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椎穴 主讲人:李松翰 大椎穴,共有六个名称,分别为“大椎”、“百劳”、“大顀(chuí)”、“大槌(chuí)”、“大杼(zhù)”、“上杼”。 首先说“百劳”,它有两种含义:1.本穴可以治疗内伤虚劳;2.可治百病。穴名即为功效,很好理解。而在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的位置上,有一穴名为“颈百劳”,它并非是大椎穴别名,应与“百劳”区分。 接着说“大顀”和“大槌”,“顀”与“椎”都有脊椎之意;而“顀”、“槌”与“椎”都为异体字,说明三字在穴名中意义相同,都可以理解为腧穴位置的描述。 最后谈“大杼”和“上杼”,其中“杼”字,并非“椎”的异体字,它的含义为:1.织布机的梭子;2.兵器。关于第一种解释,笔者没有找到文献说明,不解其意,而第二种,则查阅到了以下古文。 《周礼·考工记·玉人》有云:“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 《礼记正义·卷二十三》解释:“正义曰:杼,杀也。长三尺,下头方而杀其上,故云杼上。‘终葵首’者,椎名也。於杼上之头又为方椎,故云终葵首也。” “终葵”是殷商时期巫师所戴的方形尖顶面具,后将一切捶击的尖状工具,称为“终葵”,其合音就是“椎”。通过以上古文记载,我们就能理解“杼”与“椎”的位置关系,说明“大杼”和“上杼”也是在描述本穴的位置。 教材上定义大椎穴,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而古文中关于大椎位置,常见的描述有三种:1.“第一椎上陷者”;2.“第一椎下陷者”;3.“第一椎陷中”。 第一种描述,与教材的说法相符合,但后两者显然有所不同。造成的原因无从考证,所以查阅资料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此外,老师曾在公众号文章里提过,大椎看似位置明显,但想要取准,还需要按住棘突后,旋转患者头部,棘突随头而动,才能确定是第七颈椎,要避免与第一胸椎搞混。
大椎穴,最早见于《素问·气府论》:“灸寒热之法, 先灸项大椎, 以年为壮。”后有《类经图翼》所云:“大椎,主治五劳七伤, 乏力, 风劳食气, 咳症久不愈。”可见,该穴治疗作用之广泛。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则代表了腧穴功效的普遍性,是腧穴最基本的治疗作用。大椎穴因为位于人体第七颈椎下,所以对颈部疾病往往具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有医者研究发现,大椎穴刺络拔罐,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率极高;还有医者认为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均能缓解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症状;另有临床研究指出,刺络结合针刺大椎等穴位,可以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这些都表明了大椎穴对颈部疾病的有效作用。 2.循经而治 一个腧穴的治疗作用,之所以能如此广泛,其源头必然是经络的循行所致。《针灸甲乙经》称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第一次明确了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虽然,有学者提出足阳明胃经不经过大椎穴的观点,但本穴得天独厚,汇聚人体一身阳气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因此,可以说大椎穴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功效。 ①热证 《针灸甲乙经》:“伤寒热感烦呕, 大椎主之。” 《玉龙歌》:“满身发热痛为虚, 盗汗淋淋渐损躯, 须得百劳椎骨穴, 金针一刺疾俱除。” 大椎穴最令人熟知的功效,当属泻热。但凡涉及到人体热证,对大椎穴施以针刺均有奇效。
②表寒 《针灸心悟》:“一切表寒大椎除。” 《景岳全书》指出大椎主治身痛寒热,能疏风散寒。 该穴同时也是治疗感冒的常用腧穴,这里用到的则是它能够通调阳气,驱除寒邪的作用。
③风邪 《针灸甲乙经》: “痓脊强互引,恶风,时震栗……大椎穴主之。” 《类经图翼》:“一云身痛寒热,风气痛,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 有医者称,大椎穴还为治风要穴,用其能够祛外风、熄内风、镇肝风,调治脑中风。 全息理论,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其中有提到“全息元”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具有一定形态和基本功能的结构单位,能反映整个机体的信息,且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中医在针刺、按摩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耳穴,掌穴,包括陈师所开创的锁骨针,都是源于全息理论。 而根据笔者所查阅到的全息图表显示。 第七颈椎: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甲状腺,肩关节,肘关节。 第一胸椎: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前臂,包括手,腕及手指,食管,气管。 很显然,现代医学的脊椎全息对照图,与中医理论无法对应。但目前,尚未有中医脊椎的全息图像,可以用来对照大椎穴的特治部位或器官,所以从全息理论出发,还无法得出大椎穴新的治疗功效,需要中医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结: 大椎穴总司一身阳气,盖观其用,无不与阳气调动相关。 对于本穴,由于补泻手法的不同,会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如人体阳气亢盛时,当用刺血拔罐等泻法,去诸阳经之余热,能消除各种热证;又如体内阳气不足,或不畅时,便可用温热疏通之法,灸以壮补,通调督阳与六阳,使阳气活力重新生发。 因此,就阴阳而论,在临床治疗任何疾病时,使用大椎穴都能或多或少起到积极作用。而我们最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针灸的虚实补泻。所以,只知其穴功效,不懂补泻手法,也成不了合格的中医大夫。 《针灸大成·卷六·五脏六腑》: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不需要找到第七颈椎,平肩取穴就是大椎穴,而查看解剖位置,两者也确实相互对应。 by 沈同学 对大椎穴治疗泄泻有一个补充,《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记载“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大椎所治疗的泄泻病名为溢饮滑泄,是督脉的病证,与以前我们所学到的饮邪泛溢于肌肤和四肢的溢饮不同。 by 荆同学 ![]() 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外可流走于三阳,调节阳经经气,是升发布散阳气的枢纽。又通行督脉,督脉循行贯脊属肾,针刺时可使经气下达于肾,激发肾之元阳,因而补之壮全身之阳。可在大椎穴隔姜灸或者热敷来补之,以温阳鼓舞正气。 by 董同学 ![]() 对于师兄所说的人体脊椎全息论有一些补充与感悟。众所周知,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有每个脏腑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和会聚的部位,其分布上大体与脏腑上下排列部位相近。从现代西医理论来看,人体有3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例如大杼穴可以治疗肩背痛且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也是T1神经支配部位。虽然说把中医穴位与西医神经解剖混在一起来看有些不严谨,但这说明了中医理论的先进性。 by 丁同学 ![]() 关于穴名中“大杼”、“上杼”的“杼”字,主讲人所言“杼为兵器,上有终葵”的补充。对于邪气,由于古代没有科学的认知,所以把一些对人体产生伤害,无法形容的东西,命名为鬼神。他们认为巫师拥有驱使鬼神的能量,这与大椎驱邪的功效很相似,因此,用“终葵”来解读的话,也可以理解。但是“杼”的第一个解释,“织布机的梭子”又当如何解释呢?(主讲人并不知晓) by 王同学 陈师总结 大椎最初记载是三节椎体,第六颈椎,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其形正如梭子一般,而且,它是活动的,这也符合了古人用梭子比喻大椎的原因,因为织布机的梭子就是来回运动的。这种“梭子”运动的关系,维系了人体气机运转,也符合大椎穴调和营卫的重要作用。 关于名称,“大椎”的“大”字,不是代表大小,所谓尊者为大,“大椎”一名是说明它在椎体中最为重要,向上可以影响头颈,向下影响胸腰,在临床上可治百病。 《灵枢·背腧》 中有云:“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杼骨就是第一胸椎,而“端”是指一头,这里说的就是“大椎穴”。大椎穴与胸中的心肺功效密切相关。如第六七颈椎增生导致疾患,多会出现心脏病和哮喘的表现:心慌、气短、胸痛等。 阳盛则寿,人活着靠的就是阳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而大椎穴就是一个纯阳的穴位。还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因此,我们的思维和运动,都与阳气关系密切,大椎穴作为一个三阳督脉之会,可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枢纽。 提醒大家,我们取穴一定要取准,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下分别对应大椎和陶道,在治疗郁证时,虽然取大椎穴也能治善悲,但是陶道在调畅气机上还要强于大椎,不能混淆求其次。 针刺要巧,切不可胡乱扎针,务必考量患者的脉象,大椎治疟疾,取调和营卫之意,大椎治癫痫,取通阳之意,或补或泻,因病因时而调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