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昵称33542116 2018-03-16

管理视角看国学(487)《大学》之七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qie),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贤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章解释诚意,认为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就像喜欢美丽的容色一样,因为大部分人恶恶臭、喜欢美色是发自内心的,是一个自动的生理反应,不需要通过比较、推理、思索等思维过程就可以马上做出判断,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本性的好恶,但《大学》教人诚意,自然不是说我厌恶什么我就诚实的去厌恶,喜欢美色我就诚实的去喜欢,这当然也是不自欺,也是自慊。君子的诚意要先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因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知道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也就是“择善”。但通过“格物致知”所接受的善,和自己的身心还是分离的,你可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真的认为这就是善,或真的认可这就是善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善转化为自己的德性,还没有把它转化为象“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这样的完全和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发出来的时候就不会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的。这个把知识性的善转化为德性的善的过程就是诚意。比如好色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但是一个君子对待美色的状态应该是“乐而不淫”,那么这个状态就需要对自然的生理反应进行克制和训练,只到训练到见到美色不是过分的冲动而是“乐而不淫”,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就达到这种合适的状态了,那么就是诚意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自己的内在的修炼,所以需要慎独。

 

这种知识性的善转化为德性的善之后,他就会变成自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同时也会在外在形体上表现出来,孟子所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个是没法掩盖的,如果你象小人一样只是做面子功夫,而不真正的做内在修养的功夫,只是在人前因为别人的监督才去做那些所谓的善事,而不是内心真正的修养到自然而然的愿意做善事,那么你这个内在不好的修养也同样会在你的面色、形体、气质中表现出来,所以你认为自己在暗处做的坏事别人是不知道的,但是你的容色气质却已经暴露了你的内心。所以别人通过你的外在气质所了解到你的内在,就像一个透视镜可以看到你的肺肝一样,掩盖是掩盖不了的。(现实中当然也有人掩盖的很好,典型的如伪君子岳不群,如果不是关键时刻暴露出了小人的本性,大部分时候还是掩盖的很好的)。

 

这里引用曾子的说法:“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般都解读为君子受到众人的监督,所以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我感觉可能是误读,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即使十个眼睛来监督,十个手来指示某人要他一定怎么做,也依然不够严密,他要自己不真正的想去做,光靠外在监督是监督不到的。但是他不是诚心诚意的真的去为善去恶,就会在他的外在形体气质上表现出来,这个是掩盖不了的。就像财富可以装饰房屋一样(所谓“吃饭穿衣量家当”),你的德性修养会滋养你的形体,好的德性滋养出好的形体气质,不好的德性也会滋养出不好的形体气质,所以要想真正的赢得别人的爱戴,必须在内在修养上下功夫,即慎独。

 

当然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只是变化气质,赢得他人的夸奖和赞誉,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内在修养的成为德性的诚意才可以进一步走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这一步都是自欺的,就是靠着表面功夫欺骗了周围的人,也会在由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事业的过程中暴露出其不足,而无法行远致重,支撑你去做出伟大的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