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学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

 芳草屋845 2018-03-14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认为,物理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场。在物理学里,场是一种以时空为变量的物质,但在物理课堂里,场可以视为一种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体。物理教师要善于对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物理教学本质进行寻根究底的反思。

从“知识重现”到“知识重演”,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

1978年,我从一所中师学校数理专业毕业后,开始担任高中教师。我教师生涯的最初阶段,连续7年在全县生源最差的学校担任高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但我所带班级的高考平均分却超出了全县最好生源学校的平均分20多分。这个成绩的取得在于我更为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只在意一时的分数,学生能力提高了分数自然也会随之提高。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实验教学中如何挖掘物理实验功能?

工作之初,我就面临学生的挑战:物理专业知识可能只有少数学生今后会用上,为什么全体学生都要学呢?问题的实质就是要追寻物理教学的价值。物理教学不应只教授书中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还应带给学生更多更珍贵的东西: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人生哲学。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关注物理知识的文化取向,开发物理知识的育人价值,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教学转向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的物理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仿佛常演不衰的教案剧。其实,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应具有农人心态。教师应追寻教育的本质: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快车道。物理教学要回归本源,把课堂还给学生。

物理教育应从“知识重现”到“知识重演”。“知识重演”更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世界的一些普遍现象,同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教师可以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指导学生以情境引出问题,以问题引导探究,以探究得出真知,进而有能力去揭示或感受物理知识发生的原因、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物理知识发展的方向。

从教与学功能差异来看,“学为中心”的课堂应将学生能动、有效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活动;少教多学,从教与学占用的教学时空来看,应让学生能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占据主要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学定教,从教学决策来看,应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过程,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

关注实验过程,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育的基础。我一直在探索: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如何通过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物理学家为了探求世界的奥秘,曾经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很多规律。这些科学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实验结果,更在于实验本身: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和深刻的分析。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实验功能,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的原点。下面是我改进与增加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策略与方法: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部分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自己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数量。具体方法是:自制和改进实验器材,实现实验最优化;针对新课程中新的实验进行开发,使实验同步化;开发与学科习题相关的随手实验,让实验直观化;将家用电器、玩具等进行改造,或者直接利用,使实验生活化;配合DIS实验系统开发配套实验,推进实验现代化;建设物理创新实验室和专用课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建设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直接兴趣转入操作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空间。鼓励学生选取合适的探究项目作为实验内容,学习并实践科学家的探秘思路和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实现兴趣层次的升迁,从而从被动观察者变为主动的实验设计者和研究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领衔的省、市物理名师工作团队一直在探索以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目前我们构建了以“学习主动、问题驱动、教师导动、多元互动”为特征的“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具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情景、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互动行为和“互联网+课堂”等方面的一系列设计,从各种课型的分类、特征、引入方法、教学策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分类分层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阶梯

发展学生科学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的结构会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结构。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无疑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那么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呢?在我看来,物理学习应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不同层次的课程。以研究类课程为例,主要面向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适合部分在物理专业领域有一定优势和成就的学生进行定向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特长拔尖人才搭建成长阶梯。课程从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问题出发,突出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及时吸纳现代物理发展的新成果,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我们学校的研究类课程还利用本地企业提供的当今世界本领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人才和文化资源,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联合构建了多层次的机械工程类、电子工程类课程群。在“水平Ⅰ”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以研究小组的方式开设项目课程(水平Ⅱ课程),通过任务驱动学生项目学习,探索更高难度的专业知识。由此形成两级梯度课程——通识性的选修课程与高层次的研究项目课程。

这样的物理教育能激活学生自主发展欲望,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阶梯。拓展型课程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未来能力需求、大学专业和职业导向等相关理念都融到课程设计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终身发展和应对社会挑战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建立全景评价系统,探索差异化评价方法

30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物理教育评价问题:物理教育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如何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人的发展价值?设计良好的评价系统可以成为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让师生体验成功,并在激励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物理教育应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物理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近年来,我们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方法和“以学论教”物理教学质量个性化评价方法。

我们的评价系统的特点是: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关注“全景式”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差异,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整合,评价过程突出师生互动,给师生提供全面准确的教与学信息。“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互动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依据,在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作业设计的评价,从作业目标、作业题材的选取、作业呈现形式以及作业与学生匹配等四方面入手。探索有助师生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节的学业水平发展性增量评价,采用个体差异评价法,以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增量为评价依据。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差异,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实现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呈现和功能多样化。从而促进了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考试、评价反馈、改进的一致性,实现了评价各个环节的有效对接,把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过程与科学的评价系统关联起来。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14日第10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