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虹不僅是畫家、畫史研究家,也是近代重要的文字學家,其主要的研究領域是“金文”,“金文”是他藝術史觀、畫學思想以至書畫創作的一個核心基因。首先,他認同唐代畫史理論家張彥遠的“書畫同體”說,主張“金文入畫”,提出文字是書畫的根基,並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可以說,“金文入畫”,是他研究金石古文字的緣由和動力。 一、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內涵 “金文”原是指古代青銅器上所鑄刻的文字,通常專指商、周、秦、漢青銅器上的文字,亦稱“鐘鼎文”。黃賓虹金石學研究的核心是“金文”,研究領域多為對金文的考釋與論證。《黃賓虹文集·金石編》收錄了黃賓虹相關金石學研究文章計有69篇,其中大部分涉及甲骨、古陶、泉幣、古璽、封泥、兵器的文字考證,其中關於璽印方面就有《古印概論》《周秦印談》《龍鳳印談》《敘墓印》《古抹印文字證》《釋攤》《釋墉》《陽識象形商受觶說》《圖形文字》《古釉論證》《古用於新陶器之文字》等。黃賓虹認為:“金石之學昉于歐趙,至前清而極盛。乾嘉以前,猶重石不重金,鹹同而後,金文之學發明,有吳子苾、吳愙齋、陳壽卿、何子貞諸公倡之,精益求精,較前人為明確。”黃賓虹一生熱心于“金文”研究。
常謂近時雖多喜寫金文之人,而真能得其神理者,舍先生外,更無他人;不惟並世所無,近數百年亦無有也。”通過“金文” 來體現其“內美”思想,並將此引入到書法和繪畫創作中,為“金文入畫”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礎。 二是“金文”中的“畫學觀”。黃賓虹不僅在書法中把金文書法抽繹而出,還將其觀念引入繪畫中,他將文人畫分為三格:“一、詩文家之畫。有書卷氣,畫以氣韻重。二、書法家之畫。貴乎用筆,以書法為畫法,作法如寫字。三、金石家之畫。此種畫較前兩者尤為名貴,因古畫於銅器石刻中得來,金石家可領會其意味也。”黃賓虹之所以推崇金文書法,是因為金文中留存有用筆正法。他認為,中國畫用筆的正確性是保證筆墨品質的重要根柢。用筆不僅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同樣也是中國畫的核心。然而,中國畫的用筆極易被忽視,容易被物象與造型所掩蓋。 三是“金文”中的“民學觀”。民學,是黃賓虹學問中的核心課題,研究多年最有心得。黃賓虹說:“三代而下,君相失學,道在師儒,自後文氣勃興,學問便不為貴族所獨有。師儒們傳道設教,人民乃有自由學習和自由發揮言論的機會權利。這種精神,便是民學的精神,其結果遂造成中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黃賓虹深知金文書法之神髓和精義,作為三代文字的“金文”就是“民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中認為:“君學重外表,在於迎合人;民學重在精神,在於發揮自己。所以,君學的美術,只求外表整齊好看,民學則在骨子裡求精神和個性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長的意味。就文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為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金文的“不齊”之美充分體現出民學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意趣、偏重精神內涵、發揮個性精神的特徵。這也是黃賓虹為什麼提倡“金石入畫”,提出“道咸畫學中興說”,讚揚金石家繪畫的核心原因。
二、黃賓虹“金文入畫”的藝術實踐
黃賓虹從金文、契刻刀法中,尋繹出書法的用筆法則,並通過《太極筆法圖》的演示,轉化為山水畫法中“一波三折”,這種由書法筆法向山水畫筆法的轉換,金文在其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仲介作用。 2. 不齊三角:“金文入畫”的造型路徑 黃賓虹是傑出的山水畫結構主義大師。“不齊三角”是黃賓虹山水畫的最為基本的造型特色,無論是樹石造型,還是整體佈局,均體現出“不齊三角”的特點。在黃賓虹的山水畫裡,有各種各樣的三角造型諸如,大三角、小三角、鈍三角、銳三角、平三角等組合在一起,形成最為穩定的複合型三角結構。黃賓虹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不齊三角”的問題:“三角不齊美,天地自方圓,人工弗剪裁,巧奪造化先。” “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長短,俯仰斷續,齊而不齊,是為內美。”“積點成線,有線條美;不齊三角,有真內美。” 君學以“齊”為美,講究秩序與規劃,整整齊齊的方形就是代表;那麼民學是以“不齊”為美,講究自由與個性,最有代表性的幾何圖形就是三角形。而滲透著民學思想的金文,“不齊三角”是最為重要的造型因素之一。西周金文通過“不齊三角” 錯落有序、穿插避讓的造型排列體現出整體和諧統一的觀念。黃賓虹繪畫的“不齊三角”構圖,不僅源于金文的基本造型模式,也是中國繪畫藝術中構圖佈局的基本組織原則。潘天壽說:“如果在佈局上沒有三角形是不好的,而不等邊三角形,更好於等邊三角形。” 黃賓虹花卉立軸紙本 3.渾厚華滋:“金文入畫”的美學趨向 “渾厚華滋”是黃賓虹山水藝術美學特徵最為簡潔與公認的歸納。“渾厚華滋”首先是一種筆墨境界,從這四個字的邏輯來看,“渾厚”指向用筆,“華滋”指向用墨,先能“渾厚”,方得“華滋”。黃賓虹山水畫中的“渾厚”不同于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雄渾”,還有厚重。同時也是指向自然物象的精神特性和生命節律。他在與黃居素信中說道:“拙畫近擬稍變簡淡一路,近見清代道咸如林少穆則徐、包慎伯世臣、趙叔之謙,俱從金石書法中參悟筆法之妙處。所謂師造化者,非徒於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見民族性,即如雲南大理石,石上自然圖畫,有水墨色彩,直是北宋范寬、郭熙遺意。杭省良渚出土夏代古玉,近數十年全球考古認為上古石器時代古物。
玉石文采濃淡疏密與北宋畫相合。尤與道咸時畫墨法相近。鄙人極力搜求得之,擬分贈友人共同研究。”金文所呈現出的渾樸意象是黃賓虹所關注的。至清代金石學盛,“渾樸之氣”便成為金石繪畫重要的審美要素。線條渾厚華滋,凝重自然,個性張揚的“金文”為許多金石畫家所親賴。黃賓虹長期沉浸于“金文”的世界裡,深入的研習,黃賓虹的金文書法以六國文字為核心,相容甲骨、商周金文、古陶、泉幣、古璽、封泥、兵器等寬泛的文字系統。古拙、古勁、古意的金文是黃賓虹山水畫“渾厚華滋”美學風格的重要來源。 由此可知,黃賓虹的文字學、書法學、畫學是個整體,而“金文”是連接書法和繪畫的仲介,因而讀懂了黃賓虹的“金文”,就讀懂了他的繪畫。 黃賓虹駒影龍文七言聯紙本 三、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意義 清代碑派以及金石畫派的興起,對清代以來中國畫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具有深重的文化意義。清代以來形成的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繪畫風格與金石學派宣導的壯美崇高的美學理念直接相關。同時“金石入畫”改變了中國畫壇靡弱的格局,並成就了諸多書畫大家,縱觀清代以來的中國畫史,但凡大家都會與“金石”或多或少地發生關係,諸如金農、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等均是金石入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將金石碑文應用於中國畫的創作之中,金石研究常常伴隨著書畫創作。他們的“金石” 呈現出四種截然不同的“入畫”路徑,其中金農是“古隸入畫”,趙之謙是“魏碑入畫”,吳昌碩是“篆籀入畫”,而黃賓虹是“金文入畫”,分別指向“金石入畫”的四個不同形態與樣式。
從時代性與文化性而論,“金文入畫”具有深重的文化意義。在民族危難之際,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成為當時文化藝術學者的首務。“保存國粹,提倡金石書畫”成為眾多書畫社團的核心宗旨。“金文入畫”與“國粹”運動遙相呼應,不僅拓展了書畫家的視野,擺脫了明清以來統治階層對民間的思想禁錮,而且負載著復興民族文化的使命。黃賓虹在致多位友人的信劄中多次提及“金石” 與民族文化復興的關係,“道鹹之間,碑碣書法金石學盛,以開來學,今言民族文化,舍此無他求矣”。
黃賓虹先後加入“國學保存會”,成立“南社”,創辦“貞社”,組織“中國金石書畫藝觀學會”“爛漫社”“中國學會”“中國畫會”,撰寫了大量的金石研究論著,在藝術創作中堅持“金石入畫”的思想,以其一生踐行了“保存國粹,宏揚金石,復興民族文化”的宏大抱負。 從當代繪畫的視角來看,黃賓虹“金文入畫”具有現實啟示意義。許多當代畫家不懂書法,畫家的書法水準普遍低劣,更不要說“金文入畫”,這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當代“金石味”與“金石氣”消失殆盡,金石研究極其缺乏,“金文入畫”的創作思想面臨危機。在創作領域,逐漸演化為“造型”與“筆墨”之爭。西方繪畫強調透視方法及明暗表現的基本技能,突出體積、空間感、質感的表現方法,一切以“造型”為中心。
而中國畫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強調“以形寫神”與“氣韻生動”,一切以“筆墨”為中心。縱觀中國書畫史,自文人畫確立正統地位以來,“以書入畫”逐漸發展發展成為“自覺行為”,這不僅體現出文人書畫在筆墨上的一致性,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不論是宋人尚意書風與“蘇米”文人墨戲,魏晉尚韻書風與元人花鳥畫,明清調書風與“青藤白陽”,還是清代近現代以來的“金石入畫”,均反映出“以書入畫”的特徵。“金石入畫”的研究或許可以給當下的美術教育與中國畫創作一些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