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谈论定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温柔的TIGER 2018-03-12

定位是一个营销学名词,几十年前,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定位理论一出,甚至超越了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地位。而在中国,特劳特定位课程动辄2、3天就要收每位学员十几万。

这已可见其地位的不一般。这个理念核心说的就是一句话:作为一个品牌你跟你的竞争对手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并要将这个独特之处牢牢地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之中。比如特劳特定位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凉茶品牌。

到这儿不知道你发现什么端倪没有,定位它是针对有非常明确的同质化竞争而采取的一种策略。那么对于身在职场的HR,你跟周围同事的关系是这样单纯的零和(源于博弈论,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赢有输,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竞争么?显然并不是。事实上,职场上很多人把同事视为要争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公司和你的直接上司来说,你们都各有你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你完成这项工作的优势,你跟你平行的同事,有时具有可比性,有时没有。而公司和领导之所以有时候要刻意营造竞争的氛围,那是因为你们都太缺乏自我驱动力了啊喂。但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你们真的要为了个人利益争个头破血流、吃相难看,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这个公司或者部门的合力一定是产生1 1>2的效果。

可能有人会说,那公司和我上司手中握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啊,什么评优、加薪、升职都有名额限制,这样我跟同事还是有竞争的啊!是没错,那我们再分别来看,评优一般评什么?一个周期内谁的工作表现出色、为公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加薪看什么?看工作成果、工作表现及市场薪酬水平;升职看什么?看发展潜力、看你所擅长领域在这个公司、这个部门的地位(比如同时几个分管副总,被升为总经理的一般都是分管公司最核心模块的那位副总)、看你过往业绩。所以,这些跟是不是高学历、名校毕业又或是过往的工作经历有什么相关性么?学历、过往经历仅仅是块敲门砖,现在,你们都同时入职了,表明过往你已经以你不高的学历和不够亮眼的成绩跟他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一局,明显是你赢了。


到这儿,似乎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问:默默积累还是奋勇争先?不存在的,只要好好想想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价值并实践就好,周围同事不是你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以成绩和潜力说话,完全没必要理会所谓的学历和过往经验。那是不是说作为公司的一枚螺丝钉,就不应该好高骛远,去思考所谓的定位的问题了呢?

答案也很明显,不仅要思考,而且要认真思考。只是你在思考自己定位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选错了参照系,大师的心灵鸡汤说得好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所以,在找自己的定位时,一定是以自己为参照系:未来的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我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相比过去的我有没有进步、成长的速度是否让自己满意,按照过去的成长速度来算,能否如愿成为未来的自己?在这个前提和基本思路下,对于个人的定位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现有岗位上的定位。初来乍到就将过多心思用来琢磨工作本身之外的事情,任何想要活得更好的公司和领导都不会欢迎,因此,最务实的做法一定是要明确公司和上司对你目前岗位的定位和期待是什么,可以你自己先琢磨、理解,然后再去跟上司沟通确认,看你有哪些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上司还有什么样的补充。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首先尽量确保自己达到这个岗位的定位和期待,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能超越期待:在这个岗位上去更多推动上下游环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做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工作,让这个岗位上的一些优秀做法能够更好地传承,都是不错的改进和超越期待的方向。

第二层次:在公司和部门的定位。想清楚了第一层的定位并表现稳定地实践,一段时间后会得到部门领导的信任,知道你这个岗位的工作他不必再事事都要操心、跟进,对于公司和领导来说,这是尽了本分,但离优秀、卓越还差点距离。这是可以用营销学的定位理论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了,相对于其他同级的同事,你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可以为公司、部门作出贡献:PPT做得很漂亮,能够在领导进行重要工作汇报的时候帮他搞定?EXCEL用得很溜,任何同事有这方面的问题你都能手到问题除?总是有与众不同的深刻见解,领导同事遇到难题都想听听你的意见?又或者是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同事没法用搜索工具来得到答案的东西,在你这儿会得到线索……除了这些技能外,你还可以卖你的人设,这个人设当然要符合事实,不然天天跟你在一起的同事很快就会发现。比如当年我在公司和部门一直卖的人设就是书虫,公司刊物上的约稿文章大多都是书评、创办的业余社团也是读书社,于是后来很多同事来跟我聊天话题就是让我帮他们推荐书,而部门有相关的项目和任务也会找我负责,比如当年老总推荐了两本书给中高管,要求培训部门策划学习活动,领导直接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我去做。

第三层次:在你所从事行业的定位。前两个层次的定位和实施能够确保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做得比较顺风顺水,但放眼整个人才市场和行业,一家公司的做法和经验毕竟还是有限。这就需要一个人在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后,需要保持一只眼看外面。行业的格局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现有的人才结构和素质基本是什么情况、市场对这个行业人才的需求如何,都需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判断。然后再回过头来将自己放在这整个行业的人才市场上去比较,看看差距和短板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需要将自己的眼光和野心放得更大一点:如果我想一直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那么理想的状态和目标是什么,我可以走到哪一步?


最后说点自己的类似经历:当年刚毕业一年时,面对身边工作经验全部至少超过我五年的同事,也曾深深地自卑过,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在开会的时候都不敢主动发言,也是因为这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也是截止到现在唯一一次被延长试用期。那一段时间特别痛苦,拼了命地学习(而事实上,在那种好像各方面都急需快速提高的时候,抓住什么学什么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后来总经理看我诚意十足,一个月后还是给我转了正。(还有一个后话,我离开那家公司很久才听说,当时公司的新人都被总经理以各种理由延长过试用期……)而我知道我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也是机缘巧合,那一年的春节假期,我闲着无聊看完了电影《秘密》,又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我永远忘不了那种只觉自己混沌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的感觉,此后的几年里我踏上了拼命学习心理学的历程。解决了心理上的很多问题和负担后,人才会变得更加轻松和专注,之后无论是做任何事情或者学习新东西,都无需花费时间做心理建设,也正因为此,我特别理解罗振宇说的成大事者不纠结,并非这些成大事的人天生不纠结,而是他们早早已经与自己的心魔和解了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