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大火。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经典“咏”了就能流传吗?看央视一档现象级节目后有所思》。在文章中着重谈“和诗以歌”这种形式是否可以让经典“咏”了就能流传。 本篇将侧重于从“经典传唱人”和“经典鉴赏人”的角度来谈。“和诗以歌”只是一种形式,但形式并不能取代内容,而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又要依靠人来“演绎”。这时,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先说“经典传唱人”。为了吸引眼球,扩大传播效应,央视所请的大部分经典传唱人为当红的流行歌手。 个人的感觉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手的演唱,只让人看到了技巧,但没有让人感受到情感。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的演唱暴露了他们对所演唱的诗词意蕴缺乏深度的理解。虽然是“和诗以歌”,但明显给人的感觉是“诗是诗”,“歌是歌”,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与之相对,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或者像梁俊这样的歌者,因为对诗词本身具有更为深入透彻的领会,在歌唱的时候,就能把情感融入其中,形成“诗”与“歌”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效果。 “和诗以歌”做得好,是锦上添花,做不好,则是“画蛇添足”。 其实,经典诗文之所以经典,除了音韵之美,更在于其意蕴之深。这种从音韵的美到思想的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足性,并不是非要“和诗以歌”才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经典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经典本身就是它自己的传唱人。 当然,这种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就存在于经典之中。但是,要能和读者引发共鸣,必然需要一个能理解它的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深入理解经典的读者,才是这个经典的真正传唱人。 这些千千万万真正的经典传唱人不需要绚丽的舞台,不需要华彩的灯光,他们就能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行动,去讲述经典本身的美,让经典蕴藏着的动人力量得以爆发。 说完了“经典传唱人”,接着说“经典鉴赏人”。 《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共安排了四位经典鉴赏人,除了康震教授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之外,其他几位都偏于音乐方面。鉴赏过程中,康震教授专门负责古典文化的解读,其他几位则偏重于音乐艺术方面。 本人对音乐不熟悉,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音盲”,没有任何音乐鉴赏能力。关于音乐艺术这方面无从置喙,不敢做任何评价。 但对中国古典文化略知一二,所以从康震教授的点评入手,说说我对经典鉴赏人的这个问题的思考。 谈评价鉴赏的好与坏,水平的高与低,是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很可能我觉得不好,但很多人觉得很好,反之,也可能我觉得很好,但很多人觉得不好。 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大多只能打嘴仗,白白浪费时间,永远不可能得出个有意义的结论。因此,我不从好与坏,高与低说起,我只说硬伤,这是个是与非的问题,不容辩驳。 时间所限,没有完整地看完所有的点评。但粗略观感,感觉上功课做得明显不够,语言表述上硬伤颇多。 试举几个例子稍作分析: 【例一】 在杨洪基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后,康震教授点评道: “这是一个古歌新曲,……但这首词却是明代人的创作,我们知道,明代有个大文学家叫杨慎,他要点评历史,他要点评二十一史,到这一首的时候叫《说秦汉》,那他每一个都是以弹词的方式,比方说有的是《满江红》,有的是《临江仙》,像这个就是《临江仙》……” (我所摘录的点评,完全照央视所给出的字幕,未做任何改动,和我将要做出分析无关的鉴赏,用省略号表示) 这个点评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杨慎确实有《二十一史弹词》。但弹词只是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不能说《满江红》《临江仙》就是弹词的方式,这容易给人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满江红》《临江仙》是词牌名,是杨慎采用诗词结合的方式对各朝各代的历史进行评述。 但杨慎点评历史的一共二十首词中,有13首是用《西江月》的词牌,而没有任何一首以《满江红》为词牌,所以即使是举例子,以《满江红》为例也不合适。与其说“比方说有的是《满江红》”,不如说“比方说有的是《西江月》,……”更为恰切。 【例二】 在王俊凯演唱完《明日歌》这首歌之后,康震教授点评道: “其实说到《明日歌》这首歌,那是明代的一个人叫钱福,他创作的,这个名字好像听上去比较俗气,但其实钱福这个人非常厉害。他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写作文,而且写得非常好。 中国古代它考试,明清的时候它有几道关口,第一道就是考中举人,叫作解(xiè)元,解(jié)放的解(jié),解(xiè)元,举人再往上考,有个名头,叫贡士,贡献的贡,这一次叫会元,那最后一次殿试,皇上亲自主持,这考中了,这大家都知道,叫什么呢?叫状元。 所以呢,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者,那是很少的,钱福中了两元,就是会元和状元。为什么像他这样的人写《明日歌》呢?就是因为他尝到了刚才歌里的那个甜头,说到就做到,这感觉特别好。 所以,他一步一步地感觉越来越好。他当然就中状元。所以,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你越阳光你就更阳光,你更阳光你就是阳光。” “说到就做到,这感觉特别好”。这是王俊凯所唱的改编的《明日歌》中的句子。钱福在《明日歌》中是感慨时光稍纵即逝,“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诫人们要珍惜今天。这两种说法之间能否划等号是存疑的。 但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我前面说的鉴赏水平的好与坏,高与低的问题。容易引起纷争,所以姑且将其放置在一边不管。 这段点评中问题最大的是关于古代科举考试常识的解说部分,问题多多,主要如下: 1.明清科举考试,不是“三关”,而是“四关”。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的基层开始的,叫作“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这可以说是科考的第一道关口。 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因此,他不可能有考举人的资格。再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进学回家”,这个“进学”说的就是进了县学,考中了秀才,等于是范进取得了一个考举人的资格,于是才会有后面的故事发生。 科举考试接下来的三个关口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 2. “乡试”、“会试”和“殿试”,都不是只录取一个人,而是录取多个人。这多个人分别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而这多个人中的第一名才分别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 所谓“元”的最初含义就是“头”,就是“首”。所以,“元”常用来表示“第一”“居首位的”。把“举人”“贡士”“进士”笼统地称为“解元”“会元”“状元”是不对的。所谓“连中三元”,是在这三次考试中都得到了第一名。 《范进中举》中就有“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里是说范进得中乡试第七名,那为什么还称为“亚元”呢?其实这是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贿赂,类似于现在叫“副局长”从来不说“副”,而直接称“局长”的意思。 3.“乡试”考中之后称为举人,其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其中这个“解”字的读音在这个词里应该读为jiè,和“介绍”的“介”同音。《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么标注的。 康震教授在节目中特别强调“解元”的“解”要读作“xiè”,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虽然“解”也有“xiè”这个读音,但通常是在“使出浑身解数”的“解数”这个语境下,这时“解”才读为“谢”。 【例三】 在王力宏唱完《三字经》之后,康震教授这样点评道: “那你想编这个书的人,他脑子里得装多少东西,然后他把这个东西,现在都变成了一千个字,浓缩精华了。 它虽然小,它的知识层次特别丰富,它基本上分了好几个部分。比方第一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它是讲教育原则的。 再往下它是讲什么,介绍一些好人好事的。 再往下你注意,它是讲中国朝代变化的。 再往下它就讲我们古代有哪些书的。再往下它是要鼓励你好好读书的,不好好读书怎么样,好好读书怎么样。 所以,你别看这书小,人家那是包罗万象,麻雀虽小是五脏俱全。” 这一段关于《三字经》的内容的解说也漏洞颇多。有的概括与内容明显不符,有的则前后顺序颠倒。 着重说两点: 1.“讲教育原则”之后,没有所谓讲“好人好事”这个部分。 显然不能把“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理解成是好人好事,那是在说“首孝悌”。而在说完了“首孝悌”之后,则开始谈“次见闻”的问题,也不是在谈“好人好事”。 2.“朝代变化”和“古代有哪些书”这个顺序说法明显颠倒。 《三字经》中明确说“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是先介绍了古代若干经典之后,才开始谈朝代更替的。 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在这样的经典普及的节目中,在经典鉴赏这个环节上出现这样多的漏洞不大应该。应该说是明显备课不足。 “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固然让人艳羡,可以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男神”。但是,这种“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一定要反复备课才行,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而且,这种在央视播出,受众颇广的经典普及节目,和老师平时的课堂还不大一样。老师平时的课堂,如果讲错了,还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纠正一下,但电视节目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说错了就可能谬种流传。 在经典鉴赏过程中,更多谈关于经典本身之外的一些“八卦”,一些逸闻轶事,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但既然是鉴赏经典,就不能老是绕着经典来说,在经典四周打转。而且,尤其不能一触碰到经典的核心内容就出差错。 好的节目要提升受众的水平,给受众新的知识,新的道理,而不是单纯满足甚至迎合受众的一般需求。 《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涉及到经典到底该如何传承,以及经典到底该传承什么的大问题。 本文篇幅所限,不展开来说,只简要谈两点想法: 第一,经典不是不可以改编,但是改编也必须要以理解经典为基础。 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本身就是那个最好的版本,不需要画蛇添足。 进一步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经典的独特理解,有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他自己就是经典的传唱人和鉴赏人,并不需要别人捉刀代笔来改编。退一步来说,即使有成功的改编,它也只是接触经典本身的一个媒介,而不应停留在改编这个层次就不动了。 第二:不要让经典成为一个艺术品,或是舞台上的消费品,而应该让经典成为日用品。 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对经典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正阅读经典,只是满足于通过娱乐节目的改编或者入门级的文化节目了解所谓的经典,只是满足于走马观花。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经典也如是。要真正诵读经典,让经典进入我们的内心,让经典融入我们的血液,经典才能可能为我所用,要在事上磨,要在生活中感悟和应用经典,才能真正体会到经典的妙处。 敬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阅读更多更新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