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吉利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德国舆论总体来说是谨慎的积极,既赞同李书福的合作理念,又担心吉利会给戴姆勒的未来发展带去不确定因素。但和2016年5月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时的“敏感”相比,已克制许多 对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似乎是对一时风光无二的吉利,最好的写照。 克制
来源:《明镜周刊》 来源:《世界报》 来源:《法兰克福汇报》 有意思的是,《法兰克福汇报》对李书福的发家史很感兴趣,一篇题为《一个中国农村娃的逆袭》不仅成为其主打文章,更以链接的形式在多篇报道的行文中,作为背景信息的补充。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拍照、卖冰箱、私下造车和获得汽车生产许可的故事,文章着重强调了李书福“从中国最底层一路向上打拼”的特质。 《一个中国农村娃的逆袭》
——《法兰克福汇报》
另外,考虑到“目前,中国是戴姆勒最大的单一市场”以及“中国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明镜周刊》)的市场状况,德媒普遍对吉利谋求与戴姆勒建立在互联网汽车、电动化和共享出行方面的协同,态度积极。这一点,从多篇报道对李书福声明的大量引用便可见一斑:
《法兰克福汇报》的连续报道 然而,一片“现世安好”的喜庆自然不符合德国媒体“不批判不是德国人”的天性。2月26日以来,一些质疑声逐渐显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吉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是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世界报》
这一质疑的确很德国,正如前文所言,这其中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差异。其他德媒对这一问题的猜测,主要指向吉利想借戴姆勒实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但始终保留对吉利将采取何种战略以及能为戴姆勒在电动汽车领域带去何种发展的疑问。
其二,吉利是如何获得这近10%的股权的?
——《法兰克福汇报》
——《明镜周刊》
这一质疑和国内的质疑焦点相同。根据德国证券交易法案,收购方首次持有德国上市公司3%或更多表决权股份的公司,需要告知该上市公司及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披露的门槛按3%、5%、10%、15%依次递增。目前还不清楚李书福是如何持有这部分股权,而免于披露义务的。
其三,让竞争者成为最大股东是否合适?李书福是否有可能获得监事会席位?
——《世界报》
——《法兰克福汇报》
总体而言,德国媒体的态度是一种谨慎的积极,既赞同李书福的合作理念,又担心吉利会给戴姆勒的未来发展带去不确定因素。但和当时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时的“敏感”相比,已克制许多。 这种柔和的舆论环境,对吉利在德国的下一步,是一件好事。
淡定
和德国媒体的克制相比,德国政府的态度反倒轻松很多。
德国经济部长布丽吉特·齐普里斯接受戴姆勒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市媒体采访时,重申政府立场,即吉利收购股份属“商业事务”。
齐普里斯对德国《商报》说:“德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欢迎外来投资,只要对方依据市场法规行事。”但她也补充,政府会“特别留意”,避免外国利用德国的开放政策实现本国产业利益。
另外,经济政策发言人明确表示,这次交易“没有问题”:“我们不能释放出排挤外国投资者的信号”。但言下之意,也是一种刻意的对中国德商环境的喊话。
其实,这种轻松的背后,是德国政府对汽车行业识时务的研判。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成本增加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损害的持续讨论,导致了全球汽车行业整体向清洁能源倾斜。 而汽车又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并在去年成为德国出口量最大的产品,因此,德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厂商都在大力开发替代驱动器。
对这些技术的需求是内在的。研究表明,约90%的德国人声称,环境因素对于下一次购车非常重要或重要,超过任何其他国家。
对这些技术的需求也是外在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驾乘分享技术在硅谷兴起,它们正在改变整个交通运输产业。一如苹果凭借iPhone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诺基亚,成为手机产业的新霸主,作为老牌汽车强国的德国,自然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德国约五分之一的就业来自制造业,而美国只有十分之一,现在汽车制造商拥抱数字技术,目标就是振兴工业生产。未来,只有成功将制造与数字世界整合,德国才能继续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
因此,面对硅谷,德国没有选择合作与投资,而是选择对抗,正通过专门立法、发放购车补贴、资助相关科研等方式推进电动车发展,并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100万辆电动车上路的目标。
目前,德国拥有全球大约1/3的电动车专利,其中纯电动车专利占34%,混合动力车专利占32%,这也让德国电动车的全球市场份额迅速提升。
所以,或许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便能解释德国政府的态度。 来源:财经十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