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月谈评论:2018,小心金融体系飞出“黑天鹅”

 圆角望 2018-03-15


2018年伊始,国际市场上,比特币价格从2017年12月中旬逾19000美元的高位狂跌至6000美元以下;美股市场经历了“黑色星期一”,道指标普均创六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并波及亚太股市;本已连续多日出现闪崩的A股市场,也在美股影响下形成叠加冲击。


资本市场受外部风险传染加剧,金融风险也在逐渐暴露。部分担保、小贷、P2P等类金融机构打着“投资”“理财”旗号开展业务,实质涉嫌非法集资等,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向银行业传导。


监管部门和专家的“共识”非常明确:2018年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补齐金融监管短板,深入推进金融监管统筹协调。


巨额罚单凸显金融风控软肋


2017年以来,银监会等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开展一连串专项治理行动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监管部门连续对银行机构开出巨额罚单,产生强大威慑作用。


2018年1月19日,银监会披露了浦发银行成都分行775亿元违规授信案相关处罚结果。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段,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此前的广发银行侨兴债事件,是当下中国影子银行乱象集大成之“经典”案例。2016年末的侨兴债违约事件,事涉互联网金融平台、地方交易所、银信合作等复杂的金融链条,涉案之复杂、金额之大,一度引发金融圈“地震”。


2017年12月29日,银监会对涉及该案的13家出资机构作出行政处罚,这些案件暴露了中国金融的风控软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称,我国金融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产生和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


从宏观层面看,存在高杠杆和流动性风险,比如实体部门过度负债,金融信用过快扩张;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机构存在信用风险。


此外,还存在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随着银行业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剧,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和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


“事实上,层出不穷的非法集资等活动,本质上也属于影子银行。”董希淼指出,虽然我国非法集资活动尚未触发较大金融风险,但是近年来也呈现发生频率上升的趋势。而且,非法集资活动往往涉及投融资群体较多,危害更为严重。


应坚持金融行业是特许经营行业的原则,坚持持牌经营的监管原则,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集资行为的打击力度。



“泛金融化”问题不容小觑


当前,“泛金融化”问题仍然存在,资本货币化现象突出,储蓄和投资日益分离,融资非中介化加速。其中,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非上市公司金融化、科技创新导向的金融化新趋势值得关注。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上市企业围绕资本运作的金融化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说,上市公司脱离了募集资金发展主业、发展实体经济的初衷,成为资本运作平台。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上市公司所募集的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越来越大。多家公司购买频次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中国神华等8家公司累计理财金额超过百亿元。


——非上市企业围绕资金运营的金融化势头越来越猛,表现为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利润来源于金融或者类金融业务的比重越来越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非上市公司金融化的一个现象是大型国企设立财务公司,从银行拿到便宜贷款,然后加几个点转贷,成为资金的二道贩子,增加了实体企业的信贷成本。


另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现象是“金融控股公司”,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各种金融服务牌照,如互联网借贷、期货、基金公司等,但母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不纳入金融监管框架,没有风险防控机制,没有风险隔离墙,其间可能存在关联交易、资金腾挪等违法行为,非金融企业跟金融部门之间出现了嵌套,而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些跨部门交易尚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


——一些公司打着“科技金融”的旗号突破金融牌照监管。


李建军表示,全球科技公司都存在资本过剩,如苹果、微软、阿里巴巴等都有大量的现金,所以转型做金融。


技术创新突破了原有金融监管牌照的约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高、搜寻不匹配的问题。


但许多没有牌照的科技公司开始提供金融产品,包括信贷和支付服务、出售保险产品等,这可能会带来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


“近两年来疯狂扩张的现金贷,有可能成为P2P之后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风险点。”连平说。


流量巨大的互联网公司具有做金融的先天优势,新浪、百度、聚美优品等均被曝推出现金贷产品;还有一些P2P平台将现金贷当成逃离监管重压的出口,高利润率使得资本蜂拥而入。



全球金融风险再度成为挑战

补齐金融监管短板刻不容缓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防控风险是2018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表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十周年到来,全球金融风险取代复苏风险,再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首要挑战。面对这一变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金融安全从技术层面上升至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


“2017年,金融强监管与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双管齐下,意在引导金融资源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并压缩金融空转、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目前,该政策已体现出阶段性效果。未来,金融行业向本源回归有望将政策调控转变为长效机制,金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得以进一步夯实。”程实说。


监管部门和专家指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补齐金融监管短板,深入推进金融监管统筹协调。


一是防控交叉性金融风险,重点排查同业投资、理财业务的投资端,摸清每一笔业务的底层资产,真正做到穿透和并表,并在规定时限上报排查情况。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指出,2013年以后我国发展影子信贷,发展银行间市场,把负债结构复杂化,这使得我国金融杠杆过高后出现特别大的风险点。从2016年底开始的这一轮金融强监管,对金融内部的去杠杆取得一些成效,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抬升,同业存单和理财占比下降。


二是防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金融降杠杆、治理监管套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比较突出。


公司为了应对上述情况变化,在债券投资方面,降低杠杆,提升投资信用债券的信用等级和资质水平,规避“两高一剩”和高风险地区债券,严格控制债券久期,提升资产流动性,合理利用对冲工具进行风险防范,同时加强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尤其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在股票质押回购等信用业务方面,逐步压缩高集中度、高风险、突破新规的项目,对新增业务开展审慎评估,保障质押业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健增长,同时全面推进信用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构建全过程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上海银监局指出,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手段及时掌握企业真实状况,实现信用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防控,规范各债务平台的融资行为,严格遵守一般企业的授信标准;另一方面,在市场资金保持“紧平衡”、金融机构持续降杠杆的背景下,机构要密切监测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完善资产负债期限管理,建立与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三是严密防范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及虚拟货币等金融科技带来监管新挑战,需快速配备相应专业资源以及更新知识结构,识别潜在风险。


首先,金融科技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特性,且金融交易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海量数据,风险监测及管控难度提高;其次,金融行业去中心化形成区块链,传统自上而下监管体系和秩序被打破,发生根本变化;此外,虚拟货币的大规模应用也给反洗钱的监管带来极大挑战。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