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妄益 2018-03-11
《金匮》云: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惊自外邪触入而动,故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故属阴,阴耗则脉弱。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形寒饮冷,经脉不利,水停心下而致动悸,故用麻黄以散营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与伤寒水停心下用小青龙汤无异。首论以脉弱为悸,而此汤用麻黄、半夏散寒治水,知其脉必不弱,非弦即紧,盖脉弱为心气不足,岂此药所宜用乎? 用丸不用汤者,取缓散水,不取急汗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茯苓汤主之。呕逆痰饮为胸中阳气不得宣散,眩亦上焦阳气不能升发所致,故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以去水,水去则神安而悸愈矣。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是,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为水邪抑郁,在阴分不得升发,故于脐下作悸; 及至郁发,转入于阳,与正气相击,在头为眩,在顶为颠,肾液上逆为吐涎沫,故用五苓以伐肾邪,利水道,水去火自安矣。

悸即怔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常筑筑然动,是则为悸。

盖水衰火动则为烦,水乘火位则为悸。

《原病式》 曰: 水衰火旺,必烦渴引饮,水停心下而为悸也。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夫气虚者,由阳气内微,心下空虚,内动为悸,心气不定,五脏不足; 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惊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汤,或六君子加菖蒲、远志。血虚者,由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归脾汤加丹参、麦冬。停饮者,水停心下,侮其所胜,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动,半夏茯苓汤、茯苓甘草汤,或二陈汤加白术、猪苓、泽泻; 有表邪挟饮,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选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时悸时烦,跳动不宁,天王补心丹; 不应,六味丸加五味、麦冬、远志。有邪气攻击而悸者,宜审其何邪而后治之。有营卫涸流,脉来结代者,必补气益血生精,炙甘草汤。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枣仁。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温胆汤加川连。其脐下悸动,肾气上凌也,五苓散加辰砂。

有所求不遂,或过误自悔,懊嗟吁,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心中常有歉,爱居暗处,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无地,此卑惵之病,藿香正气散; 虚者,人参养荣汤。有真心跳,乃血少,非惊悸也; 又或梦中如堕岩崖,或睡中忽自身体跳动,此心气不足也,归脾汤下朱砂安神丸。肥人多属痰饮,瘦人多属血虚与阴火上冲。

夫悸之证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在临证辨之。

[诊] 沉细属饮。结代者,虚而有饮。虚弱者,属气虚。沉数者,为血热。

尺中弦紧,为肾气凌心。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石顽治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养心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悸恐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乃求治于石顽。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侵渍于膈上也,遂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