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江山携手 2018-03-11

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小傳

  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二十一年(1542),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温上書:“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思患預防,豈容或緩。臣等以爲宜築外城便。”此議得到嘉靖帝認可。但工程浩大,錢財籌集不易,朝中也是屢議屢拖。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科給事中朱伯宸再次提出修築外城之議,嚴嵩也積極讃許。這次嘉靖帝終於同意,並進一步表示“今須四面興之,乃爲全算。不四面未爲王制也”計劃修築外城後,北京城要成爲“回字形”格局。但是工程經年,財力不濟,最後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舊城垣,卽北折在內城东西嚮包築於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北側,成爲了“凸字形”格局。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完工。

  外羅城的建築是草草收尾,東、西段城牆北折後,稍越過內城南垣界限卽分別折向內城,形成了外城的北垣。東段北垣僅略包過內城東南角樓,卽與內城東垣結合,因外城牆體矮於內城,抵內城根的外城牆端築一
歇山小式的碉樓相結合,通過碉樓內的階梯纔可登上內城垣。碉樓朝外的牆面開有兩排八個窗子(戰時也可能當箭窗用),所以俗稱“八瞪眼兒”。西段北垣是對着內城西垣南段第一個墩臺修築,所以結合部碉樓是與墩臺“馬面”的正面相接,不是結合到內城牆體上。可見當時是帶有臨時性質,没想到這一臨時設置一下子就延續了四百多年。爲便於從外城北部直接出城,在這兩段北牆上分別開了兩個臨時性小城門,卽東便門和西便門。這個北垣本不在原規劃之內,原規劃外羅城是全包圍內城,並爲十一門之制,就像元大都城,東、西、南三面各闢三門,北面闢二門。實際外城完工時,東、西垣各闢一門,南垣闢三門,北垣東、西段各闢一便門,成了七門之制。

  外城新建南、東、西垣和北垣東、西兩段,總長二十八里,高一丈八尺,遠低於內城垣,城門、角樓規制也遠逊於內城。城門外包築半圓形甕城,範圍狹小,正對城樓處爲甕城門洞,無箭樓、閘樓。入清以後,纔在各門甕城門洞上加築了箭樓。虽然新建外羅城没能按初衷包圍內城,但也將舊南城
(遼金故城)囊括大半,使北京城的南中軸綫延至永定門,天壇與先農壇圍進了城中,內城前三門外的關厢地帶得到了發展,造就了明清從菜市口經前門大街到花兒市的繁華商業帶,也造就了獨特的南城文化。

  1958年,由於修建新北京站,進京鐵路要從內城東南角樓南側移到角樓北側進站,進入內城的這段鐵路,基本上就是要修在外城東段北垣,东便門到內外城結合部這一綫。這一段城牆,包括東便門城樓和箭樓就被拆除了。同時內城東垣,原內外城結合部碉樓遺蹟同時拆除,碉樓附近
從東南角樓城臺以北扒開了大大的豁口(豁口北側的一段內城殘垣,後来還眞就保存了下來,連同北京站區南側的一段內城南垣和東南角樓,都拜北京站所賜得以留存),在原東便門西水關上面架起了鐵路橋,火車從此就由這裏開进了北京內城的新北京站,一直延續至今。

  
1965年開始修建北京地鐵。爲此,當時還存在的北京內城垣和城門,除正陽門、德胜門箭樓和東南角樓未拆除,其它幾乎全部被拆。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的一小段長約100多米的內城西殘垣,因爲被地鐵施工單位用作堆放建築材料的貨場圍牆而未被全部拆除,由於没有影响修地鐵和地面道路,後來也没來得及拆。1988年北京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內城西南角樓遺址北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且在內外城結合部“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碉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不過修繕時,新恢復的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與原規制、外觀等均不符。原式是歇山式,建在外城牆上,紧貼在內城墩臺正外面,而新建的變成了硬山式,建在內城牆墩臺上面了。這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從文物建築復原的角度講,也太不專業了,山寨的有點離譜,實在有損首都文化中心的品味。若爲了遺址紀念,讓今人見物思古,能够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影像相吻合,還是照原様重建吧。




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

1860s
,畫面右邊上部是京城東側的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正面是東便門外大通橋,卽通惠河北京城終點。後面是外城東段北垣和內城東南角樓。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874,內城東南角樓東南面,迤北東垣高出城墙的建築是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設有8箭窗,俗稱“八瞪眼”,碉樓下較矮的城牆是外城垣,結合部是在紧挨角樓的東垣外壁上,與京城西側的內外城結合部不同。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894~1896,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畫面右邊)。內城東南角樓東南面,內城南護城河,遠處可見崇文門。原註釋:Pekin, Walls Of The Tartar City. [(美)威廉·亨利·杰克遜 William Henry Jackson]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00,內城東南角樓南面,內外城結合部碉樓(角樓北側),均被八國聯軍砲火轟毀。以及被八國聯軍進攻時搗毀的城裏民房 [(日)山本讃七郎]。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00,東便門迤西外城東段北垣上。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俄軍搭的帳篷,可見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和內城東南角樓,均遭砲火毀壞。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01,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上部已遭八國聯軍砲轟塌毀,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選自《攝影日記 Ein Tagebuch in Bildern》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02,內城東南角樓東面,迤北的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庚子之變遭八國聯軍砲轟損毀嚴重。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13~1915,庚子年遭八國聯軍砲轟已塌毀的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未修復)。外城東段北垣(多處雉堞塌毀未修復)東便門西水關、護城河及內城東南角樓(庚子後簡單修繕) [(日)山本讚七郎]。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13~1915,庚子年遭八國聯軍砲轟已塌毀的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內城東南角樓,東便門甕城、箭樓、大通橋、通惠河 [(日)山本讃七郎]。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14,內城東南角樓內側,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頂部已圮),由內城東垣上向南拍攝。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s,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外城東段北垣、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s,東便門周邊全貌,可見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內城東南角樓、外城東段北垣、東便門、大通橋,由橋北端向西南拍攝。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s,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內城東南角樓、外城東段北垣、內城東垣、大通橋,由橋北端向西南拍攝。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s,內城東南角樓東北側。畫面右邊可見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庚子年頂部轟塌未修復) [選自《燕京勝蹟》赫伯特·懷特 Herbert Clarence White]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年前後,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1921,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庚子年塌毀後未修復,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外城東段北垣多處雉堞損毀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1921,內城東南角樓北側。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頂部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毀坍塌,未曾修復。選自《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38~1940,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頂部已做平整,但未修復;外城東段北垣雉堞未修復;內城東南角樓及結冰的護城河。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40年前後,畫面右邊上部是京城東側的內外城結合部碉樓,近景是東便門外大通橋,遠景是內城東南角樓。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46,內城東南角樓東北側。護城河與通惠河交滙處,垂柳後面隱約可見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還在。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80s,北京站出京的列車车。1959年建新北京站後鐵路由角樓南改道於此進入內城,原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和城牆被拆除。鐵路橋下爲原東便門西水關位置,通惠河河道南折接原內城南護城河到東水關的一段河道。外城東護城河改道西折接入該河道。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
  
1900年前後,內城西南角樓北面,在內城西垣上向南拍攝,可見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的上部,以及接建在墩臺正面的外城北垣西段內外城結合部碉樓的背面。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05年前後,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結合部碉楼,位置爲內城西南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馬面)正外面。內城護城河由西便門東水關進入外城 (1)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05年前後,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結合部碉楼,位置爲內城西南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馬面)正外面。內城護城河由西便門東水關進入外城 (2)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10s,內城西南角樓南面,內城護城河,駝隊,進入城內的京漢鐵路跨河鐵路橋。可見角樓北面的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和外城西段北垣的雉堞。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12~1915,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南端第一個墩臺(馬面),內城西南角樓下的駝隊(繞過角樓,準備出西便門)。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1,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內城西南角樓,內城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1921,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西南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結合,結合部建有一個歇山小式的8箭窗碉樓,俗稱“八瞪眼”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20~1921
,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結合部碉樓。西便門東水關(外城進水口,三孔)內壓橋上走過的駝隊。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30,內城西南角樓下拉脚的“出租”驢。遠處可見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結合部的碉樓。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1933~1936,內城西垣,西南角樓城臺(1930年該角樓被拆除),外城西段北垣西便門迤東城牆(東水關,內城西護城河)與內城西垣結合部航拍,清晰可見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西南角樓城臺迤北第一個墩臺相接 [(德)格拉芙·楚·卡斯特 Wwulf Diether Graf Zu Castell]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2006,內城西垣內外城結合部遺址及“復建”的硬山式碉樓西南面,與原建築不符,原碉樓是歇山小式。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2008,內城西垣內外城結合部遗址及復建的碉樓。與原建築不符。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2008,內城西垣遗留城牆、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遗址及復建的碉樓西北面。建在墩臺上與原建築不符。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2008,內城西垣遗留城牆上復建的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東面。
老北京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