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三个院子》收官的客观评价

 alayavijnana 2018-03-12


节目收官之时,是对一个作品最能客观、全面、系统评价的时刻。

 

昨日,在历时三个月之后,由星乐盟出品的《三个院子》正式落下帷幕。对这个项目,1号进行了完整的追踪——在上档前,1号参加了其发布会,预估了它的市场潜力;于是,在收官时,1号也有始有终地为它做一次谢幕评述。

 

评价一个作品的价值之时,除了收视率、播放量、口碑度等一系列常规性指标外,1号认为,它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型、开拓性、先锋性,是否对业内的思维方式、实操陈规有所影响、有所改良,是从行业角度的另一重重要意义。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1号认为《三个院子》是一部具有开拓意识的综艺作品,从内容到内核都在全方位地尝试对国产综艺进行突破。


内容的突破:跳出任务的藩篱


不确定了解普罗大众的观感,但笔者这一两年以来,对“任务”有一定的视觉疲劳。

 

然而,如今填充着中国综艺内容主体的,正是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接踵而至的任务。尤其在真人秀里,各种游戏、各种行程、各种挑战,此起彼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刚出来时候,做任务还让人觉得新鲜,但是,当满屏都在做任务、满屏都在玩游戏之时,作为观众的我,直观地感到乏了。而2017年慢综艺的光速崛起,1号认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在任务上的减负。而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慢综艺仍然没敢做到极致,多数仍带着经营性质的大任务。

 


而《三个院子》,是第一个把任务减负做到极致、做到彻底的节目。所谓“任务”,便是需要按时按点按质完成某间必须完成的事情。在《三个院子》里,虽然也要与住客相处,但不是必须如客栈一样服务周到;虽然也要买菜做饭,但不是必须如餐厅一样色香味俱全。所以,它几乎把“去任务”做到了极致。

 

而“去任务”后的内容是什么呢?

 

是不由节目组强制,而嘉宾们自发愿意去做的事儿。以大张伟为例,因为常年工作的繁忙,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在母亲身旁,而借由这个能让他自由发挥的节目,他带着妈妈去拍时装照、进录音棚,为妈妈制造一个院子里的小巴黎。这些真挚感人而只有属于母子之间默契的行动,是节目组未必能设计出来的感动。 

 

 

其实,在多年前,笔者就猜测是否“去任务化”会达到更好的、更真的节目效果。当时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一个综艺界的前辈。他说,综艺在于控制,去任务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失控,也无法准确预估成片后的节目效果,因此,一般综艺人是不会这么做的。说的很对。然而,当看到《三个院子》终于开始践行“去任务化”,用近乎纯放养的方式去进行真人秀拍摄方式的革新,我认为是一种自信的勇气与大胆的尝鲜。


状态的突破:向素人靠近的明星


随着内容的“去任务化”,没有任务对行为的约束、没有时间控制带来的紧张,嘉宾们第一次在镜头面前,展现极其舒适、放松、自在的一面,与他们平日在其他任何镜头前的场合所呈现出来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你看到林更新天天嚷嚷着要吃泡面;你看到大张伟无所不在的北京瘫;你看到陈小春应采儿夫妇像所有平凡夫妇一样正常相处,不卖弄恩爱,不故意作秀。这不是明星,这就是人。《三个院子》真正做到了把“明星”拍回了“真人”的状态,没有镜头感,没有设计感,只有人之为人的率真和质朴。

 

 

而随着“明星”回归“真人”,在《三个院子》中,三组嘉宾真正地融入到了素人的生活中,不管是素人来到三个院子中共享生活,或者明星走入到社区中走家串户,你几乎都会忘记掉“星素结合”这个提法,你只看到是一群人在相处而已。忘了星与素的存在与分别,才是星素结合的最高境界与最终目标。

 

最令笔者动容的一幕,是当陈小春、大张伟、朱桢去院子附近的老乡家走家串户、共享晚餐之时,其中一个老乡稀松平常、好不经意地说,上次陈赫来的时候,他儿子还给陈赫送糖吃。那似乎不是在说一个素人关于明星的际遇,就是两个熟稔的邻居的简单日常。

 

 

因此,1号认为,《三个院子》其实展现了一次非常高级的星素结合的节目,它真正地做到了明星走向生活、成为大众、融入社区。而这一番星素结合的要点,是以明星向素人靠拢的方式实现的。


内核的突破:当综艺赋予了价值观


综艺的价值,之所以尚未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众多的综艺节目只有内容却没有内核,即没有价值观的呈现、没有独立价值观的表达,仅仅停留在视听的愉悦、心情的放松这一级较为浅薄的层面,缺乏形而上的深层表达。

 

《三个院子》不然。

 

无论以上所说的节目内容、人物状态,或者文中未提的其他节目元素,《三个院子》实则通过所有的节目元素,要去宣扬一套关于生活的价值观——它旨在通过共享生活的理念,恢复一种被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所打断的中国传统人情社会的温度。

 

  

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国力迅速崛起的,是社会节奏的急剧提速。而当人过度匆忙了,便没有时间驻足寒暄,没有时间走家串户,我们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家庭,却近乎丢失了温暖的院子文化、熨贴的乡里之情。于是,我们开始回望过去,我们开始想念集体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