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牛市到改革:港股的盛宴

 龙叔文馆 2018-03-12



引言

2017年的港股牛市大盛宴,多少会随市况改变而有所调整,毕竟世上没有只升不跌的股市;今年以后港股即将迎来的改革大盛宴,相关政策红利则可长远袋稳、长食长有,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必日益巩固


2017年,恒生指数全年累升36%,以点数计更创下历史新高,升幅跑赢环球主要股市。踏入2018年,经过去年底出乎意料的短的调整后,恒指不单重新上破30000点大关,以连升日数计还写下另一个历史纪录。展望未来,港股的“牛市大盛宴”能否延续?市场对此普遍审慎乐观,至少认为股市只虞调整、不虞大跌。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港股即将开启“改革大盛宴”,由“同股不同权”、到“H股全流通”、以至“新股通”等等,中短期内都会先后落实,凡此种种,既会进一步推高港股投资气氛,继而带动恒指更上层楼,而更重要者,乃必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展望未来,港股的“牛市大盛宴”能否延续?


港股货架供应增 需求同步增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以“货架”为喻,形容港股里的选择将会愈来愈多。的确,随着港股“货架”供应不断增加,港股规模也同步地愈做愈大。回归前,港股市值只有4万多亿元(港币,下同),而截至去年底,已暴胀至超过33万亿。其中,内陆企业接踵来港上市,固然是港股“货架”井喷扩充的主要原因。目前便有近400只H股和红筹股在港挂牌,比较1997年之前中国相关股份只占港股市值仅约8%或不足3000亿元,截至2017年底相关数字就分别飙至约40%或12.5万亿元。不难想象,如果港股“货架”失去相关股份,这个市场将会何等凋零。

供应侧的优化,也创造出更多需求。由于“货架”供应不仅涉及“量”的增加,就连供应“款式”也多元化了,以致供应的“质”也明显提高;所以,这岂不会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前来选购?毕竟,如果一个市场的货品寥寥可数,就注定沦为“死场”乏人问津。查港股的每日成交量,亦由回归前的一两百亿,大增至现时动辄逾千亿元。其中,中国相关股份所占大市成交比率,也从一成左右大增到几乎占去半壁江山。现时十大活跃股份之中,中资股往往占了七八只;股王腾讯更已完全取代并超越昔日汇丰地位,非但作为股民的首选爱股,不论总市值抑或日均成交量亦见大幅抛离。


同股不同权:迟好过无

事实上,继续吸引内陆股份来港上市,固然是港股继续做大做强的活水来源;其中,争取吸纳像腾讯般的新经济股份,更为未来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同股不同权”终于敲定出台,这个改革便正确保了港股的持续及健康发展。

想当年,阿里巴巴竟然舍港投美,一大理由就是香港没有“同股不同权”;否则,阿里巴巴就未必会在港股私有下架,腾讯在港亦不会陷入形单只影之无敌局面。除此以外,京东、迅雷、新浪微博、中通、搜狗等等,同样都投向美国怀抱……不必讳言,白白目送大量新经济股肥水流向别人田,这绝对是香港股市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阿里巴巴舍港投美,一大理由就是香港没有“同股不同权”


现在“同股不同权”卒之开行,固然是个亡羊补牢的正确做法。早前胡润研究院发表报告,表示大中华区的“独角兽”共有120家,总市值涉及超过3万亿元。倘能悉数吸引来港上市,市值上既变相等于多只腾讯在港挂牌,令港股规模多增一成,此外,还可大大丰富港股“货架”的新经济股选择,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前来各取所需及分散押注。

腾讯堪称为港股唯一新经济代表,去年上市哄动一时的阅文亦由这只企鹅分拆出来,其会否继续分拆业务上市也为今年IPO热门话题。然而,难道香港仅仅满足于腾讯系新经济股?腾讯确然不太热衷“同股不同权”安排,否则也不会留在港股市场,甚至一而再打算分拆业务在港上市;可香港绝不能满足于此,诚应想方设法争取更多新经济股来港。

 “同股不同权”当然迟好过无,但现在港交所所提方案,仍嫌过于保守、进取不足。可藉相关方式上市的新经济股,基本门槛设于100亿元,这无疑是有点太高。毕竟,查去年底1794只主机板挂牌股份,总市值33.7万亿元,即平均每只股份的市值约190亿元;如果撇除个别巨无霸计算,例如腾讯的3.8万亿、以及等而下之建行的1.7万亿、汇丰的1.6万亿、中移动的1.6万亿,则余下1790只股份的平均市值,只有约140亿元。也莫说,创业板里324家上司公司的平均市值仅为8亿元,市值高于100亿者更少至4家。由是观之,作为一只新上市的新经济股,100亿的门槛会否太高了呢?

新股上市最大功能乃为企业筹集资金,从而更好扩大发展。当然,监管当局也必须平衡企业和投资者权益。但如果“同股不同权”仅接受已具相当规模的大企业使用,反之初创及小规模者却不得其入,会否成为绝大多数新经济企业一道难以跨过的高墙?

反观世界上最成功的创科板块——美国纳斯达克,其最低上市门槛便仅要求最后一年收入达到100万美元,即约780万元。如果达标公司以高至100倍市盈率定价上市,其市值也只为78亿元罢了;阅文上市时市盈率便仅30多倍。香港“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门槛之高,可见一斑。

惟无论如何,“同股不同权”即使只容大鱼、不容小鱼,也够香港股市“货架”供应大增,不过增加多少而已。


H股全流通:长线利好

另外,“H股全流通”也将进一步增加港股“货架”供应。中证监宣布,将按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方式,有序推进本次试点。

虽然,首批试点企业限于不逾3家,但长远来说,相关“二次上市”的潜在规模还是不可计量。目前,只有被认定为“外资股”才可在港流通,境内股东持有的“内资股”却不能。迄今为止,港股之中仅得一只建行是以“H股全流通”方式上市,之后12年均未再新增。所以,市场人士估计,其余中资股的“内资股”部分全数在港流通的话,港股市值将增加多逾2.6万亿元。

若“同股不同权”将增加“货架”上的货品选择,尤其是新经济股;那么,“H股全流通”则会增加现时“货架”上的货品存货。当然,后者对港股的刺激作用或有所不及,但其所能发挥的效益始终不容低估。

首先,已上市H股可以拿“内资股”来港挂牌,亦即把原本尘封的存货摆到“货架”里去,这些股份自然可以更好套现资金了,而对即将来港挂牌的内陆企业来说,亦可以最大程度地上市集资,特别是配合“同股不同权”的优势,意味将来可操作空间无疑更加之大。更重要的是,相关量变还会带来质变,在全流通股东基础得以扩大后,并购活动将更易进行,中资股被纳入国际指数的机会也料增加。

此外,港股这个“货架”的存货增加,情况好比背后多了一个大货仓,不单令港股规模体积进一步攀升,连带交投量也势将水涨船高,且亦会提高内陆企业来港上市的诱因,以全额挖尽香港这个融资平台的深度与广度。

形同“二次IPO”的“H股全流通”,固然会带来抽走市场资金的负面效果,这或对股份构成沽售压力;然而,短期出现的沽压,并不足以盖过上述种种好处,何况企业融资之后业务及盈利有所增加,投资者迟早都能够小往大来、蚀头赚尾。


新股通:“沪深港通”的完善升级版

至于“新股通”可望紧随“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则是继二级市场互联互通之后,连同一级市场两地股市也将全面互联互通起来。纵然,措施未对“货架”供应构成直接影响,但在“货架”需求可望增加的基础上,顾客不单限于香港而是面向整个内陆市场,这绝对会对新股上市的成交以至订价迎来正面作用,并反过来提高海内外企业来港上市的诱因——换言之,投资者需求侧的完善,将可引导“货架”的供给侧升级。

港股“货架”近年得以大幅扩充,大量内陆企业接踵来港诚乃此中主因。内陆企业能够来港集资,固然是过去改革开放的一大步了;惟与此同时,内陆投资者却不能来港投资,多多少少均是于理不合。“沪深港通”既已将两地二级市场贯通,实为理顺供求的应有之义;于此基础上再将一级市场打通,亦为理所当然的应有发展。


今年以后港股即将迎来的改革大盛宴,相关政策红利则可长远袋稳、长食长有。


 “新股通”将两地IPO市场联通,强强联手的效果实在不容小觑。试想,香港作为国家与国际间的“超级联撃人”,一直扮演着国内外资金聚宝盘的角色;“新股通”实施后,将来只消在香港一个地方上市,便可一网打尽全球国内外的投资者,这比较在内陆上市、以至在美国上市,岂不是真真正正面向世界了?尤其是,“同股不同权”也即将落实;换言之,接下来的IPO重头戏新经济股,还有甚么诱因继续舍港投美?当然,“H股全流通”亦令在港上市更加吸引。

总结而言,2017年的港股牛市大盛宴,多少会随市况改变而有所调整,毕竟世上没有只升不跌的股市;今年以后港股即将迎来的改革大盛宴,相关政策红利则可长远袋稳、长食长有。而香港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也肯定有增无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必日益巩固。

各位,为下一轮的港股大盛宴准备好了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财经杂志(ID:dfcj-b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