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沙江控股: 复星国际的价值与陷阱 $复星国际(00656)$ 本报告将探讨两个主题,复星国际的价值...

 1930BRK 2018-03-12

$复星国际(00656)$ 

本报告将探讨两个主题,复星国际的价值陷阱

复星国际的低估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不考虑价值陷阱,复星国际到底值多少钱,这是我们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复星国际的基本面可以支撑50-60港元的股价,3年内,可以看到100港元。

复星国际存在罕见的价值陷阱,这种价值陷阱将会葬送那些幼稚的价值投资者的血汗钱。

第一部分,复星国际到底值多少钱?(基本面)

复星国际始创于1992年11月,至今已经超过25年,2007年7月,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至今超过10年。作为一家初创时无人才、无技术、无资本的三无企业,复星国际多年来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路线,其战略不断进化,估值方式发生了多次变化。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复星国际的历史,10年内,复星国际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1),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完成了赴港上市,以净资产50亿人民币,出让22.3%的股权,筹集了127亿港元,IPO之后,复星国际的估值约为3.5PB。

2,)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趁欧美资产价格低谷(含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抄底。

收购了分众传媒、地中海俱乐部、复星葡萄牙保险、葡萄牙银行BCP、美国特种保险公司MIG、加拿大国宝太阳马戏等优质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买下了曼哈顿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大厦。

成立了创新药研发公司复宏汉霖,建设了地标建筑BFC和超级度假综合体亚特兰蒂斯酒店

在国内投资了浙江网商银行、宝宝树、菜鸟网络、微医集团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3)2010-2015年间的快速扩张(大跃进),给复星国际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这其中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复星国际在海外收购的地中海俱乐部、复星葡萄牙保险、葡萄牙银行BCP,加拿大太阳马戏等公司,短时间内无法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第二,分众传媒私有化回归A股虽然获利颇丰,但股权退出缓慢,内陆资金出境困难,复星医药正处在成长期,南钢股份陷入亏损,豫园股份运营效率低下,第三,在境内投资了网商银行、菜鸟网络、宝宝树、微医集团等一大批优质独角兽。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复星国际发行了38.75亿港元的可转债,转股价为10港元/股,2014年,复星国际以9.76港元/股的价格,供股8.76亿股,筹集85.5亿港元,2015年,复星国际以20港元/股的价格,增发4.65亿股,筹集资金93亿港元,同年,以13.42港元/股的价格,供股5.01亿股,筹资67.234亿港元。以上四次累计,复星国际通过股权融资,总计筹得资金284.48亿港元。

4)2016-2017,出售资产,拆分上市,降低负债;以家庭客户为中心,智造全球家庭幸福生态系统。2016年,复星国际以3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旗下大型保险公司Ironshore,该项目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交割。复星国际负债率的下降,得益于三个方面,1,内生现金流的持续增加,2,出售部分资产以回收现金,3,通过股权融资以筹集资金。复星不是通过偿还债务来降低负债率,而是通过增加资产,尤其是增加现金来降低负债率。在降低负债率的同时,复星国际提出了以“以家庭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产业运营,将集团业务划分为健康、快乐、富足三大版块。

5)2018年,将集团三大版块更名为健康家族、快乐家族、富足家族三大家族;并于近日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宣布三年投资200亿,十年投入1000亿。

观察复星国际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复星总能踏准节奏,复星管理层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每一次转变,都有精准的把握。举例来说:

1,复星医药上市之后的1998年,复星看到了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的机会,并意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需要大量的钢铁,因此投资了南京钢铁,从1999年到2007年,南京钢铁为复星国际贡献了大量的利润。

2,从2015年开始,中国提出了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复星从2011年开始,就在欧洲买入优质的家庭消费类资产,彼时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例如地中海俱乐部,近期购入的法国涂抹酱品牌 St Hubert,刚刚投入使用的三亚亚特兰蒂斯等等,这些产品正是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016年,复星国际突然终止了三个大的收购项目,并出售Ironshore,截止2017年中报,复星国际的负债率已经下降到了47%,注意,2017年7月,银监会核查万达、海航、复星的贷款情况,九个月过去了,万达被迫出售资产断臂求生,海航作为央企被爆出资金链断裂。商务部长钟山今天表示,要壮大投资主体,鼓励信誉好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试想如果复星没有及时在2016年刹车,今天的复星会怎么样?

2017年中报,复星国际官方指出,其调整后净资产已经达到了每股30.23港元,相比于IPO之后每股净资产不足3港元,10年间,复星国际的净资产增加了10倍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参考高盛、中金公司的研报对NAV的计算,考虑到复星国际旗下有部分资产未上市、无对标企业、无评估价格,30.23港元的每股净资产是保守的。

根据复星国际的成长性,2018年,其合理的估值区间在50港元/股-60港元/股之间,这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成功的多元化经营,过去10年净资产增值10倍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2,利润来源的构成越来越多的源自于内生增长,自营业务贡献的利润占比越来越高。

3,现金流的优化和负债率的持续下降。

4,成功布局消费升级,旗下复星医药、宝宝树、地中海俱乐部、三亚亚特兰蒂斯等成功构建了一个优质的中产阶级消费产业集群。在中国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中,这些产业的利润将会爆发,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越来越明显。

对复星国际进行估值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其旗下有数十家企业,规模从几十亿到上千亿不等,如果每家公司的财报有20页,那么复星国际的财报至少应该有400页,但半年披露的财报只有70多页。即使是旗下公司拆分上市,如果你要判断复星国际的成长性,就必须阅读至少10家公司5年以上的财务报告。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上市公司不承担这项工作,那么每一个投资者都要各自完成这项工作,投资者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

太过于复杂是复星国际长期被低估的原因之一,此外,关于复星国际被银监会核查、负债率过高、未被中央意志对外投资、使用国家外汇购置海外写字楼、影视公司、球队等传闻,也压制着股价。

这些折价因素令一些浅薄的价值投资者兴奋,像诱饵一样把这些价值投资者吸引到了价值陷阱之中。

第二部分,价值陷阱

一些投资者认为,只要买入市场价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企业,那么价值早晚都会回归,这种价值投资者是幼稚的,他们只学习到了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只言片语,以为掌握了价值投资的真理,并不知道资本市场存在鲜为人知的陷阱。

在一种罕见的情况下,价值永远都不会回归。那就是大股东一股独大,掌握三分之二以上的股权,并且回购很少、派息很低的公司,这种公司到市场上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融资,至于分红、回购,他们总有理由来拒绝你。

见惯了腾讯这种股息率低,从不回购的股票一直涨,幼稚的投资者们认为股票的价格与分红回购无关,认为二级市场的规则就是参考内在价值来交易,完全不去想这种规则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我不想再解释,贴一个链接,不懂的去补补课:大小股东之间的二级市场博弈——复星国际的定价权在谁的手中?

我们首先分析复星国际的股权结构,复星国际的大股东是复星控股,持有复星国际约71.43%的股权,而郭广昌持有复星控股64.4%的股权,即郭广昌实际拥有复星国际46%的股权,但通过这种股权架构,成了复星国际唯一的实际控制人。梁信军、汪群斌虽然分别持有22.4%和11.1%的复星控股,但并不直接持有复星国际的股权。

简而言之,复星国际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状,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小股东能否分享到上市公司成长的收益,取决于大股东的意愿。那么大股东到底愿不愿意和小股东分享收益呢?

复星国际上市至今10年7个月,累计股权融资5次,向非控股股东融资304亿港元,累计派息26.5亿港元,考虑到货币的时间成本,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成本为22.1港元/股。(后文附详细计算过程)。过去的10年零7个月中,仅有27个月,股价触达12港元,其中完全处于12港元以上的月份,仅有9个月。也就是说,复星国际上市以来带给投资者的综合回报为负如果有股东在复星国际这只股票上赚到了钱,那么他赚到的是其他股东的钱,而不是上市公司为他赚到的钱。

过去十年,复星国际的派息记录如下:


过去十年,复星国际回购记录如下:

2008年,累计回购1600万股。

2016年,复星国际回购2435万股。

2017年,回购3476万股。

2018年至今回购351万股。

上市至今共回购7862万股。其中7491万股的回购价格在12.3港元以下。

股价上涨、分红、回购是上市公司回馈股东的三种方式,显然,复星国际任何一条都没有做到位。

当前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分歧在于,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是因为市场对复星国际的了解不够,而投资者认为复星国际不愿意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还不停地向股东索取,因此不愿意买入复星国际的股票。

复星国际是2017年雪球10大热门股,各大投行也在过去的一年里发了许多的研报,给出了最高30港元的目标价,说投资者不了解复星国际是说不通的。

在法律上,股票是分割的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然而实际上,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股票的价值只能通过分红、回购来实现。曾经有一位投资者在我的帖子下留下评论:

是这个道理,我一个朋友当年作为职业经理,进入一个公司做二股东,多年把公司做好了,一年几个亿的利润,没拿多少钱,累积到12%的股份,后来家族企业发展思路不同,离开,老板就是不回购股份,也不分红,逼朋友低价把股份卖回给他。

这个回答获得的赞数最多,被顶到最前排。

管理层将公司的业绩做好,并不等于就回报了股东,投资者应当选择愿意努力为股东创造价值,且同时努力创造市场价值的管理层。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说:“当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企业价值时,管理人员通过回购可以清楚地证明这是增加股东财富的行动,而不是只会扩大管理人员的领地但对股东毫无意义的行动。”巴菲特认为,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股东要对管理层保持警惕,要选择好的管理层。

对于复星国际来说,如果分红率保持在上市前两年的30-34%,那么股价低迷时合理的股息率就会吸引到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资金买入并锁定筹码,减少流动筹码的供应量,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随着基本面提高。但复星国际可能会提高分红率吗?显然不可能,作为一家投资公司,非常在意资金成本,复星不愿意和LP分享投资收益,自然也就不愿意和股东分享投资收益。那么公司做的再好,与画饼何异呢?

2015年,复星国际的股价曾经冲破20港元,可以说,当时的资本市场,是理解公司由于较高的负债率无法提高分红的,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做法,则让市场彻底失望:

1、 负债率明显降低,持有大量现金的情况下,拒绝在股价远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回购。

2、 牛市增发,熊市供股(大股东包销),损害小股东利益。

3、 负债率降低后,不提高分红率,不派特别息,面对股东的提问,态度暧昧,外交式回应。

4、 不赎回可转债,可转债转股后不回购。

5、 股价过低时不回购,大股东增持。

6、 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豫园股份的重组,损害豫园股份小股东权益。

现在我们详细解释以上六点。

1、负债率明显降低,持有大量现金的情况下,拒绝在股价远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回购。

2015年5月12日,复星国际以20港元/股的价格增发4.65亿股,筹集资金93亿港元。2015年10月27日,复星国际以13.42港元的价格供股5.01亿股,大股东包销。2013年-2015年,复星国际通过股权融资(含可转债)向二级市场索取了约280亿港元的资金用于发展(境外收购,建设BFC等),其中向非控股股东索取了170亿港元。增发股份会摊薄未来的每股收益,股票是一张高等级的债券,那么在股价远远低于增发价格,负债率较低的情况下,回购自然是有利于全体股东的行为。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有至少18个月,股价低于12港元,股价远远低于20港元,以回购的方式赎回20港元/股发行的4.65亿股永续债,不是明显有利于全体股东的行为吗?面对股东加大回购的要求,管理层回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接近上限,那么为什么不能拆分复星控股,让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的股权下沉到上市公司呢?显然,大股东不愿意这样做,第一,一旦股权下沉,大股东就不再有理由不回购,就必须减少集团的资本金,缩小大股东的领地;第二,股权下沉后,郭广昌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下降到46%,梁信军、汪群斌直接以持有上市公司17.5%、8%的股权获得董事会席位,郭广昌不再是绝对控股股东,这也许是郭广昌不想看到的局面。不管大股东出于何种考虑,复星国际在过去的三年内,仅回购了6000多万股,且回购价格集中在12.3港元以下,与过去几年增发的22亿股相比,微乎其微。

2、牛市增发,熊市供股(大股东包销),损害小股东利益。

复星国际在2015年5月,以20港元每股的价格向特定投资人增发4.65亿股,而据了解,这些投资人很快就在二级市场抛售了所持有的股份,他们在增发之前就买入了大量的复星国际股票,持股成本较低,那么增发的钱,是由其他散户买单的。

2015年10月27日,A股和港股均处与熊市,复星国际又以13.42港元每股的价格供股,大股东包销,管理层称这是折价向小股东出售股份(梁信军称调整后每股净资产达18港元),然而,大股东是有备而来,熊市中的小股东既无钱也无意愿参与供股,那么实质上就形成了大幅折价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股份。供股之后,股价又持续下跌,参与供股的小股东直到2017年下半年才解套。

3、负债率降低后,不提高分红率,不派特别息,面对股东的提问,态度暧昧,外交式回应。

如果说2017年之前,复星国际负债率高,难以提高分红率和执行大规模回购,那么2017年上半年,Ironshore完成交割之后,复星国际的负债率大幅度下降,手持780亿现金,为什么既不执行大规模回购,也不派特别息呢?

2017年中期业绩会上,有投资者问是否会考虑派特别息或提高分红率,CFO王灿的回答特别暧昧:“2016年相比2015年,每股派息已经有了20%以上的提升,公司会根据经营状况安排派息”。

显然提问者对派息有要求,而2016年与2015年,分红率都低于16%,“公司会根据经营状况安排派息”则等于没说,这一回答充满了外交式技巧,这令投资者很失望,王灿不会不知道,显然,王灿不具备正面回答这一问题的权利。

投资者在多个场合就派息的问题寻求过管理层的答案,但管理层显然对这一重要问题不够重视,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都是:“2016年相比2015年,每股派息已经有了20%以上的提升,公司会根据经营状况安排派息。”

上市公司董事会回答股东的问题,应当尽量坦诚,外交式的回答不是正确的对待股东的态度。

4、不赎回可转债,可转债转股后不回购。

2013年,复星国际曾发行38.75亿港元的可转债,转股价为10港元/股,这些可转债到目前为止,几乎全部转股并抛售到二级市场,总计3.875亿股。2017年上半年,股价长期低于12港元每股,管理层没有执行回购,2017年下半年,在股价上升趋势中,可转债转股并在当日抛售,时常高达数百万股,对股价上升形成压力。这时股东要求回购是合理要求,因为复星国际上市十年,带给投资者的综合回报仍为负,投资者的要求并非急功近利,回购显然是符合全体股东利益的。

管理层对投资者要求回购的回应,仿佛透露着对关注股价的投资者的鄙视,似乎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不是价值投资者(只想短期内靠回购拉高股价,获利走人),只有那些愿意长期等待的投资者才是真的价值投资者,那么复星国际十年来带给股东的综合回报为负又如何解释呢?通过回购维护股价,难道不是合理的要求吗?

复星国际在2013-2015年的三年内股权融资四次,而伴随着每一次融资的,是分红率的持续下降,到2015年,复星国际的分红率从上市之初的30%,下降到了不足16%。2008年复星国际第一次发股息,是每股0.17港元,到2016年发放股息,还是每股0.17港元,八年中,股息最低的一年是2009年,每股派息0.09港元,最高的有5年,均为每股0.17港元。

那么作为复星国际的股东,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的确复星国际的业绩一年比一年好,但是每股得到的股息却没有一年 比一年高,2016年的末期股息每股增加0.04港元,达到了0.21港元,管理层居然兴奋的告诉投资者,我们的股息提高了20%以上,而实际上呢,2016年和2015年,复星国际的分红率分别是15.25%和15.74%。与管理层的兴奋相对应的,是投资者的沉默。每股分红提高的0.04港元,相比于三年融资四次,大概相当于撒哈拉沙漠下了一滴雨吧。

5、股价过低时不回购,大股东增持

梁信军曾说:“第一我特别地抱歉,因为你们在20元买了(复星的股票),现在股价是11元,但是我作为股东之一,我会在法律允许的时候增持,不断地购买,我相信这间公司是有价值的。”

2015年7月6日复星控股以15.06港元的价格增持复星国际1386万股;7月7日,以14.23港元的价格增持复星国际680万股,7月8日,以13.42港元的价格增持复星国际366万股。5月份才以20港元/股的价格增发4.65亿股,为什么在股价低于15.1的情况下,大股东选择增持股票提升股权比例,而不是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增加全体股东的权益?

显然,大股东不愿意使用上市公司的钱分红或者回购,与增加股东财富相比,大股东更愿意扩大自己的领地。

确实如果回馈股东多一点,就可能少投一些项目,但公司现在的钱哪里来的呢?有多少是股权融资来的钱,有多少是靠股权融资来的钱做本钱赚到的钱,连BFC都是股权融资来的钱建设的,董事会怎么好意思在股价如此低的情况下用那么好的办公楼?

少投一些项目,未来会少赚一些钱,这是对管理层的领地而言的,对于股东来说,回购是永久提高每股未来收益的手段,因为虽然未来的利润总量少了,但是分享利润的股份数减少的更多了。

6、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豫园股份的重组,损害豫园股份小股东权益。

豫园股份停牌重组历时一年多,在这一年之内A股的市场行情明显看涨,豫园股份重组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之后,股价持续大跌,如果重组是有利于非关联方的,为什么股价不是上涨,而是下跌呢?

豫园股份重组最不公平的地方在于,重组价格是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折,而不是1.1倍进行的。一般来说,重大资产重组中发行股份,都是折价发行,例如分众传媒向某地区楼宇广告公司发起收购,那么分众传媒应当向该楼宇广告公司股东折价增发股份,但如果该楼宇广告公司想要谋求分众传媒的收购,那么分众传媒可以提出向该公司股东溢价增发股份。即主动发起交易的一方,应该在价格上作出让步,而不是让对方作出让步。

重组价格的不公平还在于,2015年,豫园股份曾提出以13.5元每股的价格供股,而2017年却提出以9.98元的价格增发。那么显然前后价格是矛盾的,供股时,以13.5元/股的价格向小股东要钱,向大股东增发时,以9.98元每股/的价格买股票。

该重组方案原本就对复星地产的资产进行了重估,即重估价格已经包含了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为什么又以利润承诺为理由,要求折价供股呢?

豫园重组的不合理性还在于,股东大会表决前后,复星将豫园股份描绘成快乐板块的旗舰,而之后,快乐板块旗下最重要的资产,文旅集团却要单独上市,不装入豫园股份。对此,复星国际事后解释(注意是事后),豫园股份主要是快乐板块的消费品业务,而文旅集团是文旅。不管有意无意,这造成了实质上大股东复星国际玩的文字游戏,豫园股份的小股东感受到的是玩弄。

那么大股东既然可以损害豫园股份小股东的权益,也可以损害复星国际小股东的权益,事实也是如此。

也许,复星国际管理层有非常合理的理由可以一一解释以上问题,但事实就是复星国际上市以来并未给股东带来回报(详细计算见文末)。复星国际就像一个有各种合理理由迟到、旷课、不写作业的小学生,老师对他的理由无法反驳,但已不再相信他了。

我们再看看复星国际董事会在业绩会上是如何与股东辩论的,注意,复星国际董事会把在业绩会上回答提问的环节,当成是辩论,当成是记者采访企业家,那么既然是辩论,自然是有技巧的。举例来说:

1,提到为什么不出售南钢的时候,火山哥的回答是“这就好比是人身上长着盲肠,盲肠没有用,难道就应该割掉吗?”,在辩论中,这属于不当类比,如果南钢是复星的盲肠,那么ironshore是复星的什么?这种回答令人一时语塞,但并没有说服投资者,反而令投资者反感。

2,每次业绩会都会有人提到分红、回购这些问题,说明投资者很看重分红和回购,这是对投资者的回报。汪群斌说:“巴菲特不给股东分红,我们给股东分红”,这种回答让不了解巴菲特的投资者哑口无言,但投资者内心是不认同的,巴菲特对唯一的一次增发痛心疾首,复星却在三年内股权融资四次,伯克希尔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回购,复星没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回购(也许复星自己认为回购规模很大吧,呵呵),仅仅拿出一点点分红,完全忘记了自己向股东伸手要过多少次钱。

3,当问到分红时,管理层回答要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这样的回答放在别的股票上或许可以理解,而复星上市十年来带给投资者的都是负回报,还谈什么长期利益?当问到回购时,管理层又说回购空间不足。实际上目前还有3.6亿股的回购空间,而过去十年总计回购了7000多万股,如果为未来十年预留7000万股的回购空间,是不是可以先回购2.9亿股?其实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但提问环节就是一次问一次答,不是多回合的,管理层从形式上回答过这些问题之后,至于提问的人对回答是否满意,其余听众是否认为管理层的回答有道理,都被管理层忽略。

4,2015年的供股,当问到供股是不是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时候,梁信军回答说,每股的内在价值是18港元,因此没有损害小股东的权益,然而供股之后的股价走势如何?整整两年,股价都没有回到供股价格。如果说股价走势是市场决定的,管理层也想不到,那么2017年上半年出售Ironshore之后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回购呢?要知道2017年中报公布的每股净资产可是30.23港元。

管理层熟练的辩论技巧令投资者无话可说,也许他们感到很爽吧。向股东要钱的时候他们浑身是手,股东要求他们提高分红、大力回购的时候,他们浑身是嘴。

所谓的为了长期利益,到底是为了管理层的长期利益,还是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回购本身就是有利于长期利益,不仅仅提升了每股价值,而且提高了未来每一年的每股收益,如果仅仅是为了管理层的长期利益,股东为什么要答应呢?

复星国际的大股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钱带给郭广昌的幸福感,已经微乎其微,他的志向是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资金自然就显得非常宝贵,他需要多多的进行股权融资,多向投资者要钱,少分红、少回购。

作为一家多元化的投资+产业运营的公司,复星国际是无边界的,钱永远都不会有够用的时候,也就不会有高派息率的那一天,如果有,也非常遥远。

那么郭广昌如何看待复星国际的股价呢?第一,以股价计算的身价显然不具有现实意义,实际掌控的资产才是实实在在的,复星国际掌控的总资产,大约有5000亿元。第二,他认为分红、回购不是关键的问题,伯克希尔不也不分红吗?投资者应当根据经营业绩给复星国际估值,这样好的团队到哪里去找呢?

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这样一家公司的股票,除了卖给下一个人,还有其他的获利方式吗?下一个人卖给下一个人,是否永无止境?如果有,那么最后持有股票的那个人,到底能得到什么?如果没有,这样交易的意义在哪里呢?

注意,伯克希尔不分红,是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投票选择的,巴菲特和芒格没有参与投票。伯克希尔的股权结构健康,巴菲特持有伯克希尔约30%,最重要的是,伯克希尔有制度性的回购,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股价低于1.2PB,他就会启动回购,伯克希尔历史上一共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回购。巴菲特说股票是一张高等级的债券,那么伯克希尔的股票是可以刚性兑付的。(回购股票就等于刚性兑付债券)因为伯克希尔的净资产每年都会调整,也就是说回购底线每年都会抬高,所以伯克希尔的股价一直随着基本面上涨。

复星国际市场价值能否回归,取决于大股东,最好的方案是拆分复星控股,创始人股权下沉,打开回购空间,击溃空头,并制定制度化的回购政策,根据业绩每年上调回购底线,底线之下坚决回购,确保股东以合理价格退出。否则,复星国际的股票只是大行割韭菜的工具,基本面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复星国际是幼稚的价值投资者的陷阱。


附1:复星国际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成本

复星国际2007年上市,IPO认购和超额认购总计募集资金132亿港元,按照国际通行的10%年化收益标准,这部分资金至今对应的市值应为359亿港元。此后复星国际使用募集资金完成了分众传媒的私有化,该笔交易至今赚得人民币超200亿元。

2013年,复星国际发行可转债38.75亿港元,该部分可转债至今99%以上已经转股,转股价格10港元/股。按照10%的年化收益,至今约4.2年,该部分至今的原始成本为57.826亿港元

2014年,复星国际以每股9.76港元的价格供股,总计募集资金48.89亿港元,其中非控股股东提供资金7.215亿港元,至今约为3.5年,按照10%的年化收益,该部分资金至今的原始成本为10亿港元。

2015年,复星国际以每股20港元的价格,向特定投资人定向增发4.65亿股,融资93亿港元,至今约为2.5年,按照10%的年化收益,该部分资金至今的原始成本为118亿港元。

2015年10月,复星国际以每股13.42港元的价格供股,其中非控股股东提供资金31.134港元,至今约为2.25年,按照10%的年化收益,该部分资金至今的原始成本为38.58亿港元。

将以上加粗的部分相加,得到非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提供的资金总额为583亿港元(含时间成本)。

上市十年,复星国际累计向非控股股东所派股息26.5亿港元,将每年派息按照10%的年化折现,可得至今回馈股东约为41亿港元

583亿港元减去41亿港元,得到非控股股东的原始投入为542亿港元,目前非控股股东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为28.57%,按照当前16.5港元的股价,非控股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值为405.4亿港元;假定股价为20港元,非控股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值为491亿港元,仍远远低于非控股股东的原始投入。

也就是说,上市十年来,在当前股价处于十年来较高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十年内仅有18个月股价高于12港元),上市公司带给股东的回报仍为负。按照股东的原始投入,每股成本为22.1港元(也就是说,股东以22.1港元/股的价格退出,也最多是不亏钱)。复星国际在22.1港元以下执行回购,是符合非控股股东利益的。之所以回购不坚决,是因为大股东和管理层把上市公司的资产当做了私人资产。

附2:地中海俱乐部的基本面简介

复星国际于2010年入股地中海俱乐部,2015年完成了对地中海俱乐部的私有化。五年的时间里,地中海俱乐部年均亏损4000万欧元,2016年,地中海俱乐部扭亏,2017年上半年,地中海俱乐部实现息税前利润7300万欧元,预计全年,地中海俱乐部可获得净利润约1亿欧元。

地中海俱乐部目前设计的年游客容量为180万人次,而私有化之前和私有化之后,地中海俱乐部的年游客量均为120万人次,最近几年欧洲经济衰退,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下降,来自中国的游客数量增加。地中海俱乐部实现扭亏,主要是私有化之后运营制度的改进降低了采购成本,减少了浪费,提升了运营效率。

按照地中海俱乐部的设计容量,其游客数量还有50%的提升空间,与游客数量增长相对应的,还有单客价的提升,对于酒店业而言,这意味着数倍的净利润提升空间。、

@今日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