种猪的蹄质烧伤进而引发蹄裂或腐烂的情况。

1.3设备设施

通常种猪在每次起立的时候都是后蹄试图滑向外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悬蹄撕裂。此时如果新建的种猪舍或者是猪舍长久失修,导致粗糙边缘、尖锐突起、积水地面,很容易导致种猪因为受到擦伤而发生感染腐烂的情况出现。简陋、粗糙床面的空隙间距比较大,所以容易导致种猪的蹄部因破损而导致腐烂的情况发生。临床实际生产过程中,产床底部使用圆钢会明显减少种猪蹄部的损伤情况。

很多时候猪场为了便于对场内的地面进行冲洗就会将场地设计的坡度相应的加以提高,但是由于场地的坡度比较大,相应的就造成限位栏母猪的四肢腱、韧带不能够均匀的负重,从而非常容易将种猪的后蹄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1.4饲料营养

日常的饲养工作中,生物素主要就是参与猪蹄部角质蛋白的合成,而如果生物素不足,可见种猪的生长速度减缓,被毛粗糙,容易发生皮炎、蹄裂以及脚垫裂缝出血的情况。导致种猪体内生物素不足的情况有限饲、全价料中生物素添加量达不到最低营养标准、预混料添加量足够但是因某种原因导致生物素的损失,从而导致种猪缺少生物素。

种猪发生硒中毒就会导致其蹄冠皮肤破溃。但是在种猪采食配合日粮的时候通常不会引起中毒的情况,但是富硒区或者是日粮混合不均匀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导致种猪发生硒中毒的情况。

2、综合防治措施

猪场在建设猪舍的时候应该在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要重视防暑降温,如果日常采用水对猪舍的地面进行清洗,就要事先将轴流风机安装到位,以尽快将舍内的湿度降到标准。保证产床、漏缝地板都保持合理的间距,将尖锐突起的位置扫平,尽量将粗糙的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当的打磨处理,避免影响种猪健康。全年的任何季节对舍内陆面进行冲洗的时候,都应该尽快进行适当的通风处理以使圈舍恢复干燥的状况,避免种猪蹄部长时间的浸泡在粪尿中。

在猪的饲料中适当的添加1%-3%大豆油,对于改善蹄部质量、减少蹄部病变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饲养者应该经常认真的观察并对种猪的蹄部进行相应的检查,如果种猪的蹄部在秋冬季节比较干燥,可以间隔4天涂擦1次凡士林或者植物油以缓解症状。

种猪前后肢如果发生跛行应该及早进行相关的治疗,如果早期没有其他疾病的指征表现时,可对其肌肉注射抗生素或抗风湿药物,切勿拖延。如果种猪肢部脓肿,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切开并且引流,排脓之后再用2%双氧水对脓疮进行彻底的清洗,干净之后再向其中倒入青霉素粉,同时注射抗炎药物。如果猪蹄部有肿胀、溃疡,对局部进行清疮处理之后应该涂以红霉素软膏或硫酸锌软膏,肌肉注射阿莫西林。但是如果种猪的肢蹄呈现严重的肿胀表现并且瘦弱不食时,就应该进行淘汰处理。母猪,尤其是产后母猪如果因为缺钙而导致后肢瘫痪时,可以在临床中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5-10g、10%葡萄糖500mL、青霉素800万IU、适量维生素C,每天1次,连续3-5天。如果种猪发生蹄裂,可酌情补加锌和生物素。

1.2.jpg

肢蹄病的预防措施
对于肢蹄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取决于对影响因素的正确判断,然后改变饲养管理。
精心选育种猪 不要忽视对四肢的选育,选择四肢强壮,高矮、粗细适中,站立姿势良好,无肢蹄病的公母猪作种用。
强化种猪的饲养与管理 要加强运动,多晒太阳,增强种猪的四肢支撑能力,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时要保证日粮中氨基酸平衡、富含维生素及矿物元素,适当的钙、磷比例;注意添加锌、硒制剂,并注意逐级预混,保证混合均匀,应严格控制砷制剂的添加。
搞好猪场设计与建设 仔细检查母猪舍地面及周边设施,尤其是新场地,保证坡度在3~5度,用砖或机械将过于粗糙的地面及设施磨平,舍内铺垫干草可护肢蹄。
加强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采用其他降温措施,减少冲栏次数;在使用集中制冷时,冷气出口处不宜再安放猪;认真计划栏舍周转,在栏舍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后,应仔细清洗干净,待干燥后转入新猪。
要勤观察,精心护理 经常检查猪的蹄壳,特别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冷时,尤其是高龄母猪,发现过于干燥应隔3~5天涂抹一次凡士林、鱼石脂或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并有消炎的作用。
常见肢蹄病的治疗措施

 对已经发生肢蹄病的猪,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根据发病原因,标本兼治。
风湿是由潮湿、寒冷、运动不足等诱因引起的。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患部肌肉或关节疼痛,走路跛行,弓背弯腰,运步小心,运动一段时间后跛行可减轻,不愿走动,体温36℃~39.5℃,呼吸、脉搏稍增,食欲减退。可采取的方法有:
1、使猪避免受寒、风、潮湿侵袭。
2、2.5%醋酸可的松5~1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龙3~5毫升关节注射。
3、用镇跛消痛宁5~10毫升、普鲁卡因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千克混合肌肉注射,或用阿斯匹林3~5克内服,每日2次,连用7天。
挫伤是肢蹄受到咬斗、打击、跌倒、冲撞等钝性挫伤,局部皮肤无伤口。轻度的,病初肿胀不明显,以后肿胀坚实明显,体温升高,有时疼痛跛行,严重的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疼痛剧烈。当发生组织炎和坏死时,感觉消失,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再用鱼石脂软膏涂于患部或涂布龙胆紫。
蹄裂是指生猪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蹄尖着地,疼痛跋行,不愿走动,其他症状轻微,但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治疗方法:可用0.1%的硫酸锌涂抹,并每日1~2次在蹄壳涂抹鱼肝油或鱼石脂,可滋润蹄部,并促进愈合。若有炎症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千克,链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病:用青霉素按猪体重每千克5万单位,链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ml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也可用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按猪体重每千克首次量0.1克,维持量7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接连注射3日。肌注磺胺-5-甲,每次10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或用撒痛风8毫升+青霉素32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2-3天。在关节肿病例较多时,应在饲料中添加磺胺或阿莫西林类药物预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