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中,有哪些书籍是专门讲解学习方法的?

 泰囧123156 2018-03-14

我国古代的文化的每个系统的内容都是多元的,几乎没有象现代的学科理论那样具有非常清晰明显的专业分类,治学问题大都是加杂在系统的文化中,如儒学、道学的文章里中,几乎每篇经典的文章中都涉及到治学的问题,但自成体系的谈治学的专门学问可能没有,包括如哲学、美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问题,每个流派的学问文章中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与思考,但都没有自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原因是和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关于专门的学习方法问题 也就是治学概念的出现,可能较早出自鲁迅的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治”意思乃是严谨研究学问,温故知新,所以与“学”合在一起就是探究知识研究学问。

关于治学境界的问题,影响最大的有下面几个。

【孔子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

第二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还有《孔子学琴》等古代的故事中。)



【王国维三个境界】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炎武治学】

作者:全祖望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译文

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启示

1、学习要重视实地考察,尊重有实践经验的下层人士,不要迷信书本。

2、学习要认真严谨,要温故知新。

3、学习要一心一意,主要是态度。

4、研究学问,态度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