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经方治疗这波流感的一点体会

 德寿堂图书馆 2018-03-15

2018年元旦前后这波流感,是自2003年SARS之后我见过的最严重流感,从北京到南京,大江南北,无一幸免,流感几乎横扫半个中国,本人、远在南方的亲人、以及身边的医生同事、许多患者朋友,均感染了这波流感。

遥想到当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描述的经历,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班牙大流感,不禁让人感觉时间的紧迫,迫使加快学习的动力!

【伤寒论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此次流感,我运用导师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采用经方加减治疗,帮助自己身边的人治愈了这次流感,真正感受到了经方的神奇!这些病例留给我很深的思考,我觉得需要写一点出来,供自己和身边的人将来参考:

一、麻黄汤

麻黄汤现在一般很少医生敢用,缘于其强大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如一匹烈马,难以驾驭,又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但麻黄汤现在却成了我治疗发热最得心应手的方子,一般的风寒外感,一副麻黄汤加减,即可热退神清,很少超过2天的。麻黄汤运用有几个重要的体会:

  • 必须是外感发热,有表证,判断标准:恶寒!

  • 麻黄必须先煎药,去掉上沫,否则会心慌(心动过速)

  • 服药必须一口一口,不可一碗喝下去

  • 注意保温、保暖出汗。

  • 5.成人:麻黄10g、杏仁10g、桂枝10g、生甘草6g,水煎2次,分次频服,一般半付就退烧了,所以实际退烧剂量是:麻黄5g、杏仁5g、桂枝5g、生甘草3g.

    6.儿童:麻黄5g、杏仁10g、桂枝5g、生甘草5g,水煎2次,分次频服,一般喝20-50ml水煎药汁就退烧了,所以实际退烧剂量是:麻黄1-3g、杏仁1-5g、桂枝1-5g、生甘草1-3g.

    二、桂枝汤

    体会:必须有汗,必须没有恶寒表证。

    有个医生同事发热三天,身上老有汗,微微畏寒,得衣被减轻。

    桂枝10g 炒白芍15g、干姜10g、生甘草5g、大枣10g、桑叶50g。喝了一副中药,烧退了,全身汗也不出了。

    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退烧很好用:

    麻黄10g、连翘30g、赤小豆30g、法半夏10g、桑白皮30g、藿香10g、佩兰10g、生甘草5g。

    适用于外感发热,反反复复,几天不退,无恶寒或者微恶寒,无寒战,体温不是很高,成人38°左右,小儿39°以下。3岁以上小儿以上处方剂量减半即可。一般喝半付退一半烧,第二天烧就都退了。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24g,法半夏10g,黄芩10g、人参(西洋参)5g、桂枝10g、炒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

    适用于外感发热,微恶寒,关节疼痛。

    我照这个方子开了三付汤药,结果三付汤药治好了3个人,原因是:

    第一个人喝一副,即中午一袋,晚上一袋后,烧退了。

    剩下的汤药给第二个发热的病人喝,喝了一副,中午一袋,下午一袋后,烧退了。

    剩下最后一副,给第三个病人喝,晚上一袋,第二天中午一袋,烧也退了。

    我用上面几个方子加减,先后治愈了身边亲朋好友10几个人,含3个儿童,和病房住院发热的6个病人。一共20来人。

    根据张仲景先师的意思加减法:

    1.舌上有苔,用柴胡、半夏、黄芩,柴胡发热用24g,无发热用10-15g

    2.小便黄,有里热,可以选择石膏、栀子、白茅根

    3.气分热加金银花

    4.湿邪存在加藿香、佩兰

    5.汗多加桑叶

    6.咳嗽加紫苑、款冬花

    7.鼻塞加细辛、辛夷花

    8.流鼻涕加荆芥

    9.前额、眉棱骨疼痛加白芷

    10.饮食不好炒麦芽

    11.便秘加蒲公英,严重者,无表证的用承气汤类

    12.咽痛加薄荷

    另外,食疗方:

    1.当归一两、土豆一个,炖服,止咳。

    2.南瓜一斤,鸡蛋一个,煮粥喝,止咳

    3.红豆、黄豆、绿豆、黑豆、生薏米,煮水喝,(补充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

    艾灸方:

    艾灸肺俞穴、关元穴

    推拿法:

    小儿推拿打马过天河1小时

    热水烫足心涌泉穴20分钟

    针灸法:

    针灸天突(危险穴位,需要特殊手法)

    最后,祝愿所有朋友身体健康!

    您可以关注以下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