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阳明病”“太阴病”证候探析

 小冬儿 2018-03-13
“阳明病”“太阴病”证候探析

《伤寒论》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论》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伤寒论》第278条以手足自温之证辨为太阴病,伤寒七八日,大便硬者辨为阳明病。《伤寒论》第181条进一步阐明阳明病的病因病机,体现一个里热实证,即热伤津,胃中燥,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一派里阳证者,此名阳明病。同时在《伤寒论》第208条给出治法方药针对里热实。《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得下,余勿服。”清里热,急下存阴,治阳明,至此可谓对里实热(里阳证)阳明病完成了脉因证治、方药护理。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以上条文以里阴证的临床表现如: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反映出里阴症状,以自利不渴判断出里寒病机,治以温里散寒,示范出四逆汤类方。在《伤寒论》第386条指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者理中焦,这是里阴证完整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纲领。

通过对原著《伤寒论》的反复研读,找出了里阳证即阳明病,里阴证即太阴病的理论根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